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音

2016-05-14李月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摘要】黄虎威,四川内江人,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非常杰出、享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的钢琴作品与王建中、汪立三、桑桐、郭志鸿等人的作品一样流传广泛,众所周知,他们的钢琴作品都对于研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轨迹和思想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巴蜀之画》,四川民歌主题钢琴组曲。这是作曲家黄虎威在1958年采用六首四川民歌而创作的钢琴组曲。组曲中的每首小曲都像一幅风景画或风俗画。作曲家通过这样的音响形象表达出对巴山蜀水自然景色的赞赏和对家乡人民的热爱。

【关键词】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是作曲家黄虎威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他从一名四川人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故乡写入了音乐中。《巴蜀之画》的素材均源于四川民歌,汉藏各三首,分別是:第一首《晨歌》,引用蒲江汉族民歌《割草歌》;第二首《空谷回声》,采用茂县藏族民歌《山上的积雪,好似一朵花》;第三首《抒情小曲》,采用江油汉族民歌《隔河望见姐穿青》;第四首《弦子舞》,采用阿坝草地藏族民间歌舞旋律;第五首《蓉城春郊》,主题音调引自四川宜宾汉族民歌《大河涨水》;第六首《阿坝夜会》,主题音调引自阿坝藏族民间歌舞曲的旋律。由于使用的是民歌旋律,阐释旋律的起伏、韵律、语气至关重要。不论旋律在右手或左手,都要感受旋律横向线条的流动,伴奏部分要起到衬托、陪衬、烘托的作用。中国音乐的灵魂就是横向流淌的旋律,这种与中国书法同源异脉的文化演绎,来自同样的艺术精神。或许可以说,恰恰因为中国人在音乐的横向线条领域注入了过多的精神,才使之相应地放弃了纵向追求。如今,即使中国引入了西方式的纵向音乐思维,引用了西方式的器乐创作方式,也绝不意味着放弃横向线条的突出地位和心理追求。因此,每个中国人聆听音乐的第一要义,还是捕捉旋律的线条。在这一点,作曲家始终锲而不舍,毋庸置疑,此点是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透彻理解。

一、创作源泉

全曲采用六首四川民歌创作而成,分别是:

1、《晨歌》采用了蒲江民歌《割草歌》的旋律,短小、精炼。右手单音构成旋律,左手稀疏的几个双音与和弦轻轻衬托着,描绘出山区宁静的清晨景象,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2、《空谷回声》采用了茂县藏族民歌《山上的积雪,好似一朵花》的旋律。运用了钢琴声音的力度对比,借助踏板造成的音色变化,又有平行三和弦增添了色彩,在不同的音响层面上表现了空谷回声,悠远空旷,却又含着大自然造化的情趣。

3、《抒情小曲》采用了江油民歌《隔河望见姐穿青》,这是一首情歌对唱,曲调抒情质朴。中段右手的高音音型似潺潺的溪水声,陪伴着歌声,显出内心的激动。

4、《弦子舞》引用了阿坝地区藏族的民间歌舞。乐曲音响力度的对比,旋律在高低声部上的游动以及伴奏音型的不同,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藏族小伙子矫健的舞步和姑娘们优美的身姿。

5、《蓉城春郊》采用了民歌《大河涨水》的旋律。蓉城是成都市的别称,乐曲描绘了川西平原春天的景色。中段由于节奏的加紧,和声又越来越丰满,逐渐形成一个高潮并再次出现乐曲开始时的旋律,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乐曲结束处听到远远传来的鸟叫声,更增添了春天的气息。

6、《阿坝夜会》展现了节日热闹的场面。从傍晚一直到拂晓,藏族人民沉浸在欢乐的歌舞中。左手低音的节奏粗犷而热烈,震动人心。乐曲的结尾好似人群渐渐远去,但鼓声的余音却依然回响着……

二、旋律线条

从旋律线条来看,由于使用的是民歌旋律,在演奏时阐释旋律的起伏、韵律、语气至关重要。不论旋律在右手或左手,都要感受旋律横向线条的流动,伴奏部分要起到衬托、陪衬、烘托的作用。中国音乐的灵魂就是横向流淌的旋律,这种与中国书法同源异脉的文化演绎,来自同样的艺术精神。或许可以说,恰恰因为中国人在音乐的横向线条领域注入了过多的精神,才使之相应地放弃了纵向追求。如今,即使中国引入了西方式的纵向音乐思维,引用了西方式的器乐创作方式,也绝不意味着放弃横向线条的突出地位和心理追求。因此,每个中国人聆听音乐的第一要义,还是捕捉旋律的线条。在这一点,作曲家始终锲而不舍,毋庸置疑,此点是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透彻理解。

三、整体把握风格

《巴蜀之画》组曲,每首篇幅短小,手法简洁质朴。“每一段曲子都像一首精致的小诗或一幅淡雅的小画”,作曲家力图以最少的音符制造最动人的音响,以最少的笔墨描绘最优美的画面。作曲家也自谦地说:“我的作品只是一朵山野里的小花”。《晨歌》《空谷回声》和《蓉城春郊》描绘了山的叠嶂、水的流淌、云雾的锁断、潺潺的流水、鸟语花香;《抒情小曲》《弦子舞》和《阿坝夜会》描绘了倾诉衷肠的情侣和一幅欢快舞蹈的风俗画。组曲“在主题音调方面基本上是原来纯朴的民歌面貌的再现,只是用钢琴的美妙音色给以渲染、装饰,艳而不俗,这是旋律引用和乐器使用上的特点;在和声运用方面,它与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歌旋律结合在一起,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适度,而又有细微的变幻”。

《巴蜀之画》是我国钢琴曲创作中具有民族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巴蜀之画》组曲中连续五度、平行三度的清淡和声手法,《晨歌》和《空谷回声》中的乐句或乐段音区整体移动产生的音区对比,对《空谷回声》使用左踏板产生的力度对比表现的空间效果,对《晨歌》、《空谷回声》和《蓉城春郊》标有ppp的乐句表现露珠滴落、鸟语花香、微风拂面等加深理解。《巴蜀之画》组曲以《晨歌》开始,用《阿坝夜会》结尾,暗示四川人民一天从早到晚的幸福生活。组曲内每首小曲又相对独立、性格鲜明,有总体艺术构思和设计,一气呵成,具有整体感。

《巴蜀之画》这部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普通劳动者生活为主的作品,自1958年诞生以来,以其单纯、朴素的音乐形象,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检验依然长盛不衰,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研究和学习黄虎威先生的钢琴作品,对准确诠释他的作品、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繁荣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巴蜀之画:问世40周年[N]. 四川音乐学院报, 1999,9,27,2.

[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音乐节目”:《钢琴组曲(巴蜀之画》[J]. 1979-8-21.

[3] 向乾坤. 《巴蜀之画》中级版本释意[J]. 中国音乐学, 2009(2).

【作者简介】

李月(1991—),女,四川乐山人,汉族,中共党员,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演奏、音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