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元时期杨贵妃文学形象转型研究

2016-05-14单鹏飞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转型

【摘要】杨贵妃是一个被文学作品演绎多次的历史人物,从她生活的唐代至今我们见到了版本不同的杨贵妃的形象,而在人们心中杨贵妃比较丑恶的一面均源于宋元时期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较之唐代和明、清两代都有较大的区别。本文意在探求宋元时期杨贵妃文学形象的流变,及其转型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杨贵妃形象;转型;原因

自从李、杨的爱情开始,他们的故事就不断地被文人们所演绎,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经诗歌、传奇小说、戏曲不同体裁的润色,故事距离历史的真实越来越远,人物形象也越来越复杂。杨贵妃的形象多种多样而富于变化,唐代提及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多是诗歌,或是对其颂咏,或是对其批判,对杨贵妃的评价可以说是参差各半,可是宋元时期,除了几乎北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中杨贵妃美丑杂糅,作者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外;宋代无名氏的《梅妃传》呈现出一个悍妒、丧心病狂的女人;元代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作者不拘泥于以往杨贵妃故事,而是凭借自由想象创作了新型杨贵妃的故事,文中首次出现了杨贵妃、唐明皇、安禄山的三角关系,作者对杨贵妃的态度憎恶又同情;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是宋元时期杨贵妃题材作品的大成之作,《梧桐雨》的主题是讽喻,其中结合感伤主题,使得作品更加厚重,在这部作品中再次出现了杨贵妃、唐明皇、安禄山的三角情感关系,文本汲取了前人创作的精华,《梧桐雨》继承并发扬了《梅妃传》杨贵妃形象的丑的一面,由单一角度的丑陋,到多角度多侧面的丑陋;从《天宝遗事诸宫调》中汲取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使得文本更加世俗化、平民化。杨贵妃形象在这一时期都陷入了一个定式:—— 一个误国尤物、品行不洁的宠妃,因此宋元时期也就成了杨贵妃形象改变的重要转型时期。

杨贵妃文学形象的演变线索实际是文人们与安史之乱的心理距离远近的变化,心理距离指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审美心理和功利心理之间的距离,心理距离的产生和变化,与整个社会气氛,与时间、空间距离的变化,与历史积淀的思想文化基础,与时事政治的变化以及个人的身份、体验紧密相关。文人们与安史之乱的心理距离远近变化即距安史之乱的时空距离不同,文人与杨贵妃的心理距离不同,在作品中呈现的感情倾向、对杨贵妃的评价也不同。安史之乱之前杨贵妃是盛唐的化身,安史之乱之后不仅是她华丽的爱情的结束,更是一个朝巅峰时刻的完结。唐、宋、元朝代的交替,杨贵妃也终经变化从高高在上的贵妃成为了红颜祸水、误国尤物。

一、宋代的杨贵妃形象——从《杨太真外传》到《梅妃传》

《杨太真外传》把唐代以来散见各书的笔记史料、传奇故事加以总汇,作者乐史是北宋史官,在创作文本时是抱着整理史籍的目的的,乐史忠于修史的原则,“不抑美,不隐恶”,所以我们所见到的杨贵妃形象少有演绎,也正是因为这点使得这个文本中杨贵妃形象美丑杂糅,作者对杨贵妃的态度客观的。而且乐史与杨贵妃的心理距离与杨贵妃较远,中唐以后到在中华大地上战乱不断,适值五代之时中华大地上更是祸起萧墙,同室操戈,盛唐的景象已经成为了活在人们记忆中的传闻,对于传闻乐史自然也就不会倾注过多的感情,反而使得他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出政治动乱的原因。

《梅妃传》出自宋代无名氏之手,作者将杨贵妃塑造成一个妒忌心强、骄横不讲道理的神经质的女配角。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特定时代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晚唐时期以来烽烟四起,中国再一次陷入分裂之中,中原王朝再也没有恢复到汉唐的强势主导地位,因此这个时期的儒家文化整体内转,内省成为此时文人的主要创作心态,文人们不断地审视整个时代,整个朝代,并从审视中反思。此时杨贵妃就成为宋人时刻警示自己的对象,她的缺点就是这样被无形放大的。二是整个时代的主导思想发生变化,程朱理学的出现,使得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被规范,宋时期人们的思想多受二程影响,婚姻妇女观也当然在被改变之列。二程在婚姻妇女问题上重妇道,提出“从一而终”的婚姻妇女观,二程对男子再娶有种种宽限,但对寡妇再嫁却相当严厉。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极大。”宋人面对杨贵妃不可抹去的历史是无法宽容的,传奇般的帝妃之恋,这时成了她洗不去的人生污点,华丽的爱情背后,是对自己丈夫的背弃,是与自己公公的乱伦之爱。

