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2016-05-14胜晨雨
【摘要】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少数民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充分反映了中国女性的生存状况,尤其是女性在社会生活当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和为了谋求自己独立的生活、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艰巨性,其追求自由的意识与勇敢、力求独立自主的情感体验,令人深思,而《阿诗玛》最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女性形象;阿诗玛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少数民族女性则以其更具代表性的多元和差异成为少数民族电影题材中不可忽视的亮点。其中,《阿诗玛》以其题材的悠久、思考的深刻、表演的出色、电影技巧运用的娴熟,闻名遐迩,尤其是对女主人公阿诗玛的塑造最令人惊叹。阿诗玛这个形象可以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彝族女性和彝族的传统特色的文化。在那个时期,彝族的女性已经懂得要维护自己的利益,阿诗玛就是个代表,她敢于同男权主义作斗争,勇敢追求人格独立与个体尊严,这是对当时父权文化的反抗,体现了彝族人民希望建立一个自由、男女两性平等的理想社会。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并且彝族人们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彝族的人们用自己独创的文字书写了彝文典籍《阿诗玛》,在这篇叙事长诗中融入了大量彝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阿诗玛文化。同名电影又赋予阿诗玛新的含义。
一、少数民族电影中的女性性别
1、女性美
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荣格有一句名言即:“性格决定命运。”言论虽过于绝对性,却也足以表明性格对命运的走向有一定的影响。少数民族电影中的女性一般都是以纯真,善良,美丽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但在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妇女有着较强个性色彩的自主性。她们敢于反抗,不受家族旧习的束缚。比如由谢洪导演执导的《独龙纹面女》中的独龙族少女阿南就具有典型的文化象征。她的穿着具有独龙人独特的服饰特点,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而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披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遮掩下身,充分展示了独龙族的特色。这个电影是根据张昆华小说《不愿纹面的女人》改编。妇女成年时必须在脸上刺上可怖的蓝黑花纹,并被永远禁止与异族婚恋,这是只有数干人的独龙族几百年的习俗。数百年来,独龙纹面女在那与世隔绝的高黎贡山下与泪相伴,自生自灭……然而,也总有一代又一代的纹面女为自由的爱情而抗争。阿南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抗拒纹面,她逃进林中,与藏族青年顿珠一见钟情。虽然后来阿南逃过了纹面,但是最终也是以悲剧告终,这让我感觉到就是一种习俗的悲哀,电影中的阿南和阿诗玛两个人有着相似的性格特点,她们都塑造了一个不断与命运抗争却最终以悲剧告终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
2、女性——弱者的反抗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当面临生存的威胁和对权力的贪婪时,女性会不顾一切地反抗男权社会的话语,为自己争得仅有的生存空间。在过去,自由与爱情对女性来说是奢侈品,她们的世界满载着束缚和禁锢,一切被男性主导。女性对于男性的反抗有生存与权力的反抗,还有自由与爱情的反抗。在影片中无论是阿诗玛还是阿南她们都是为了赢得生存空间与权力,获得身心自由,美满的爱情,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男权社会抗争。最后虽然以悲剧收场,但她们身上体现的正是广大女性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可贵情操。同时也成为了女性无穷智慧、无穷能力和不可屈服敢于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征。
二、女性的悲情
1、从叙事诗到电影的转变
阿诗玛是少数民族电影形象中美麗的化身,同时《阿诗玛》也是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是撒尼族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创作,也可以说是一部女性作品,它充分体现了撒尼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被撒尼人民称为“我们民族的歌”。据资料记载从1950年到1960年,《阿诗玛》的诗歌文学本出版了四种版本,同时被改编成了多部话剧搬上舞台。这种种再现阿诗玛形象的方式,充分反映了人们对阿诗玛形象的喜爱。
1956年,云南省著名军旅诗人公刘在参与整理《阿诗玛》文学本的同时,将这个叙事长诗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文学》上,当时的上海制片厂决定拍摄这部影片,并且组成了拍摄组。但是由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摄制组只好放弃拍摄。直到1963年,才重新开始拍摄,影片的主演就由杨丽坤担任,杨丽坤从开始选择了《阿诗玛》也就开始了她命运多舛的一生。阿诗玛是杨丽坤平生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银幕形象,她在影片中的表演几乎完美无缺。当我在看完《阿诗玛》这部影片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因为在那个遥远时期的女性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爱情,着实令人佩服,她和阿黑哥的爱情让我感动。电影《阿诗玛》是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电影,背离了当时主流的革命、战争和劳动题材。但最后不幸的是《阿诗玛》还没有公开放映,就已经开始禁止公映,原因是因为在当时宣扬的爱情至上的观念是资产阶级所不允许的,因此拍摄《阿诗玛》的演员均遭受批判和迫害。
电影《阿诗玛》的不幸是因为它诞生的时代不允许它存在,文革时期遭受迫害,沉寂10年的影片在十年后被人们搬上荧屏,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因为在文革后的时期娱乐资源极度匮乏,《阿诗玛》以其歌舞、美貌的演员、动人的爱情故事红遍了整个大江南北,尤其是电影运用了大量的胶片来表现云南彝族的音乐和舞蹈,充分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民族风貌。在影片中,阿黑哥和阿诗玛情歌对唱,让人羡慕不已,尤其是阿黑哥和阿支在比赛对歌时,阿诗玛在黑暗的牢洞中用口弦与阿黑哥对唱,让人也非常感动。在舞蹈方面就是在火把节上跳的阿细跳月,它是彝族的乐舞。电影中不仅仅是让我们认识到了云南少数民族歌舞的魅力,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电影中女性的魅力与伟大。
2、影片中“阿诗玛”身份的解读
