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2016-05-14姜远吉
生活中,我们往往按照常规思维方法从正面来解决问题,如果能换一种思维和方法,从问题的反面去突破,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很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反弹琵琶”的英姑和“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反”和“倒”。这种与常理相悖的表现方式与逻辑上的逆向思维有相通之处,把逆向思维合理地运用在写作中,可以收到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表达效果。
一、立意上的逆向思维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那么主题就是文章的“灵魂”了。可见主题的确立在一篇文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立意要新颖,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个便捷的途径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即“反其意而用之”。
如《红楼梦》写到落花,往往写得很凄惨。例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如果据此立意写文章,总也摆脱不了悲凉、凄惨的情调。我们不妨反其意而用之,借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立意,歌颂落花,就能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来。
在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记得在讲完《荔枝蜜》后笔者曾提问:“文章热情赞美了蜜蜂高尚可贵的牺牲精神,然而,他是否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呢?你能否由物及人,展开思考和联想呢?”于是学生纷纷发言;“蜜蜂不敢按劳取酬,整天忙碌,到头来自己的劳动成果却被别人占有,这不是现代人应持的生活态度。”“蜜蜂太保守,世世代代只会埋头苦干,缺乏开拓精神,就像过去的农民只靠单一的种田吃饭一样”。“蜜蜂爱憎不分明,竟好坏不分,什么人都蜇。”学生的这些观点也许不一定全对,但毕竟打破了单一的僵化的思路,能从多角度考虑,进行逆向的思维,这是应该鼓励的。又如笔者让学生以“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一般习惯于从正面去“赞雪”,如写雪的“洁白无瑕”、“装扮世界”、“大公无私”等。而运用逆向思维的学生,则从相反的方向上去思考,贬雪的“虚伪”、“残酷无情”、“见不得阳光”“晴天雪化道路的泥泞”等。这样的立意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开卷有益”原指开卷读书必有好处。如果逆向思考就是只顾开卷读书而不进行思考,不加选择就会带来害处,这也是有道理的。
二、构思上的逆向思维
文章达到言之有序而又不落俗套的表达效果。但这里的逆向思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与常理相悖的思维方式,而是要反对程式化,出奇制胜,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来。
记得古书记载,宋徽宗时,许多画家云集京城举行绘画大赛,考题是《踏花归来马蹄香》。
有的画家画了许多花瓣,在“花”字上下功夫,有的画了一个跃马扬鞭者,在“马”上打主意,有的画了一只马蹄,在“蹄”字上做文章,这些都无法与诗句吻合,没有画出“香”味来。只有一位画家运用了逆向思维,不从“花”“马”“蹄”落笔,而是独辟蹊径,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翩翩起舞。这一构思,把香味画出来了,完美地表达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诗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多成语、俗语、惯用语的含义陈旧了,观点过时了,看法有片面性。因此,那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概念、观点、看法,也应该随着社会而变化和更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构思上标其新、立其异,采用逆向思维,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例如“班门弄斧”,不可在“班门前弄斧”,否则遭人嘲笑,但有时,还得“弄斧”到“班门”,不然,将永无表现,岂不委屈自己。
又如“见风使舵”。这个词用在形容那些油腔滑调世故之徒,再形象不过了,那种靠看别人脸色来决定自己行动的人,实在太可鄙了。但是,如果不是为了逢迎,而是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不正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吗?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如何看风,怎样把握大方向,倒是很有文章可做的。
记得赵新同学依成语而解的作文写得非常好,题目是“没有‘异想,哪来‘天开”。作者借“异想天开”,反其贬义而取用褒义——“异想都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并明确指出不敢“异想”,不能“异想”,创造和发明将很难有希望。这就体现出构思上的新奇巧妙。
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加以有目的的训练,就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构思。即文章的组织和构造上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作文水平。
姜远吉,教师,现居河北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