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现状概述

2016-05-14马雪梅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产性文化遗产纺织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文化至宝之一。本文就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现状加以分析和概述,以期达到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传统工艺,传承前人技艺,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恪守技艺;传承产业

一、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认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53项,其中,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74项,省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数众多。其涉及绣、织、染和服饰四个大类。政府有关部门及众多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开发、保护和传承,一些非遗项目也因此取得了优异的市场业绩。然而,整体的保护传承状况依然不理想甚至令人担忧。究竟怎样使先辈们辛勤劳动所得的智慧成果世时代代传承下去,同时让更多的珍贵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发扬,是亟须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二、生产性保护:鼓励文化遗产在生产中传承

截止2015年,我国已经有各种非遗资源达87万多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达1219项,并且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88位,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6项。这些可观的数据极其有力地表明了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卓越成就。与抢救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通过鼓励优秀的非遗资源在生产的过程中得以沿袭和传承,使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从“捉襟见肘”逐步走向生机勃勃的“自我造血”。

1、严格恪守传统工艺传承先人技艺

2015年6月,在青海省的热贡画院里,年仅16岁的藏族画工旦正所创作的大型唐卡《四部医典》进入了上色阶段。目前我国民间唐卡的收藏热情逐年增高。旦正所创作的这一唐卡,市场价可达数十万之高。娘本是旦正的师傅,他说,这样的价格是很合适的。他们的作品,只能用金银和珍珠、玛瑙等天然颜料来绘制,并且,作品完成后必须要通过委员会多次鉴定之后才能销售。除唐卡外,木雕、内画、蜀绣等美妙绝伦的技艺,都严格遵守传统的工艺流程,才能够创作出众多精美多彩的作品。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多次提出“坚持传统工藝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为了实现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各地积极制定多种资金和税收政策,一些金融机构也主动地提供了利息较低的贷款。

在政策方面,藏羌织绣的传承人之一杨华珍的感受极深。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主动带着全村人对藏羌织绣进行及时快速的生产保护,凭借着大家的卓越技艺与政府的经济救助,藏羌织绣的发展态势步步攀升,还不断收到来自大江南北甚至国外的订单,来此学习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多。

对众多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使更多的文化遗产被民众了解甚至熟悉。昆曲、剪纸、龙泉青瓷等技艺已经吸引了很多八零后和九零后,并且受到他们的喜爱,这一现象不仅使年轻人们成为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更为大众们带来现代时尚的理念,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地发扬下去。

2、由用以致富到初成产业

对于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者而言,传统文化为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条致富路,更是一番独具特色的事业。生产性保护这种创新方式为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们开辟了新的事业,也让更多的非遗项目逐渐走上产业化发展现代化的道路。

经济方面,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也逐渐开始对一些非遗项目进行投入,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产业,为众多传承者们带来了更多收入。2014年,武汉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与三名非遗传承人签定协议,决定对传承者们的汉绣、木雕和剪纸进行规划和包装,然后助其走向市场。与此同时,深圳的很多民营文化公司也向四川、云南等地的非遗项目投去眼光,并决定通过旅游开发和艺术品等方式,物尽其用,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3、从生活方式之一成为独特的现代潮流

在非遗走进百姓生活、融入民间的路上,生产性保护发挥了很大作用。包头剪纸的传承人刘静兰说,过去人们觉得过了时的“窗花花”,如今成了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四处张贴的东西,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窗花都逐渐成为人们节日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对许多纺织类非遗项目而言,市场,传承人和政策都已具备,这个时候,更为全面地对非遗项目做好保护工作并使其得到传承的同时,如何进行一些创新并将其发扬,帮助传统工艺产品的模式转型和进一步提升大众的审美高度,是众多非遗项目发展和传承所面临的新挑战。

近些年来,源于四川泸州的云锦、刺绣等传统工艺制作的服装也在国际时尚舞台中展现着独特的东方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如同一条极其宝贵的丝线,将古老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

三、纺织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代表之一:新疆

近些年来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增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1、认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新疆是中国联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重要节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潜力,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核心区;另一方面,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西出桥头堡;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新疆也拥有多至不胜枚举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的交融地。

新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提供了历史记忆的依托,印证了中华文明历来就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巩固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新疆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互鉴、平等合作提供了文化平台,展示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包容性。新疆灿烂的古代文明是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一历史史实,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充分发挥着正本清源的重要作用。

2、创建保护传承新模式

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和苏巴什佛寺遗址等6个遗产地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新疆在整个申遗项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对于丝绸之路新疆段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有效维护丝绸之路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統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进新疆与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4年11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浙江大学共同举办的“丝绸之路文化论坛·新疆”在浙江大学举行。论坛依托“四方联盟”与浙江大学“一带一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由新疆文物局与浙江大学主导,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立足文物实体,“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促进“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推及丝绸之路的经济政治研究。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既要让文物留得住,也要让文物“活起来”。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法国文化与新闻部合作主办的“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于2014年10月21日在法国巴黎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来自新疆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19件汉代精美文物参展。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文物,承载着丝绸之路的记忆,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法国人民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了解作出新贡献。

四、纺织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物保护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导下,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各地文物部门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的方针战略,紧紧围绕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着力发挥文化遗产在改善民生、教育人民、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

加强文物保护维修工作,做好大遗址抢救保护工作是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的第一工作目标。以有利于改善民生、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出发点,合理分配文物维修资金,做好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是国家对于文物工作者的重要指示。围绕文化中国文明中国建设,布局文物保护项目,使文物维修从“点”向“线”改变;积极主动加强与地方发改、旅游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对地方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抓紧在全国实施,并带动各地区经济发展、惠及民生和有利于文物、传统文化传承的重大项目。在进行文物本体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与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

紧紧围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标,大力推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结合当期文物保护工作难度增大、修复情况,文物部门要充分发挥文物史证作用,面向群众,正确阐述历史和民族发展史,加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民生建设,发挥文物资源作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另一目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城乡面貌、彰显地域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博物馆基本建设和展览提升项目,积极大力地推动博物馆深入基层。将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转化为惠及民生的文化财富,改善文物周边环境,促进遗产地旅游业进步,使文化遗产保护惠及于民、反哺社会。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思路已然清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其在生产中得到保护和传承,我们责无旁贷。新时期,我们迎来了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大好机遇,抓住机遇,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跨越性的发展,是我们的不二选择。作为民族文化的接受者和继承者,我们要做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工作,更要将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项目名称: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TJJX15-008);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名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编号:201510058070)

【作者简介】

马雪梅(1993—),女,回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猜你喜欢

生产性文化遗产纺织
物流告急,纺织企业发出呼吁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Task 3
纺织服装企业捐款捐物一览表
Tough Nut to Crack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