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原因和表现

2016-05-14闻达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英关系黄金时代

闻达

【摘要】2015年3月,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夫妇访华;同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这两次互相访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英两国的关系急剧升温,表现出了东西方两个大国之间的惺惺相惜。笔者在第一部分正是从这一历史背景出发,通过挖掘两国的利益出发点,分析了中英两国关系持续升温的原因;第二部分通过列举中英两国近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以及达成的各项合作成果,阐述了“黄金时代”正在到来的表现,表达了对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美好夙愿。

【关键词】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利益共同体

一、前言

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次访问对两国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近十年来,中国国家元首对英国进行的首次国事访问。从“黄金年”到“黄金十年”的时间变迁,从“黄金年代”再到“黄金时代”的改变历程,中英两国各大媒体的头条上“黄金”两字的频繁出现,已经告诉世界,中英两国正在携手走进更好的两国关系时期。

中英关系的新时代,是历史和现实等各种因素共同推动的所成就的。中英双方交流合作日趋密切,在新的时代,中英两国关系在未来还具备广泛的发展空间,通过不断的交流共识、探讨差异,两国将不断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共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二、中英关系步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1、英国国际地位有所下降

在历史上,英国最开始就反对欧共体(欧盟前身)的成立,因此,英国与欧盟之间就一直保持着非常微妙的关系。但最终,受形势所逼,不得已之下加入欧共体。但是因为一直以来英国都拒绝加入欧元区,且在20世纪至今的很长时间段内都过度亲美,这使得英国在欧盟之中一直处于孤立游离地位。

而近几年看来,在欧洲贸易总体情况看来,英国一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欧盟的经济体中,英国不能分享欧元区利率的红利,这种情况难免会使得英国心理上产生波动,这可以看作是英国与欧盟矛盾激化的导火索。然而现如今美国着眼于长远利益,在这场纷争中扶持德国,希望构建以德国等国为首的欧盟新秩序,以便使欧盟成为其左膀右臂,于是,英国近几年慢慢被美国边缘化。

2014年的震惊国际的“苏格兰公投”事件,对英国政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一事件也被外界看作英国衰落的一个节点。尽管这场“内乱”以和平的方式最终收尾,但不可置否的是,该事件对英国依旧留下了并不算小的创痕。表面看来,苏格兰的独立貌似是因为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并未解决的民族问题,但仔细想来,所谓的苏格兰在独立上的诉求更像是背弃了与英国之间的关系而转身倾向于欧盟。2015年5月大选前,卡梅伦承诺,在2017年前,无论如何,都将进行脱欧公投,俨然表现了对欧盟的排斥和反感。英国处在内外交困的尴尬局面,对内要压制分裂情绪,对外要放弃国际话语权,导致自身元气大伤。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对英国的经济和就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冲击,英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整体实力大不如从前。

2、“中国崛起”势不可挡

“中国崛起”在二十一世纪的新闻中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的目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不能被否认和忽视的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外交事业的稳健发展,这一切都让整个国际社会见证了新时期的中国应有的大国风范。

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阴云密布,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展现了大国的责任,让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扭转。面对世界范围的经济下滑、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措施,使中国经济始终朝着预期方向发展。在近几年世界经济增长3%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不断攻坚克难,稳中求进,表现格外突出。

从历史上看,每当中国与英国关系紧张,大多是由于中美之间的矛盾危机所导致;而中英关系缓和的时期,都是中美交好的时期。如今,面对国际新局势,英国正在试图摆脱美国的束缚,向中国靠拢。而西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等舆论,经过时间的检测,都证明是子虚乌有。崛起的中国,既让英国看到了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力量,也让英国意识到了中英合作的广大发展前景。

3、隔阂化解,共筑利益共同体

谈及这几年中英出现的问题,不得不说到2012年英国首相卡梅伦会见达赖,直接让两国之间产生隔阂,导致中英矛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度降至冰点。其间,英国卡梅伦政府通过斟酌反思,终于认识到了“涉藏问题”的敏感性,于是主动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公开明确表示不支持“西藏独立”。随后,2013年12月2日至12月5日,卡梅伦应邀到中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此次访问被舆论解读成“为中英关系解冻”。

习近平在访问英国的期间内,在英国议会中曾发表讲话说:“中英之间越来越成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利益共同体。”中英交好,体现了如今两国之间互相需要的现状。

