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写作趋同的四个缘由

2016-05-14封公建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感情中学生文章

文章是自己感情的外泄,是自己抑郁的解压,是一种喷发,而现今许多中学生写作都是信口开河,缺乏真情实感,文章读来索然无味,写作存在严重的同一性问题。出现这些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社会趋同的异化

中学生面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探索的精神。由于见仁见智,个性特征的差异、人生体验的深浅,他们所抒发的感情和对人生的体悟也应该是有差异的,作为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也应该是“风情万种”的,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但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是,当下中学生作文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毛病,那就是写出的文章浮光掠影、泛泛而谈、众口一辞。具体表现是文章没有文采,缺乏深度,并且文章中经常出现“粉丝”“豆芽”“杯具”“神马”等一类词语,让老师啼笑皆非。同时,文章内容空洞,缺乏独立的个人思考和具体的情感体验。有的仅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华而不实,言之无物,不能给人以感动与思考,这些文章就像金字塔中的木乃伊,有形无魂。这种普遍性的个性缺失问题,探其原因,主要是知识的大众化、普遍化、流行化、浅显化,如“韩流”“港台流”“欧美流”等,导致中学生不去观察生活,也不去体验生活,平时生活中又懒于思考,对生活的挖掘浅尝辄止,流于俗套,追求时髦词汇与一些庸俗的文化俗语,并引以为傲,而对一些经典文学却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这样就缺乏新鲜血液的输入,影响了中学生对经典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吸收,真是:“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作文写作显得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就不足为怪了。

二、应试教育的遗毒

高考作文的命题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可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到了许多一线老师的手里,却把它转化成一条条看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条条框框。老师在解读作文时,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没有从根本上指导,却坚持急功近利的思想,用条条框框去要求学生。至于窗外的春风秋雨、夏荷冬梅、社会上流行的热门话题,已经发生以及正在发生的家事、国事,统统被关在课堂之外,我们渐渐忘记了陆游说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的作文教学埋没了人性,忽视了差异,压抑了感情,淡化了学生的需要、激情等,并且授课形式为简单填鸭式的平面讲解,缺乏立体的构思与挖掘。这种教学模式训练下的学生只能是考试的低级工具、思想的被动容器、观念的传声筒,对生活只能做简单的复制与粘贴,而不是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表现生活的人。感情之水干涸,学生在写作中缺乏敏锐的前瞻性目光、缺乏具体可行的科学写作方法,学生只能写出新“八股式”的文章。这样的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的倾斜

作文标准应较多的是定位在文学创作的要求上。写作是属于文学性的,是阳春白雪类的,而不是一般的公文性文章。因此,我们在学习当中,要以文学创作的要求为主,而以文章的写作技巧为辅,要多种文体训练,不能抄近路,不能偏离了中学作文教学目标的轨道,不能与时代、社会的发展不合拍。不能让学生认为作文就是照葫芦画瓢,认识不到作文的用途和意义。如果这样,学生渐渐对写作失去兴趣,导致作文的路子越来越窄。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中的过分强调技巧的倾向,把作文引导到生活中来,发挥它作为人类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生活环境的单一

学生平时生活中受到诸多约束,得到的知识很单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马行空、思接千载,才能丰富素材,拓展空间。在家里,父母扮演着监护者的角色,孩子只能在父母的要求下行事,父母以“学习”为准绳,凡是与之不相关的行为,都被有意地忽略了,凡是他们认为不能看的书统统被销毁;在学校,许多老师往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来教育学生,以“分数”为准绳,凡是与分数无关的的行为,都被有意识地禁止;社会上,人们普遍以“不管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为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其审美、认知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无不受到压抑。因此,学生的作文能力如果只靠语文老师课堂上零星的传授来提高,时间长了,就显得营养不足。学生想通过作文来反映生活,抒写性情,发表见解,表达内心世界,但却会产生“心中有想法,笔下没办法”的窘境。

写作涵养性灵,要让我们的中学生抒己之情,发己之感,用我们的母语来交流感情,从而真正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我们拭目以待。

封公建,教师,现居江苏灌云。

猜你喜欢

感情中学生文章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