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辗转的皇家珍册
2016-05-14衣果
衣果
蒋廷锡《百种牡丹谱》曾在清末皇家倾颓之际一度流于宫外,得有心之人珍藏多年,侥存于乱世。“文革”查抄文物时此册幸收归于故宫博物院。待“文革”结束故宫文物退赔,此册才再次回归到藏家手中流传于今日。
著录于《石渠宝笈》的《百种牡丹谱》是蒋廷锡在内廷儤值时所画进呈雍正睿赏的作品。全套牡丹谱两百开整,以“元、亨、利、贞”为名分列四册,皆得乾隆、嘉庆、宣统三帝鉴藏预览,并有“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等诸方鉴藏之印以证源流。诸如此套《百种牡丹谱》一般尺幅之大,品种之多的两百开煌煌巨制,则完全可以称得上二十年拍场之仅见。
蒋廷锡(1669年至1732年),字扬孙,又字酉君,江苏常熟人。少有学行,由举人供奉内廷。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特赐进士一体,殿试选庶吉士,次年未散馆,特授编修,历迁赞善、侍讲、侍读、庶子、少詹事,五十六年擢内阁学士。雍正元年(1723年)迁礼部侍郎,明年调户部侍郎;八年(1730年)充会试正总裁,命总理三库事务,特谕“赞画忠勤”,赐一等轻车都尉;十年(1732年)闰五月薨于位,年六十有四。
聂崇正先生在《谈清代的“臣字款”绘画》一文中,曾经将清代的“臣字款”绘画的作者分为四种类型,即宗室画家、词臣画家、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而蒋廷锡就属于第二类“词臣画家”。蒋廷锡善画花卉,得恽寿平余韵,多用逸笔,写生兰石小品独饶风致,点缀坡石无不超绝,圣祖康熙尝临视之。
张庚《国朝画征录》成书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其中卷下有关于蒋廷锡绘画特点的记载:“以逸笔写生,或奇或正,或率或工,或赋色,或晕墨,一幅中恒间出之,而自然洽和,风神生动,意度堂堂,点缀坡石水口,无不超脱,拟其所至,直夺元人之席矣,士大夫雅尚笔墨者,多奉为模楷焉。”
《清初翰林画家初探》一文中说以《石渠宝笈·初编》初编收入的绘画作品为例,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王原祁、蒋廷锡和赫奕,作品数各为55幅、31幅、25幅,可见蒋廷锡画作所受重视。
此前市场中所见著录于《石渠宝笈》的蒋廷锡画作仅有三件:分别为香港佳士得拍出的水墨绢本立轴《菜根香》与在中国嘉德上拍的两套十二开《花卉册》。除《石渠宝笈》以外,蒋廷锡所著的《牡丹百咏》亦成为此套册页的重要考证资料。
蒋廷锡善诗,存世诗集有《青桐轩诗集》、《片云集》、《秋风集》、《西山爽气集》以及《牡丹百咏》。《牡丹百咏》有御史王家相嘉庆十五年(1810年)所作序言一篇,据王序言可知《百种牡丹谱》是蒋廷锡在内廷儤值时所画进呈雍正睿赏的作品。在正式绘制之前,蒋廷锡先写好《牡丹百咏》,每种牡丹又分别标明主要颜色的特点,然后再正式作画。而翁同龢在序二中对《牡丹百咏》的评价最是中肯:“(蒋廷锡)尝著《牡丹百咏》,依谱绘图,缀句绮艳而不歉于骨,刻露而不掩其华盖,运际升平,一卉一木之微得雨露涵濡,无不启华吐秀以发抒其奇而生其间者,又以吁谟密勿之才,作为歌诗铺张盛事,后之览者,有余慕焉。”
《百种牡丹谱》每开都由戴临对题。戴临曾参与过《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的校对,北京存有多块由他正书的石碑。《百种牡丹谱》中的行书戴临题于乾隆九年(1744年)七月上旬,这个时候蒋廷锡已经去世十二年了,而乾隆帝特命他补题蒋廷锡《牡丹百咏》诗,可见乾隆两全之思。只过了一年,《石渠宝笈·初编》编成,此四册便被收录其中,贮御书房,《百种牡丹谱》也终于实现了书画合璧。北京匡时十周年春拍将于6月3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届时《百种牡丹谱》会首次亮相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