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学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有效阅读
2016-05-14周道贵孙瑜
周道贵 孙瑜
【摘 要】有效的阅读可以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要实现历史教材的有效阅读教师要把握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问激疑增加阅读深度,指导学生动笔归纳保证阅读质量,通过多种形式整体提升阅读效果。
【关键字】历史学科素养;阅读能力;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53-02
【作者简介】周道贵,江苏省句容市教育局(江苏句容,212400)教师发展中心历史教研员,高级教师,镇江市历史学科带头人;2.孙瑜,江苏省句容市春城中学(江苏句容,212400)校长,高级教师,镇江市中 年骨干教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伟认为,历史学科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同时又认为知识是基础,特别是历史学科,任何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都要在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知识是基础,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若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照,则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实效。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笔者认为学生通过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是提高有效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必经之路。
江苏省历史课题组“基于史学素养培养的农村初中历史拓展性自主阅读的实践探究”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文就镇江市使用的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的阅读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把握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排版以宋、楷字体相结合的形式呈现,课本中插入的图画都有注解、说明,还有古籍中的资料。其中,宋体字的内容主要是对课本主要内容的提炼与总结,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容易抓住重点,但不足之处是由于结论性的词语较多,总结性较强,所以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比较吃力;而楷体字的内容则是对历史实事进行详细、生动的叙述,是对宋体字内容的一个补充,易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过程的了解,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研读教材来掌握历史知识,同时,不能让学生只阅读一种字体的内容,而是让学将两种字体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更避免学生为应付作业,不通过自己思考就随意抄写课本段落的不良习惯。例如,七年级下册的15课《推到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一课中,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宋体字部分只是对活体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棉纺技术出现的时间、相关人物、价值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学生并不能通过阅读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阅读楷体字部分的过程内容。同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理解各种发明产生的历程、沿革、发明者的精神等等。
二、以问激疑,增加阅读深度
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它进行消化、加工、提炼,把“死”知识变成“动、变、活”的知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疑惑大胆质疑。例如,七年级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教学时,学生进行相应的课文阅读后,教师可提出对应的问题:西汉初年,实行“和亲政策”的目的是什么?这与“昭君出塞”的和亲行动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根据课文知识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则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对内容的质疑,教学效率和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好是坏,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动笔归纳,保证阅读质量
读书不动笔墨等于白读书。读书动笔的目的在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够提高阅读效果,加深学生的记忆,也对学生的写作有好处。在阅读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注释,如,“蔡伦改进造纸术”而不是“蔡伦发明造纸术”;“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在汉武帝时期创办的”,是“太学”并非“大学”……这样不断练习下去,学生就会养成动笔阅读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习惯在阅读中思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对历史实事进行归纳、概括,从而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时,课文详细地叙述了开发江南地区的原因。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就要点出文中重、难点的地方,并要求学生在重要的文字下面进行批注、作重点符号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的找出发展江南地区的重要原因。
四、多种形式,升华阅读效果
1.比较阅读。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历史事件具有相似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通过比较阅读能帮助学生区别这些知识点,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学习“文景之治”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文景之治”时期有哪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让学生通过对文帝、景帝勤俭节约、体恤百姓的做法与秦始皇奢侈无度、奴役百姓的做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归纳总结哪种做法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得出“成由简,败由奢”的道理。
2.图表阅读。许多历史信息是存在于教材的图表中的。这种具体的形象的表现能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掌握历史概念。在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历史内容时,学生需要掌握很多路线图,如果强记强背的话会很枯燥且效率不高,教师如果能在此时提醒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空间概念,从而把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以及之后的中亚、西亚、大秦联系起来,学生的思路就会产生连续性,思考也就更清晰明了。在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地区的联系之后,将相关的“丝绸之路”的图像资料提供给学生,结合若干图片让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认知度,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时空观,更加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提高史学素养。
3.补充材料阅读。教材仅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为了阐释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展示给学生阅读,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升华。如学习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一目时,一位教师补充了一段细节材料让学生阅读:“长征年龄:指挥员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年龄不足20岁;长征路线:跨越15个省,2.5万千米,转战面积的总和大于许多欧洲更加的国土;……”阅读后教师设问:长征“伟大”之处在哪里?你认为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细节性情境描述,学生阅读后讨论活跃,争相发言,加深对长征艰难、红军精神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学生的智能。这句话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想要正确地认识历史事实并且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历史事实,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3(11).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专项)“基于史学素养培养的农村初中历史拓展性自主阅读的实践探究”(课题编号:E-C/2015/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