在电影《阿诗玛》中杨丽坤成功塑造了阿诗玛这个动人的人物形象,在人们的口中可以得知,阿诗玛既聪明又美丽动人。她敢于同男权主义作斗争,不惧怕恶势力,敢于反抗,与阿黑哥的爱情感动天地,表现出了至死不渝的坚贞。在现在看来,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部影片无非就是一部爱情故事,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和现在拍的大多数爱情影片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是一部年代久远的少数民族的电影。有这样的想法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那个年代每拍一部电影都是要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拍的,要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回溯到文革前,像《阿诗玛》这样大胆讴歌爱情的影片却是凤毛麟角,而优秀之作少之又少。最值得称赞的是,电影《阿诗玛》在高调讴歌爱情的同时,还将当时的社会现实巧妙的结合在故事情节之中,使影片不仅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神话色彩,而且还反映了少数民族女性群体对自由的向往。
影片中的阿诗玛和常人一样都是普通人,电影和叙事诗不同的是,在电影中《阿诗玛》简化了诗中的一些情节,影片具有较强的神话色彩。比如阿黑神箭射山开路、阿诗玛化身石像等,她和阿黑哥的爱情就像是个传奇,表达了人们对阿诗玛的美好祝愿和向往。同时,阿诗玛是穷苦人家的女儿,她和阿黑哥真心相爱,但却无法在一起,中间有地住热不巴拉家作梗。在生活中两个人的爱情太天真,以为可以长相厮守,但最后还是以悲剧告终。杨丽坤演得阿诗玛,完成了人们历年来对阿诗玛的想象,同时电影《阿诗玛》的播出也完成了世人对少数民族女性大无畏的想象与敬佩。尤其是在当时影片给当时文艺生活匮乏的人们以不一样的生命及情感体验。
三、少数民族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反思
1、儒家优秀文化的影响
我们的现实环境是一个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国度,我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且在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占据主导思想。儒家思想中有好的符合人类共同利益部分,也有不好的被统治者用来压迫老百姓部分。而封建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中不好的那一部分及其引申。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女性在父权压迫、阶级压迫、性别压迫等多种压迫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在这里引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诗,非常贴切的表达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存在的状态——:“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说的就是封建社会中的女性,他们的命运总是掌握在别人手中,自己没有主动权,没有自由权。儒家的传统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儒家文化压迫着妇女。在帝王家可以有三宫六院,过去的普通男性也可以妻妾成群,婦女面对这样的局面无能为力,只能忍气吞声。在许多影视剧当中都可以看出女性地位的地下,而影片《阿诗玛》则是摆脱了封建束缚,面对婚姻,不接受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以说阿诗玛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
2、女性独立自主观念正在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孩子与男孩子一样接受平等的教育。并且在高等教育阶段,女性的数量越来越多,高等学府里面男女比例也渐渐呈持平状态。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的扩张,女性不管是在学习、事业、影视剧等当中,女性的地位渐渐得到提高,在现在的各行各业当中女性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女性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可以很好的做到任何男性可以做到的事情。虽然现在有些行业还存在有性别歧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作为现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受益者,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电影中,女性解放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电影《阿诗玛》就是说明女性正在向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通过影片可以看出阿诗玛一个人的力量是很薄弱的,看起来很难与恶势力作斗争,但是阿诗玛意志力很强大,知道如何反抗,维护女性的尊严,通过阿诗玛可以看出女性的力量是强大的,并且女性可以为自己争取自由,争取话语权。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多的去追求时尚潮流,追求标新立异,许多传统文化习俗都没有得到传承,像阿诗玛文化里面许多优秀的内容都应该得到传承,让人们去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其中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都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以颂扬式的表达了少数民族的人民对待建立美好生活积极热情的精神风貌,真实的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少数民族女性的生活生产条件。
在电影《阿诗玛》当中可以看出彝族人民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肯定了女性主义的价值,也肯定了她们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我认为少数民族的女性与少数民族文化一样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不断地被书写,被歌颂,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但是“女性”作为一个独特的景观,要想全面的体现女性意识,淋漓尽致的表达女性情感,对未来的电影还是一种挑战。
【参考文献】
[1] 荒 林. 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
[2] 中国电影家协会. 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7.
[3] 金冠华华语电影. 跨地交往与身份认同[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10.
[4] 熊黎明. 阿诗玛叙事话语的变化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J]. 云南社会科学, 2004.
[5] 葛 炎. 天逸阿诗玛——永不泯灭的回声[J]. 电影艺术, 2000.
【作者简介】
胜晨雨,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