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约生成课例实录及反思

2016-05-14姜勇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令思念情感

四块玉·别情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文本解析】

《四块玉·别情》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入选粤教版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单元。这首小令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送别后,情人在女主人公心中仍驻留难忘,令其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使她肝肠寸断。“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中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

【教学实录】

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鉴赏这首小令。在讲完情感、写作手法后,我突然提了一个问题:“一点相思几时绝”为什么用“一点”而不用“一片”?其实问题提出后,我当时就有点后悔,因为事实上我自己也没有事先充分想好答案。我一下子有点惶恐了,等一下该如何给同学们一个说法,让他们心服口服?那一刻,我真是有如芒刺在背。然而,看着同学们沉思的状态,我很快放下思想包袱。于是,我索性坦诚地告诉同学们,老师也没有答案,老师对这个问题也很困惑,想提出来,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看看能不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是在想,先放手让学生讨论,看看他们能说些什么出来,我再受点启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讨论在教师不可预设的状态中展开了。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参与的激情被瞬间被激活,讨论异常热烈。可能是他们觉得今天的问题竟然是老师都不知道答案的,还要请同学们来支招?太好玩了!同学们一下子觉得自己成了课堂的主人,那种热烈的场景是我从教16年来从来没有见过的。5分钟后,开始发言。一双双手举得老高,同学们的眼神充满想要发言的渴望。下面是同学们课堂生成的情况,也许有不成熟、错误之处,但为了真实展现思考的过程,全部录之如下:

生1:“一点”与“一片”是相对的,对于那个女子来说,这种相思只是众多相思之情“一片”中的一点,连这一点都不绝,何况那一片相思之情呢?所以,这“一点”都能让我们读者体会到相思之浓,更能体现相思之情的浓度大。(生笑)

生2:打个比方,比如说一个小火苗,是一点点,但是怎么都不肯熄灭,显得它生命力多么顽强啊,(生鼓掌,老师点评:太形象啦!)如果是一片的话,一堆大火,不熄灭,那是理所当然了。“一点”可见思念之情的强烈。(生鼓掌)

生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可以通过数学来理解(生哗然),首先,一点是可以组成线也可以组成面,是累积的过程,点是最基本的单元要素,所以,“一点”相思,是情感累积的起点。

生4:点,是有发散性的嘛,一点相思,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点缀在天空中,思念就像那一颗最明亮的星,闪闪发光,萦绕在女主人公心头,抬头就可以看到,显得更加浪漫。

生5:我觉得作为一名女性,相思泛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古代的女性,是内敛的,哪怕相思泛滥,也不多说。这里说相思是“一点”的话,更能看出这名女性含蓄,矜持的形象特点。

生6:点和小令后面的雪对应,点点杨花雪,更有韵味。

生7:点,具有动感,写出了相思之情的一触即起,就好像把相思之情比作一潭水一样,投入一点小石子,马上一触即起,泛起情感的涟漪。(生鼓掌,喝彩)

生8:当一个人送别一个人后,心里很难舍,要排解这种情感,一般人会抑制这种情感。但是,因为相思太浓厚了,就像那些相思以女主人公为圆心在做圆周运动,有一点相思它作了离心的运动,甩了出去,也就是女主人公控制不了她的思念之情,于是有了这一“点”(生鼓掌,师:很有新意啊!)

生9:补充一点,这其实体现了女子温婉特点。

生10:我想用写毛笔来打比方,关汉卿应该懂这个道理,毛笔书写时,等量的墨水(生笑),用在一个点上和摊在一片上,点,显得更深,更能聚集更多墨水,同理,更能积聚更多情感。(生鼓掌,师补充:这里用写毛笔来类比,那么“点”,还有停顿的特点,是不是也显得主人公思念之情塞于内心,情感的阻滞玩味?)

生11:这是我的一个猜想,以前的人,不说普通话,可能从发音角度,读这个“点”字会更有韵味。(生笑)

生12:我想这里应该写出了女子的缠绵之情,用一“片”,情感一瞬间涌过来,显得有点哀伤,太过了。套用古人的话就应该是“思而不过”。用“点”,好像是那女子在思念时,一点一点地想,想一点,幸福一次,绵延不绝,“此思绵绵无绝期”啊!(生鼓掌,师:那真是“你不在,点点滴滴,都是你。”)

生13:我想用化学的角度,(生笑)用一“点”,量比较少,反应没有那么激烈,以前的人是比较保守的,不希望有那么轰轰烈烈的爱情,想要“一点”,平平淡淡的。(生鼓掌。师:细水长流,平淡的才是永恒的。轰轰烈烈,就像一场火,烧一场后就没有了。)

生14:从生物学角度,(生笑)我们的甲状腺会分泌激素,虽然很少,但一点点就够了。相思之情,虽然是一点,但已经是够了,如果是一片,那还不激动得上了天?(生大笑,师:那就是思念之情,要的是质量,不是数量。两情若是久长时,有岂在点点片片之间?)

生15:“一点”与后面“几时”対举,以少对时间之未知。

生16:点,体现了情感的若有若无,若即若离,以小见大。

生17:“一点”,是主人公将情感埋藏在心中,不停地压制,不停地提纯,最后只有一点了,可是却更具穿透力。

生18:“一点”相思,显得更加轻灵,而“一片”,显得有点沉重。

师补充:同学们讲得都很有自己的见地,见仁见智,非常好。其实同学们在积极思考的时候,老师也在思考,这其中有没有是因为分别有一段时间了,相思之情其实没有那么浓烈了,不至于整片大片的,让你相思成疾了,但是还是有那么“一点”倔强地存在于你的躯体内,到处游走,不经意间就冒出来,让你想他,淡淡的,但是绵延不绝,就是“似淡还浓”!非常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讨论,今天就讨论到这里,下课!

【反思】

一节课上完了,虽然不是公开课,但是我觉得这节课比自己以前上过的几十堂不同级别的公开课更有成就感。在这节课中,学生是真正地参与进来了,每个发言的同学都想说,都想主动地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调动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体验来阐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机会发言,我请这群同学将自己的观点写进课后随笔里。下课了,同学们还处在课堂的亢奋之中,还在继续讨论,我也深受感染。由此产生几点想法:

1.要充分相信学生。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管理大师彼得吉说过:“我们的教育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学生,学生都能解决。”从这节课教学实践来看,信矣!以前我在预设课堂时,总是怕学生这里不懂那里不懂,结果老师将所有事情一律包办,将所有知识点都打包硬塞给学生,于是学生在课堂没有挑战性,没有成就感,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处在“等、靠、要”的状态,学习探究的主动性无从谈起。

2.老师要学会坦诚,学会示弱,诱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让学生有成就感远比老师有成就感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长期是处在被动接受一方的,处在相对“弱势”一方,如果老师懂得适时机智地示弱,对于课堂参与度的调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探究的问题要有难度,要有可探究性。其实相思是“一点”还是“一片”都有其合理性,如“一点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片相思君莫解”。但是如何来联系作品上下文、联系作品中主人公情感世界来深度解读文本,就要看同学们的解诗能力了,“诗无达诂”,言之成理即可。

4.生成课堂,不能完全预设,但也不能随意而为。课堂生成点宜“快、准、狠”,务求合乎文本最精要处,教师对学生课堂“痛点”要有敏感度和预知性,问题简约,小点切入,讲深讲透,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本节课仅仅围绕一个炼字的角度,展开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展示观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效果良好。课堂教学没有旁枝兀出,一课一问,一课一得,可谓简约。

姜勇军,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猜你喜欢

小令思念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掉坑
情感
掉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