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纺织,不再纸上谈兵

2016-05-14易芳

中国纺织 2016年6期
关键词:纺纱纺织工厂

易芳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率先进入结构转型升级阶段的纺织行业正在完成艰难的蜕变。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新技术附加产业,与之相应的是,支撑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今的纺织行业是智能多元化的,因此对于人才的复合应用要求也越来越高。

企业对纺织专业学生的要求预期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纺织专业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机会就变得越来越少,而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很多都只流于形式。为了解决这些急迫的现实问题,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进行了重点计划及教学项目研究。其中,《<纺纱工程>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就是获得“纺织之光”2015年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项目。

“要作为纺织人才的培养高地、企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行业服务和创新的发源地。”这就是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教学宗旨。

告别“黑板上看机器,实验室看玩具”

“在工科院校的专业教学里,‘黑板上看机器,实验室看玩具,这种教学状态是绝对不行的。”《<纺纱工程>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负责人,江南大学教学名师谢春萍教授开门见山。

首先,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门课程的根基:现场认知教学(生产现场)+课堂理论教学(80个学时)+纺纱上机实验(32个学时单独设立的实践)+校外实践基地实训(三周实习,能够实现上车纺纱)。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也要强化技能应用,要实现理论与技能的环环相扣,互不分割。

接下来,要写一部好教材——课程教材由江南大学牵头,天津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南通纺院参与编写,重点围绕卓越工程师计划。教材上下册分工明确,上册包括机构、原理、传动内容;下册则涵概纺纱全流程与生产质量控制内容。另外,以往的教材中将棉麻毛丝混为一团,谢春萍坚持以棉纺为主线,拓展毛丝麻领域,分清教学方向。

关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构建仿真型实践教学体系,谢春萍强调要真正实现仿造企业环境的仿真:“不要搞一堆‘小样机,那和企业的生产环境完全不同,没有实践价值和意义。我们的实验室里没有小样机,基本上都是大机器。保证提供给学生全面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环境,让他们亲身体验生产过程。”

实践教学最终要实现,将一块面料交给学生,他就能准确分析出原料、纱线设计以及生产过程,了解这块面料的整体设计流程。这就是将知识整体化,而不是让知识碎片化。

学院坚持仿真实践内容,仿真实验环境,以多渠道打造仿真实践基地。建设好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教学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服务。在校外实践基地方面,学校与无锡一棉建立的仿真型实践基地成为国家级教学实践基地。

众所周知,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是有难度的,实际上企业方也有很多实际问题。现在企业的支持很多是一种对纺织的情怀,以及企业肩上对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感。

但事实上纺织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又很迫切,纺织人才流失严重。纺织教学实践必须结合这些实际问题,解决这种矛盾。“所以,我们的学生一定要真正融入企业,这样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很高的。”谢春萍这样说。

“比如无锡一棉这样的大型企业,以前就很难留下我们的学生。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三年以后,无锡一棉开始重视我们的学生。”谢春萍语中透露骄傲,“在无锡一棉直接留厂的学生也有,毕业课题就是企业实际提出的课题,直接在厂里继续工作。这样既缩短了工厂见习期,又做了一个最自然的过渡。”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院长王鸿博说:“企业提出问题,我们拿资金帮企业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一定要拿出成效,因为没有成效企业就不会再和你合作。而我们的老师在做科研的同时也没有把教学放下。”

对“实战教学”,同学们这样说

对于这种“动真格”的仿真实践下工厂的学习方式,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亲历过的同学们又有怎样反应呢?

学生A(保研研究生在读):感觉自己没有以前那么怕吃苦了。在没下工厂之前,就觉得很害怕下工厂,恐惧这个阶段。去了工厂四个月的时间,回来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也没有那么可怕了,对于一线生产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学生B(保研研究生在读):卓越工程师计划14年开始实际进工厂,我是第一届去工厂里实习的学生,企业对我们非常重视,从工艺开发到产品成品生产出来,我们是全过程参与其中的。和学校所学的东西结合起来,不去亲眼看一眼是不会了解的。企业领导每周会给我们开会,与我们进行交流,收获很大。经过半年的实践,回来后参加了一系列纱线面料大赛,也取得了很多奖项,这些与企业实践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另外,企业实际生产的花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改进,这对我们的帮助是很大的。

学生C(保研研究生在读):纺纱厂是流水线作业,安排同学们在车间的一些岗位进行轮岗,实际进行一些操作性的工作,对我们有非常实际的帮助。在后来读研期间,包括毕业设计期间,做实验的时候感觉比没有去过工厂的同学更熟练,在操作的部分也不需要太多帮忙。另外,在工厂感受很深的是学校老师为我们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在工厂时都有指导老师照顾。工厂为了配合生产,一些生产参数与我们的理论学习有出入,这时候指导老师会给我们进行实地讲解,理论与实践结合对照,这些令我们在四个月的过程里受益匪浅。

学生D(本科应届毕业生):对于下工厂,从小到大是第一次进工厂,印象很深刻,当然与学校条件相比相差很大。我进的是大生的数字化生产车间,感觉自己非常幸运。能学习到的东西很多,为以后找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经过这个阶段,不会再像没进过工厂的同学,一进车间会感到很迷茫,觉得已经能很快适应工厂。从理论到实践,学到了很多。学校里学习很多新型纺纱技术,是真正去了工厂之后才能体会到: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这些是日常学习里感受不到的。可以说这一段工厂经历是学习这个专业最大的收获之一。

数据显示,现在每年纺织毕业生出国深造的占25%,进入纺织行业相关或纺织贸易企业就业的达到50-60%。有10%的学生离开了纺织行业,王鸿博认为,这也是一个正常比例,也说明我们的纺织教育同时实现了一定水准的综合素质教育。

在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带动下,纺织人才流失问题能否寻获可行性改革方向值得期待,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纺纱纺织工厂
物流告急,纺织企业发出呼吁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纺织服装企业捐款捐物一览表
纺织机械行业新标准4月实施
广西苗族古朴的纺纱织布加工秘籍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纺纱器材的技术进步与应用
植物工厂
新型纺纱“魔术”的数字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