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随时移,物与心转

2016-05-14王宇翔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项链研究

【摘要】十九世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发表于1884年《高卢人日报》上,于今,读者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史已过百年之久。以中国知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的论文为案例材料,略谈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研究情况,突出二十一世纪研究现状,总结不同阶段的解读观念,探讨其形成原因,分析其变化原因,并略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关键词】《项链》研究;阶级论;价值多元;主题探析;研究启示

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前者阶级论主导,后者进入转型阶段

八十年代的论文多从阶级论出发,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机械图解人物身份和地位,一方面以政治立场来评判马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虚伪、贪图享乐,批判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为此其遭受十年辛苦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资产阶级思想的罪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悲剧发生的客观原因。仅有少数论文从不同角度提出异议,如林亚光《美为何失落?》肯定了马蒂尔德的外在美,认为她本打算以此来求取青睐,但因为项链丢失,导致交易失败,而且遭到厄运。认为莫泊桑对女主人公倾注深深的同情和怜悯,而对那个把女人不真正当成人、把美不真正当成美的社会产生怀疑和失望。刘震宏《〈项链〉主题辨识》在反思过去阶级论主导的批评模式的不足之处,认为《项链》的主题莫泊桑在小说中已明确指出,人生变幻无常,命运不可逆转,同时肯定马蒂尔德在还债中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

在八十年代的研究基础上,九十年代的研究呈现出转型姿态,既有旧观点的重现(如禹卫东《珠联璧合的讽刺艺术精品——〈勋章到手了〉与〈项链〉》),又注意到了《项链》主题阶级论的失当之处,纷纷在回应阶级论主题的前提下抛出新观点,为二十一世纪新观点的出现提供预兆。比如从多角度来研究作品内涵,如高益荣、兰宇《关于《项链》两重悲剧及其结尾余蕴的解读》,胥天佑《对〈项链〉主题和主人公形象的再认识》,李秉松《试论〈项链〉的悲剧性质—玛蒂尔德形象的再分析》等文。在以往研究作品主人公马蒂尔德之外另辟蹊径,把视角定格在其丈夫路瓦栽身上,如申献丽《并非无足轻重的角色——〈项链〉中路瓦栽形象》,徐书银《〈项链〉中路瓦栽的角色意义》。值得一提的是钱理群的《〈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他从马蒂尔德渴望奢华的物质生活而不得的状态中探知人的困境:“对人类某种精神现象的关注与发现,它集中体现了人对超越现实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与扭曲,人的命运的悲剧性与戏剧性。”

二、二十一世纪初至今:方法多样,价值多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该作品的解读方法、角度增多,大约如下:叙事学、哲学、女权主义。对作品艺术价值和特色的研究在数量上有上升,但主题讨论上亦有创新。数量最多的仍是传统的文本解读(不等于文本细读)。

叙事学角度:张鹤《格雷玛斯的语义方阵与莫泊桑的〈项链〉》一文用语义方阵研究方法解读《项链》,在方法论上别开生面;徐晓军《论叙事节奏与叙事效果的达成——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借助杰拉尔·热奈特和米克·巴尔的理论体系,分析文本的叙事节奏和叙事效果。

哲学角度:刘绿宇的《〈项链〉别解》,首先指出了以往批判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主题观的缺陷,从人生的虚无、偶然和荒诞性角度烛照文本,认为这样才切中肯綮。高永、赵惠景的《隐喻·自欺·救赎·荒诞——〈项链〉》的存在主义分析》,如题目所言,从存在主义哲学中寻找武器。

女权主义:张赛《莫泊桑〈项链〉的女性观解析》从“女性是男性的饰品”“女性是虚荣的牺牲品”和“女性是逆境中的强者”三方面探究男权社会意识对女性的误导和伤害,指出了女性的性别悲剧。陶隐宁《女性视角下解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虽然从题目上提到了“女性视角”,但其分析马蒂尔德之悲剧的成因与九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的观点大致不差,见解不算新颖。

论文数量最多的还是传统的文本解读。尽管如此,这一阶段的收获和成长在于“以人为本”观念的形成与发挥,对文本三个人物从人性和情感角度去度量、感受,看待问题更加客观多元,报以宽容、理解,总之,与曾经的阶级论主题论渐次分离。此中要提的是郭初阳《〈项链〉:掩耳盗铃的莫泊桑》一文,运用叙事学、原型理论和文本比较等方法,对比马蒂尔德与灰姑娘原型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文本对比,认识到马蒂尔德形象的深层意蕴,明为讽刺虚荣奢侈,实则表达抗争命运的价值观。王富仁《失落的与获得的——莫泊桑·项链·赏析》,从“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自我生命价值的发现与自我尊严的觉醒”,“一个容易忽略的人物”,“从人物到小说”四个方面探究作品内涵,指向更高的文化、精神层面。毕飞宇的《〈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一文从一个全新角度评价马蒂尔德和丈夫的行为,肯定了他们十年还债的契约精神,赞扬了他们不曾逃避、懒惰和勇敢面对的品质。

三、主题变化和其原因试析:事随时移,物与心转

纵观三个阶段的《项链》研究史,最直观的印象是从单一到多样,从狭隘到开阔,具体表现为浓厚的政治阶级论气味逐渐消散,飘散着多种气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科学解读,在肯定人性、结合社会时代环境和取用多种解读工具的联手之下,马蒂尔德等人获得了新的形象、新的生命。无疑,这反映了接受者,也就是中国读者的社会时代环境的变迁,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当然还有读者个人文化素养、接受期待和心境,还有个人秉性气质等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八十年代的解读观点,读者同样存在文化素养、接受期待和心境,还有个人秉性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然而仍然众口一词,不得不说当时强大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对于以政治标准取代文学标准,注重文学思想性,忽视文学性的讨论已经有了基本共识,那就是这样做是粗鲁和野蛮的,不负责任和有失公允的。过于强硬的政治标准不仅会妨碍百花齐放,还会阻碍艺术进步,造成单一闭塞的思想状态。文学研究同样如此。文本,特別是经典作品的重读是必要的,20世纪符号学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就提出如果没有重读,那么新作品的出现之解读恐怕也是用旧眼光来衡量。总体而言,对《项链》的解读随着时间、历史和文化语境逐渐变迁,而变迁的中心取向以人心、人性的合理欲求为归宿,即事随时移,物与心转。

四、略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以年代为界限划分研究圈子和研究进度,是不足为训的,毕竟宏观之下必有细节上的疏漏,在此只取其大概、主流观点。要指出的问题是,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研究声音多元化、自由化、个性化,但是与以往文章观点相比,存在旧观点的回潮和重复,新观点的创新性不足等弊病。总之,纵观三个阶段的《项链》研究史,折射出时代语境、政治环境的转变和个人意识的成长,文化视野的丰富。一方面努力在创新程度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更要承认如今这份对经典、对人性、对思考之热爱的可贵精神。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 《项链》告诉读者什么[J]. 语文学习, 1994,01:9-11.

[2] 张 赛. 莫泊桑《项链》的女性观解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09:75-76.

[3] 王富仁. 失落的与获得的——莫泊桑《项链》赏析[J]. 语文学习, 2008,06:54-60.

【作者简介】

王宇翔(1991—),男,汉族,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项链研究
Blowwom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可爱的冰项链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真项链,假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