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城乡交流教师行为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2016-05-14赵晶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城乡交流

【摘要】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是平衡城乡师资力量,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方式,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的重要公共政策。这项公共政策的实施,必然产生经济上的效果。成本收益分析就是考察经济效果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运用这一方法,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对义务教育城乡交流教师行为选择进行经济学分析,评估城乡教师交流各自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其行为选择,从而为对这一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

自1993年开始,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重要方式,被我国各级政府纳入到政策体系当中。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目前实行义务教育的城乡教师交流,主要是指城镇学校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学校教师交流到城镇学校任教。

一、城乡交流教师的成本收益分析

收益和成本是经济学的一对范畴,在经济学中,任何一种投资或行为选择都有收益和成本核算,在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中,其成本收益分析不仅指直接可以用货币化衡量的成本与收益,也包含不能用价格计算的心理、精神、家庭照顾及其本人事业发展方面的成本与收益。

1、城镇教师交流到农村任教的成本收益分析

城镇教师交流到农村任教的收益主要为:一是经济收益。交流到农村的教师,会增加一定的交流奖励与补贴;二是名利收益:交流的教师在职称和职务晋升方面组织上会给予优先;三是专业成长收益。交流的教师在新的工作环境能开拓视野,锻炼和提高业务技能,丰富专业经验等。成本主要为:一是货币成本:福利、奖金减少,交通通讯费增加,交通时间增加;二是心理成本:协调交流与照顾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冲突的压力;二是适应农村环境的压力等。三是专业发展成本:获取学习资源、信息不便;进修、培训机会减少等。总体评估,城镇教师交流到农村任教成本大于收益。

2、农村教师交流到城镇任教的成本收益分析

农村教师交流到城镇任教的收益主要为:一是经济收益:福利、奖金增加;二是名利收益:资历增加;三是专业成长收益:开拓视野,转变旧教育观;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获得更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以及更多的进修和培训机会、平台;成本主要为:一是货币成本:通讯、食宿费用;

二是时间成本:交通时间;三是心理成本:协调交流与照顾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冲突的压力;适应新环境,接受城市学校挑战的压力;

总体评估,从以上分析来看,虽然难以形成准确和整体化的成本收益估算结果,但从整体看来,城镇学校流向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成本大于收益,农村教师交流到城镇任教的收益大于成本。

二、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教师行为选择

在城乡教师交流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成本和收益,教师对这种成本收益的理性权衡成为其行为选择的基础。根据“经济人”的人性假设,每个参加交流的教师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的行为准则要保证收益大于或者等于成本,参加交流的教师会基于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并作出行为选择。综合分析研究,我们把参加城乡交流的教师行为选择划分3种情形:积极型、消极型、抵抗型。一是当成本大于收益时,教师行为选择为积极型,主动参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表现积极;二是在收益等于或相当于成本时,教师行为选择为消极型,教师不拒绝交流,但缺乏积极性,对交流持消极态度,只求完成任务;三是在成本大于收益时,教师行为选择为抵抗型,教师极可能拒绝交流,推脱或逃避交流责任,但迫于政策或者上级权威压力,他们可能难以规避而被动参与交流。后兩种类型属于被动式的交流,缺乏内部和外部驱动力,教师在交流过程中或降低成本执行,或寻求可增收益,以平衡实际和隐性的成本收益。降低成本执行,在交流过程中不用心、不尽责,对交流内容有选择性地执行,如只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对指导和提高交流学校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的任务则置于旁侧。对于农村交流教师而言,如果由于所到城镇交流学校的生活、人际氛围、专业成长路径等难以确定或保障,他们的交流便会沦为为自己增添“光环”的交流。由于对交流教师的评价体制的不完善使得交流教师寻求可增收益,主要表现为功利性执行与参与交流,交流教师只为获得交流所带来的奖励或鼓励性政策收益,如职务晋升,奖金补贴;或者将交流看作是为个人之事,只求获得个人发展机会等,偏离于交流本身所要实现的价值和目标。

三、基于教师行为选择的管理对策

我国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其目的主要是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城镇流向农村还是农村流入城镇,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这个成本需要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承担。对教育管理者来说,其主要管理对策为以下三点:

1、加大投入,给予交流教师及时有效的成本补偿

对城乡教师交流给予一定的优待,主要的形式一是实行一定数额的货币化补偿,二是给予评定职称、表彰等名誉方面的补偿,其中货币化补偿是最直接的补偿方式,其补偿办法应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补偿到位,保障一定数额。对于教师的补偿,各地方,各学校要根据实际,做好调查和评估,确定补偿的项目和数额,要对教师交流在过程中所付出的货币成本,精神成本等给予相应的补偿;二是要及时作出补偿。补偿要按时兑现,要将补偿按月或按季度发放。三是补偿要有针对性。补偿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征,考虑教师所要付出的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隐性成本,补其所需,偿其所付。

2、建立健全交流教师考核评估制度

建立健全形成城乡教师交流的考核评估机制,明确考评主体,考评方式,增强考核过程的透明度以及考核标准的明确性和公开民主性。可以依据不同的交流方式和情况确定不同的考评主体和标准,如依据交流时间的长短,一年以内的短期交流可以考虑由教师所在学校考评,长期交流可由交流学校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考核评价。评价标准应由教育行政部门,交流学校双方和教师同共制定。

3、强化激励交流中教师的积极性交流行为

城乡教师交流行为选择普遍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所做出的,但教师本身具有道德人的本性,具有较强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是每个公民的期望,教师有为之尽责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正义感。作为教育管理者就要强化和激励这种“主动接受交流”的教师行为选择。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进其获得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为教师尤其是进入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条件保证他们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要完善奖励办法,对表现突出,作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

【参考文献】

[1] 朱智刚. 非正式制度规约下的教师流动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 刘丹阳. 辽宁省中小学教师交流政策现状、问题、对策研究: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D].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作者简介】

赵晶(1986—),女,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城乡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