二、元代的杨贵妃形象——从《天宝遗事诸宫调》到《梧桐雨》

杨贵妃的形象在《天宝遗事诸宫调》是区域妖魔化的反角,什么驱使了王伯成将杨贵妃形象塑造成如此之丑陋,连同情都成了慷慨的施舍呢?宋、元代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促进了俗文学的兴盛,民众的审美取向,成为作者创作的要动机和目的。并且,诸宫调这种文学体裁本身的特点对市民阶层的迎合造成了对杨贵妃形象的损害,这种戏剧形式通过说唱表演,在演出时为追求现场效果吸引观众,唱词通常都会很低俗。同时,受元代的政治制度的限制,多年不行科举,文人没有参与政治的机会,于是他们通过写历史剧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通过批判女性来推脱男性的责任,在不受重视的境况下寻找心灵的慰藉。

探讨《梧桐雨》的主题和杨贵妃形象的转型的原因,我们必不可少的要研究白朴的个人际遇,白朴经历过壬辰之难,金的灭亡,帝王都昏聩,宠信奸臣,偏爱后宫,最后导致国家的衰落灭亡。白朴将自己的失母之痛,现实中归咎于腐败的朝政,而在创作中就下意识的将罪责归咎于杨贵妃,正是基于此杨贵妃被塑造成为典型的祸国尤物。另外,为什么杨贵妃的形象会如此之不堪呢?这就要从元代戏曲本身说起了,元代立国以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俗文学逐渐成为文学中的主导,这样普通民众成了元戏曲的审美主体,审美情趣也就渐渐的向世俗化、市井化发展。元代戏曲家为了取悦观众经常会设计一些人们媚俗的且吸引人的情节,来满足市民阶层的尚奇心理。因此,白朴在人物关系设置上添加了中唐明皇、杨贵妃、安禄山的三角情感,不仅是剧情设置的需要,同时也是出于迎合观众的考虑,杨贵妃在成为盛唐的陪葬品后,再次在元代成为市井文化的牺牲品。

在历史上,杨贵妃是备受争议的,她是华丽盛唐的象征,也是唐由盛转衰的余音。同样,在文学上,她也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宋元时期的杨贵妃形象就是被文人们争相批判的对象,从《杨太真外传》开始,历经《梅妃传》、《天宝遗事诸宫调》、《梧桐雨》等文本的几经润色,杨贵妃形象已经与前代作品形象大不相同,有着其独特的审美功能,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宋元时期的杨贵妃形象沿着陈鸿《长恨歌传》生发出来讽喻主题将讽喻已经写到了极致,也使得杨贵妃形象丑到了极致,这样就让后世作家的创作不得不回到感伤主题上来。

【参考文献】

[1] [宋]欧阳修, 宋 祁, 撰. 《新唐书[M]. 北京宋中华书局, 1975.

[2] [宋]刘 眴, 等撰. 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3] [宋]司马光, 撰. 资治通鉴[M]. 北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缩印宋刊本.

[4] 清曹寅, 等, 撰. 全唐诗[M]. 北京中华书局, 1960.

[5] 丁如明, 辑校.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M]. 上海海古籍出版社, 1985.

[6] 清董诰, 等, 撰. 全唐文[M].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影印本(《唐人沼令集》卷40).

[7] 鲁 迅, 校录. 唐宋传奇集[M]. 济南齐鲁书社, 1996.

[8] 鲁 迅, 校录. 王中行, 译注. 唐宋传奇集[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2.

[9] 朱金城. 白居易集笺校[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10] 布 洛. 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M]. 美学译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作者简介】

单鹏飞(1986—),男,汉族,吉林省农安县人,本科学历,长春市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及安全监管信息中心助理馆员、科员。

猜你喜欢

转型
艺术市场的机遇与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课后服务时空下的作业转型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转型进行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企业家的困惑来自于没有解释
企业家的困惑来自于没有解释
制造企业数字转型面临三个问题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