然而从英国的角度看,由于英国本身很难降低的社会福利水平,但是又被欧盟经济所拖累,确实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并实现快速增长。但是,接受来自中国企业家的投资对缓解英国经济当下的窘迫现状却有着不可置否的作用。过去的几年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从来自中国的投资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持续负面效应,因此,英国也非常迫切需要来自中国的良性投资。通过和中国的经贸合作,英国能够获得足够多的资金,以便用来刺激振兴经济,解决当前的窘迫局面,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实力,从而增加自己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于中国而言,英国有着可供中国企业进行投资的足够多的机会,从金融、航天,到零售、教育,中国可以获得足够多的经验和财富。众所周知的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用英国的制度,连当今的霸主美国的制度也有很多是从英国借鉴而来。通过制度上的学习,能够帮助中国在走进英国的道路上有所突破。除此之外,英国有着强大的引人瞩目的文化软实力,其强大甚至可以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首先,英國的语言优势极为突出毋庸置疑,同时,英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本身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占据了丰富的内容,这本身有助于增强了英国其自身的软实力,并且面对近几年英国“硬实力”相对下降的现状,文化软实力能够起到延缓甚至补强了英国“硬实力”的衰退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当前英国需要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市场,同时,中英之间的合作可以还可以巩固甚至是加强英国伦敦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对中国而言,可以利用伦敦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促进伦敦人民币市场发展,提高人民币的流动性,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所以说,中英正处在一个利益共同体之中,中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合作伙伴。

三、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表现

当前,从政治、经贸到人文交流,中英合作的基础和空间都足够让人们相信,中英交好势在必行。

1、中英高层交往密切

在过去十年里,中英两国之间高层多次互致信函,保持了在沟通和交往上的频繁。尤其是今年以来,中英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双边高层之间的往来正在以一种令人乍舌的速度不断升级。

在过去的一年里,不管是英国威廉王子夫妇访华,还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都展现了中英双方都在致力于让两国的合作加厚加深。现如今,随着两国之间在政治交流上的频繁互动,这使得双方之间也进一步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对此,习近平主席还对中英在合作上的未来期待中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深、通、实、新。即政治上增进互信,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完成对接,合作要达到惠及两国人民群众的实际效果,推进新兴产业合作。

2、经贸合作成果丰富

中国对于英国而言,是他们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英国对于中国而言,不仅仅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二大贸易伙伴,还是第一大投资目的国和除香港外境外最大人民币交易中心。过去3年,中国对英国投资年均增长85%,投资额是前30年总和的3倍。2014年中国对英国直接投资并购金额达71亿美元,对英投资存量达400多亿美元。英国对华累计投资近200亿美元。自2011年伦敦启动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以来,英国在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获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初始额度、发售人民币国债、成立人民币清算行等诸多领域捷足先登。

习近平主席在访英期间,还签署了涵盖零售、能源、金融服务、航天等多个行业,总量高达300亿英镑左右的国家贸易大单,这其中尤以核电和金融为重。伦敦金融城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的有机会充分借助这个平台,中英未来的金融关系将更进一步。

同时,在习近平主席访英的期间内,中国还在伦敦发行了离岸人民币主权融资工具,这也是中国在除香港地区外的我国首个离岸人民币主权融资工具。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刚刚起步,其过程必将漫长艰难,中英关系改善能够帮助人民币打入英国乃至欧洲市场,从而叩开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门。

3、文化交流合作加强

(1)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习近平在访问英国期间,在众多一同随行的企业家代表中有两家格外引人注目的文化企业,分别为保利集团和乐视网,这与之前习近平访美时以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网络巨头唱主角不同。

伦敦这座城市在世界舞台艺术上极具代表性。据统计,2014年,仅伦敦一座城市就有剧院241家、观众坐席的数量超过的11万座。据统计2012至2013年,伦敦在剧院票房上突破了6亿英镑,总计在剧院观看的观众高达2200万人次。此次随行,保利文化有望尽可能多的吸收借鉴英国演艺产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从而增强自身的实力和行业竞争力。

而乐视网将与阿斯顿·马丁在未来几年里进行项目的共同研发,这使乐视网在未来几年有足够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并进一步拓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2)中英合办“文化交流年”

