推动“在北京制造”向“由北京创造”转变
2016-05-14张伯旭
张伯旭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总书记在视察中指出,“北京不提经济中心定位,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而是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市认真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世界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努力推动“在北京制造”向“由北京创造”转变,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一、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意义重大
(一)发展“高精尖”产业是国际产业竞争的大势所趋
世界范围内,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制造业已经进入到创新发展时代。北京的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但与全球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缺少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工业产出效率偏低。北京必须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再造的历史机遇,依托深厚的工业基础和的巨大的科研优势,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发展“高精尖”产业,提升北京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高精尖”产业是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实现产能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实现从生产要素主导发展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制造2025》对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北京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创新支撑作用。一是要落实两化融合战略,突出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强化智能制造对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支撑作用。二是要围绕产业链分工协作,发挥创新引领功能,提高制造关键环节和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三是要立足于基础工艺科研能力,助推工业强基工程建设,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北京必须抓住《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重大机遇,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动力,发展“高精尖”产业。
(三)发展“高精尖”产业是协同发展的必经之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北京发挥创新资源优势,突出引领发展和错位发展。这不仅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京津冀三地产业的协同发展,应立足于各自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北京的制造业要明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是要“去制造化”而不是“去制造业”,要体现发挥创新驱动、辐射引领功能的差异化定位、错位化发展的思路。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求加快优化调整制造业存量,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强化制造业的创新功能,治理北京“大城市病”要求制造业向绿色低碳循环转型,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系统优化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北京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崛起的核心引擎,发展“高精尖”产业是北京在区域经济中重新定位的必然选择。
二、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体系构建成效初显
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以来,北京始终立足于“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各项产业政策,积极主动放弃求大求全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聚焦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打造“高精尖”产业体系。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高精尖”产业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统筹考虑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紧扣制造业创新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立足于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以落实制造强国战略为落脚点,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支撑面,坚持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方向,紧紧围绕实现从“在北京制造”向“由北京创造”战略转型的目标,制定出台了《北京行动纲要》,全面清晰地描绘了北京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北京行动纲要》的核心内容是“三四五八”战略计划,即有序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关停淘汰、疏解转移和改造升级,实现转领域、转空间、转动力的“三转调整”,再造产业发展新动能;全面强化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为主要内容的“四维创新”,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聚焦发展创新前沿、关键核心、集成服务、设计创意和名优民生“五类产品”,构建“高、新、轻、智、特”产品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组织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八个专项”,培育新竞争优势。
(二)坚持分类引导,加快推进北京存量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立足于“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分类引导北京制造业转型发展,通过关停淘汰、疏解转移和改造升级等方式,推动北京存量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重构产业价值链,释放产业创造力,提升创新驱动力。一是关停淘汰落后产能,转换产业发展领域。通过系统摸底全市制造企业发展状况,制定实施《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14年版)》(以下简称“淘汰目录”),加快“腾笼换鸟”步伐,利用腾退空间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转换配置“高精尖”产业领域的新兴企业和重点项目。2013—2015年,累计关停1006家一般制造企业和污染企业。二是疏解转移一般企业,转换产业发展空间。加快推动城六区现有工业企业有梯度地向远郊区和津冀地区疏解转移,继续保留的高端制造业企业逐步向远郊区聚集,引导在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一般制造业企业向津冀地区布局,统筹打造京津冀地区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三是改造升级优势企业,转换产业发展动力。对接国家“绿色制造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计划,围绕优势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对优势企业组织实施一批机器换人、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项目,改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加强政策引导,健全利于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制度环境
发展“高精尖”产业,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应放在营造有利于“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上。一是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十二五”期间,市经信委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5个大项和3个子项,将5项非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行政服务事项,取消和调整事项的比例达到37%。二是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制定实施“淘汰目录”,为“高精尖”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制定实施《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下简称“禁限目录”),并根据实施情况进行动态修订。通过实施“禁限目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2015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审批项目563项,同比减少117个,降幅17.2%,产业投资项目呈现出价值高端化、体量轻型化、生产清洁化的特征。三是发挥产业基金的扶持作用。2015年,市经信委与市财政局改变了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方式,共同设立了总规模200亿元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并完成母基金和首批11支子基金的设立,分别从股权投资、并购投资、债权投资三方面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加快出台配套文件,全面落实《北京行动纲要》
制定转移疏解行业指导目录和技术改造指导目录,与“淘汰目录”一起,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制定“高精尖”产品目录及项目优选线标准,引导企业发展“高精尖”产品。按照实施一个专项、打造一个生态、主导一个产业的要求,制定“八个专项”的实施要点。
(二)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严格执行“淘汰目录”,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改造,通过疏解存量加快“腾笼换鸟”步伐,实现产业转型发展。严格执行“禁限目录”,确保禁限项目“零准入”,通过优化增量改善产业结构体系,引导“高精尖”产业布局。
(三)发挥产业基金作用,积极扶持“高精尖”产业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力度,充分发挥“高精尖”产业基金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已经设立的母基金及其11支子基金的管理,推动设立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专项基金。市级和各区的专项资金不再支持没有列入“高精尖”产品目录的项目。
(四)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启动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搭建好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重点的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系统建设,着力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能力。推动“政用产学研”创新合作系统工程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