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观察视角下语文课堂沉默的成因与策略

2016-05-14张迎春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现象语文课堂课文

小学语文课堂上往往低年级的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参与热情高,而高年级的学生热情低。高年级课堂经常一片沉寂。

这种沉默的课堂可以从课堂观察的视角来理解。所谓课堂观察视角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教师要从课堂观察的视角去研究隐藏在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课堂沉默的几种现象与感受

【案例1】《军神》教学片断: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教师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无人举手。教师又说:“读读课文,使劲想想!”(一人举手)生说:“刘伯承很坚强。”师说:“这不会吗?还有吗?”又提几个孩子回答,要么说得一样,要么不回答,课堂陷入尴尬和失落。

感受:学生初识课文还没有来得及和文本进行接触,怎能有所感悟?再者,教师在学生疑惑时,没有进行点拨、启发、引导,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读出感受。小学生阅读较浅,怎能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课堂陷入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消极沉默场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案例2】特级教师王玲湘执教《杨氏之子》。上课伊始,她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一位老先生称自己是王氏之女,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衍生出了“张氏之女”、“李氏之女”等。当学生问“夫子”是什么意思时,王老师只是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学生马上悟到“夫子”是对孔平君的尊称。王老师的“引而不发”的背后是让学生冷静思考。

感受:同样是沉默,在第一种沉默中,教师的表现是无奈的、急躁的。但是王玲湘老师这节课中的沉默却是一种静思默想的状态,是一种积极沉默,让学生在沉默中思考、发散思维。

二、课堂沉默现象的根源探究

学生的回答折射出了许多产生沉默现象的原因,有外部因素,有内部因素,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

第一,外因的影响。

传统观念的影响。首先,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使得教师依然被视为课堂中的权威,学生不敢在课堂提出异议,自然的课堂交流也就架空了。其次,分数至上的观念直接导致学生在课堂里的被动消极与沉默。

课堂纪律的约束。小学高年级的教师由于害怕课堂难以驾驭,就强调课堂纪律,但是扼杀课堂活跃的举动却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消极沉默。

问题设置不科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据所教内容设置的问题太难或缺乏层次,往往使学生答不出来,这导致课堂死气沉沉。

除了这些,教师自身的气质以及课堂的调控能力、语言魅力等也能影响到学生的态度。

第二,内因的影响。

学生心理状态方面。内因在学生学习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课堂的沉默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欲下降,怕“丢面子”,怕太积极了别人不喜欢自己,所以他们会在课堂中选择沉默。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印象管理”。

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对以往的被动学习形式,老师们习以为常,学生们司空见惯,都没了异议。所以,学生形成了一种沉默惯性。

三、转变课堂沉默现象的策略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与学生交朋友,应该尽力使那些沉默的学生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能大方、流利地交谈。

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地使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的老师语言幽默,三言两语就能将学生的心打动,让他们跟着老师走。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建立在对文本的充分解读上,对细节的精巧处理上才能吸引学生。教师的个人魅力、独特的教学风格、上课的激情等等都是使学生积极发言的催化剂。

第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一种合作友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来说是有益的,教师应想方设法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此外,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肢体语言,例如微笑、点头等鼓励胆怯的同学开口述说。

第四,提问时要平衡内外向型学生的机会。教师要注意平衡课堂“外向型”和“内向型”学生答题的机会。教师还应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都有问题可以回答,满足各种水平的学生的需要。

总之,要观察语文课堂现象,透析沉默现象背后隐藏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挖掘语文的“活跃因子”,创造语文课堂的精彩。

张迎春,教师,现居江苏东海。

猜你喜欢

现象语文课堂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猜谜语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