2015年,在英国首届以推动中英创新合作为核心,以“创意中国”为主题的“中英文化交流年中国文化季”活动在全英国范围内被成功火热的举办,直接受众超过百万人。

这一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有效切实的推动了两国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通过文化活动快速的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增进了友谊。

(3)英国留学热再次升温

此次在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还专程参观了帝国理工学院和曼彻斯特大学,两所最具代表性的英国高等院校。相信这次访问使中国学生赴英留学的道路道路更加畅通,英国留学热正再次升温。

英国教育的高质量和严要求一直闻名世界。英国的许多大学都是世界各地学子最理想的知识殿堂,赴英留学也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选择。

与国内的高等教育相比,在英国读书花费时间少,消费也不算太高,可谓两全其美,既能够节省时间,又能够节约金钱。英国的文凭在国际上认可度较高,有很强的择业竞争优势。英国是英语的发源地,通過在英国学习和生活,能够掌握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在职场上也就多一项过硬的技能。此外,英国的生活水平位居欧洲之首。中国学生赴英国留学,不仅可以学习知识,还能够饱览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灿烂文化与风景名胜,两全其美。

4、英国积极参与 “亚投行”和“一带一路”

(1)率先加入“亚投行”

英国成为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随后,欧洲的主要大国法、德、意联袂宣布加入亚投行,其他的欧洲国家也接踵而至。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存在近70年,美国并不想让渡自己的权利给其他任何国家,而这些年来,英国也确并没有从中能够收获到所谓的利益,加之英国在欧盟中所处的困境和相对尴尬的处境,以及与美国近几年的微妙关系,结合国内政治经济所需,审时度势的英国政府不惜惹怒美国政府,率先加入亚投行,作出了明确的表率。

英国的加入,不仅使亚投行的发起资本得到了补充,更增添了其市场化的色彩。不可否认,英国的加入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此后其他国家也纷至沓来,这也就赋予了亚投行不可争议的合法性。同样,英国的做法能够积极吸引中国的资金,保证了未来几年中英贸易过程中自己处在顺流地位,通过这些资金,加上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振兴经济,进而提升自身国力和世界地位。

(2)积极参与“一带一路”

在习近平主席出访并介绍“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英国对“一带一路”的想法和实际效果,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并用强烈的意愿和实际行动表示想要加入“一带一路”的意愿。习近平在今年10月21日会见卡梅伦时强调,“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各国都可以添加的“朋友圈”。

英國想要或正在通过以下五大方式真正的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一是国家之间的战略对接,英国主动提出,想要将英格兰北部的真行计划能够与“一带一路”进行战略上的对接,并向世界发出非沿线国家也可参与“一带一路”的积极信号。二是服务于“五通”,为了与中国积极合作,能够切实的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英国强调要保证政策上的沟通、设施上的联通、贸易上的畅通、资金上的融通以及民心上的相通。三是对第三方市场的开发和使用,通过第三方,加之利用英国的经验,使“一带一路”实现走到哪里都能“接到哪里的地气儿”。四是实现国际产能上的合作。五是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充分发挥英国作为全球海洋大国的经验和优势,着力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英国在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和积极参与的行动上,真实地体现了两国之间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外交新思路的精神,更是为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能够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呼吁作用。

四、结语

习近平主席就两国关系提出了“务实合作、交流互鉴、民意基础”的主张。“黄金时代”的未来,需要中英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在21世纪将来可能发生的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等国际问题面前,两国需要团结一致,共同解决;在涉及彼此国家利益的事情上,要统筹策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继续加强合作。未来十年注定是对两国而言意义非凡的十年,我们有理由坚信,“黄金时代”一定会给两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历史留下华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王晓真. 中英关系进入新的蜜月期[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11-5:(2).

[2] 吴艳洁. 中英是如何走入“黄金时代”的[N]. 东方早报, 2015-10-20:(1).

[3] 张真慈. 中英外交开启全面深化合作黄金时代[J]. 文化月刊, 2015(11).

[4] 丁玉冰. 中英关系为何现在进入黄金时代?[N]. 中国日报, 2015-10-19: 35.

[5] 段晓军. 英国留学热再次升温[N]. 中国青年网, 2015-11-16:(29).

[6] 田德文. 解读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J]. 当代世界, 2015(6).

猜你喜欢

中英关系黄金时代
英国脱欧原因背景及其对英欧和英中关系影响浅析
英国脱欧原因背景及其对英欧和英中关系影响浅析
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的影响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