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的形象

2016-05-14刘玥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婚姻观傲慢与偏见物质

刘玥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独立与抗争自然令人印象深刻,而作为配角的班纳特太太的形象也在读者脑中挥之不去,同样也成就了作品。通过对班纳特太太言行举着的描写,作者同样也在描绘作为整个故事背景的英国社会,并表达自己对于其中爱情与物质的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英国男权社会;物质;婚姻观

班纳特太太是整个故事中的喜剧人物,可以说是一个丑角,作品将其定位为智力乏术又喜怒无常的女人,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情绪无法找寻到一个突破口,只能借口神经痛。但实质上,她的本质是有悲剧性的,是在一个男权具有权威的英国,女性的代表。在这种社会中,女性仅仅为社会生活中的附属品,强调婚姻,却并不强调促成婚姻的因素和婚姻的维持,“尽管出嫁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们不致挨饿受冻”即使是智力超群的女子也逐渐成了班纳特太太。之前班纳特先生因其美貌迎娶她,而日后的婚姻中却因为没有文化加上放恣的个性,永远也没有与丈夫思想互通的可能性。女性在这种社会中被长时间地压迫,渐渐失去自觉意识,是为受害者,又有意无意地在一举一动中成为这个压抑人性的社会的最坚定的支持者与维护延续者,班纳特太太并不在乎女儿们的教养程度,把社交作为日常,对于玛丽的书呆子气及其不耐,却不以莉迪亚的私奔为耻,反而觉得她最早嫁人完成了一生中的大事,这种做为令人哀其不幸而又怒其不争。

班纳特太太的形象也是社会的缩影与代言人,从侧面展现了当时英国的背景与世俗观念。“婚姻本是爱情的归宿,但是在18-19世纪的英国社会,金钱和地位相对于爱情而言却是一桩美满婚姻的必需品。这是由当时英国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在18到19世纪末的英国,在等级森严的父权制度下,男子们可以通过长子继承制,经商,当牧师,参军,当律师等获得经济来源,而妇女们却没有这些机会,嫁人,特别是嫁给一个有地位有财产的‘好丈夫是唯一条体面的出路。”班纳特家没有儿子,家中一切的财产只能由班纳特先生的外甥柯林斯继承,因此,在《傲慢与偏见》的开始,当听说尼德菲尔德庄园租给了一个年收入四五万英镑的单身汉时,贝内特太太就迫切地要带个女儿去拜访,目的就是想借此机会钓到个金龟婿。在小说的结尾,伊丽莎白告知母亲自己与达西的婚事时,班纳特太太并没有因为对达西高高在上的态度的厌恶而出言反对,一改之前的厌恶,反而觉得伊丽莎白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在下半辈子的衣食无忧面前,与配偶的品行性格的相配完全不值一提。在小说中也能看到班纳特太太的反抗,在得知财产继承人柯林斯要做客时,原本对客人的热烈欢迎立马变为了厌恶,并认为自己家的财产不能由自己的孩子继承是最难堪的事情。这是书中少见的班纳特太太的可取之处,一定程度上表现了18到19世纪的英国女性萌发出的反抗意识,但可惜的是这并不足以成为女权主义的响应,可以将其看成社会大潮上的旁枝斜逸,过后又投入到撮合伊丽莎白与家族财产继承人之中。

一部小说,不仅需要形象鲜明的主角,更需要边缘的小人物来担当配角,以配衬主、主配融合,才能达到艺术审美上的成功结合。班纳特太太这个角色作为整个作品中的一个配角,其存在的直接目的自然是衬托主角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班纳特太太也是整个作品中重要的行动元,她一系列的行动助推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简在尼日斐花园养病的情节是一个情感上转折点,班纳特太太看天气不佳,仍执意让简骑马前往尼日斐花园做客,于是淋了雨病在了那里,在养病期间,与宾格莱的感情更进一步。伊丽莎白出于对姐姐的关心前去探病,在与达西言语交锋的过程中,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欣赏与爱慕第一次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来,而且正是因为班纳特太太一系列失当的行为,考验了达西在爱情与物质上的取舍,最终放下身段与阶级差别,赢得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理想婚姻。读到结尾伊丽莎白和简的情感归属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一情节设置,不禁为班纳特太太的神机妙算叫绝。班纳特太太的形象设置也多多少少有着预告影射的作用,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时代,如果伊丽莎白依旧服从社会的摆布,那么班纳特太太就将是她的未来,可见这个配角的设置在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建立上也起着作用。

作者在塑造班纳特太太时,多用反讽与戏谑的手法,这直接表现了作者对于世俗观念的不认同。然而,当班纳特太太为女儿们觅求归宿努力时,一家之主的班纳特先生正在享受着对他妻子冷嘲热讽所带來的乐趣,完全漠视了女儿们的未来。他放任莉迪亚的行为只为获得家中的安宁,可见尽管是自己的子女,男性对于女性的态度仍然是高高在上置之不理的,自身宁愿消极遁世也不积极阻止可能发生的灾祸。当莉迪亚私奔风波平息返家时,班纳特先生却是板着脸,全家惟有班纳特太太欢迎她回家,其中除了作为母亲的宽容,还有作为女性过来人的释然,之后莉迪亚随丈夫离家到北方军队,班纳特太太对于女儿年纪尚轻便出嫁离家的不舍更是将母性光芒发挥到最大。班纳特太太虽然目光短浅,举止粗俗,但比起班奈特先生的消极置身事外的态度,反而充满了人情味。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一家之主的不高明举措可以视为理所当然,而世俗女性的不体面又略显粗鄙的行为表现方式区别于伪装做作的高雅使其成了丈夫取笑的对象。因此班纳特太太的喜怒无常、愚蠢的举动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谅解,而班纳特先生的儒雅不免含着些许的虚伪。在皆大欢喜的结尾里班纳特太太盼来除了女儿们的好归宿,“班纳特太太后半辈子竟因此变成了一个头脑清楚、和蔼可亲、颇有见识的女人”。奥斯汀设置了一个巧妙的悖论:不学无术的妻子在为女儿们找依靠上比颇有学识的丈夫得心应手得多,这让我们不得不说世俗教会“智力贫乏”的班纳特太太广博无限的处事哲学,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她的要求使她不得不做一位因其缺乏修养而遭人讥讽的妻子和母亲。奥斯汀不是在优雅地讽刺女性,而是在表达对班纳特先生们的不满以及批判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通过班纳特太太对伊丽莎白的评价,奥斯汀把主人公的言行也多少放置在被嘲笑的位置上,进而强调了班纳特太太持有的世俗态度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在个人力量无法与社会洪流相匹敌时,最为高明的做法是为世俗所困顿之时做最问心无愧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屈服,于是奥斯汀所提倡的婚姻观昭然若揭:为了财产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财产与感情二者缺一不可。

一个好的配角足以成为作者传情达意的利器,通过班纳特太太这一人物形象,可以看见18—19世纪英国的社会状态、世俗观念以及女性生存的境况,由此也看出作者所持有的爱情与物质兼顾的婚姻观。一部好的作品并不仅在于主人公的伟大,丰满而又典型的配角人物也可以为文学作品增光添色。

【参考文献】

[1] 简·奥斯汀, 著. 王科一, 译. 傲慢与偏见[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8.

[2] 高 雅. 《傲慢与偏见》与乡村中的英国社会[J]. 文学教育, 2010,10.

[3] 陈谦豫. 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4] [法国]A.J. 格雷马斯. 结构语义学[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12-1.

猜你喜欢

婚姻观傲慢与偏见物质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从电影《蓝色茉莉》和《赛末点》看两性的婚姻观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