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散文教学
2016-05-14王赟
王赟
散文作为一种记真事、诉真情的文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教师都希望通过学习散文,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但是,散文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兴趣并不浓厚,课堂上很难走进文本中去。语言优美、韵味悠长的散文,为何在课堂上遇冷?它在实际教学中呈现着怎样的现状,又如何改变呢?
一、散文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过于僵化
很多时候,教师讲散文已经形成一个套路:导入——作者和背景简介——逐段串讲课文——提炼小节含义——分段并归纳段意——提炼中心思想——回顾课文脉络。在刚刚接触散文的时候,这样有步骤的梳理,有助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但是,如此模式化的课堂设计,若在散文教学中频频出现,“千人一面”的感觉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散文的兴趣逐渐减弱。
2.教学时间安排不当
散文的篇幅一般较长,而且内涵比较深刻,对于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完全理解掌握文本内涵并不容易。有时候,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不管文本是难是易,学生是否理解,总要在规定的一两节课内“解决战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懵懂地被拖着走完全程,根本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特别看重知识点的覆盖面,会事无巨细地讲授,战线拉得过长,最终结果只是感觉结构松散、印象浅薄。
3.学生参与度不够
散文背后是作者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积淀,教师在年龄、阅历等方面与作者相当,较易引起共鸣。然而,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积累是不足的,这就导致散文课堂常常是“冰火两重天”:讲台上,教师讲得激情四射,讲台下,学生始终是一副游离于文本之外、无动于衷的表情。
4.应试成分偏多
有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思考,就把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变成了高考阅读题。甚至,从一开始就在结构、内容、鉴赏等方面设置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读文本。这种教学功利化、应试化的倾向,无疑是违背了散文教学“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和初衷的。它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散文教学的长远发展。
散文教学的模式过于僵化、教学时间安排不当、学生参与度不够、教学应试成分偏多四种情况较为严重地制约了散文教学的长久发展。因此,改变散文教学的现状,探索它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就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应对。
二、散文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多样化
俗话说“世事如棋局局新”,上课亦是如此。“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设计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格局,达到不同的效果。如果能够打破散文教学固有的僵化模式,势必有利于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要采用更为新颖的导入方式。传统的导入方式,大多是联系作者、联系文意导入正文。如从作者朱自清人生经历导入到《荷塘月色》课文中去。其实,也可以从题目本身出发,如我们可以从题目中的“荷”入手,联系以前学过的与荷花有关的诗歌,进行导入:“荷花是一种备受诗人青睐的花卉,但是,不同的人面对荷花,有着不同的感受。同学们能想到哪些关于荷花的诗呢?”学生回答李白独爱“清水出芙蓉”的自然;周敦颐欣赏“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杨万里偏爱“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热烈。“那么,当朱自清面对这一方荷塘的时候,他又会有怎样的心绪呢?下面让我们到《荷塘月色》中一探究竟。”
这样,采用提问回忆法导入,不仅仅局限在一位作者身上,能从更广的角度唤起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采用灵活机动的讲课顺序。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他们非常希望能够尽快进入文本中去。如果在此时,兴趣的最高点,选择详细介绍人物和写作背景,一方面会错失高昂的兴趣点,让激起的热烈气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背景介绍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固有的答案,反倒限制了他们的在后期阅读中发散性的思维和思考。
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不一定非要从头讲起,可以选择“中间开花”的模式。如导入之后,让学生说说经过阅读,觉得哪几小节写得最美,那么就从最美的小节先入手,慢慢欣赏,带着兴趣学习。在细细赏析4~5小节描写“月下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之后,我们再反向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来到荷塘呢?(因为心中颇不宁静)再顺向探究之后的活动,这样既充满新鲜感,又让学生有探究的成就感。
2.教学时间要用在刀刃上
首先,合理规划课前、课上、课后的时间。课堂时间有限且宝贵,我们必须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各段时间。例如,消灭生字词、标段小节序号、疏通文意等简单的任务可以作为预习作业布置下去;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大声朗读,熟悉文本;课上解决更加核心、更加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课后巩固和复习核心问题。这样,就能够将各段时间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其次,教学目标要精不要多。如果教师在课上希望达成过多的目标,渴望面面俱到,其结果就是面面都到不了。一节课哪怕只讲一个问题,讲得透彻,就是成功。如《荷塘月色》有几个核心的关键:①本文的写景艺术(运用修辞手法描写了荷塘的月色,以及月色下的荷塘)。②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忧愁复生—对理想世界的神往—不宁静)。③家、荷塘、江南三者象征的三重世界:现实世界、美化的世界、理想的世界。这三个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都值得细细分析和解读。但是,贪多嚼不烂,若是一股脑地一节课讲完,反倒得不到好的效果。
3.调动学生,从诵读开始
平面的文字,若是浮光掠影的浏览,只能让识记停留在浅层次上。只有带着感情反复诵读,有了切身的体验,赋予文字个人化的解读,才能激起内心的热情。高中生虽日趋成熟但又内向羞涩,不肯大声诵读,但若教师能够给予鼓励和读法引导,他们还是非常愿意带着情感诵读文章的,而且这种热情会相互感染。特别是教师不要简单地播放范读音频,应尽可能自己范读,这种正面影响力更能感染学生。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学生读到此处,十分深情,语气柔软,自然而然地走进情境之中。先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再开展讨论或者展开课程就轻而易举了。
总之,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任何教学策略都不能教条式地生搬硬套。教师应结合具体文本和学生实际,抓住课文核心内容,对教学策略进行灵活的运用,才能真正让散文教学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2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