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塘荷韵》教学思路讲解

2016-05-14彭建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季老幻灯片荷花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一篇散文佳作,本文通过写莲荷的主要生长变化过程(荷叶、荷花、落荷、残荷),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与希望。行文看似平淡,实则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而要想让生活经历并不丰富的学生,在一节课内领悟到季老对生命的体验,是有一定难度的。

笔者根据散文的文体特征和学情,引导学生品读散文的语言,读出散文的味道。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一、画中有字,看“荷”配诗

看画面配出意境相符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些画面和相对应的诗句从不同的层面展示着荷花的魅力。顺势导入“这一篇”中的“荷”又有怎样的韵味呢?

二、提取动词,知“荷”线索

让学生在学案上,完成下面的填空。尽量在原文段落中提取或概括出一个动词性的“字”来填写。

每次看到清清池塘便会( )荷,久而久之这种情感,进而转化为( )荷的举动,随后,“我”每天多了一件工作( )荷,经过四年的蓄积,荷花遮掩了半个池塘,“我”由衷地( )荷之生命力,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尽情地( )荷,但是经过一个寒冬,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可“我”认为,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因此,“我”为了“季荷”而( )荷。

从这些表现力强的动词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与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且与“荷”搭配,梳理文章的线索。这样不仅整体感知了全文,而且通过勾画或概括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的关键性的动词,又可以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三、细读文本,品“荷”风韵

散文阅读,最忌浮皮潦草,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必须细读文本。

笔者要求同学们再来静静地默读这篇文章,从细节、字句中去发现荷之风韵,在有感觉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

(幻灯片:提示学生可以从“荷的风姿”,“荷的精神生命”,荷的“趣”和“新”,“作者心中的情思”等角度,任选一个或两个角度进行品读。)

然后以一排四人为一个小组,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或困惑,在小组内交流。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提示,静静地默读,这是对语言的细读、体会和寻味。

1.抓关键句,直面感受

散文阅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直接抓住一些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情感的句子,这样不仅可以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而且对解读文本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根据文中“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的这一关键句,很容易明白这句话是说明荷叶生长的速度之快,繁殖能力之强,高度赞美了荷叶坚韧顽强的精神。还有文中第12段中的“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学生轻松地明白了:荷花冬眠,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孕育新一轮生命。

2.删减字词,对读体验

删减句中重要的字词,删减后与原文比较,可以让这些字词在文本中得到凸显,引起学生的重视,便于学生对重难点句子的突破。

例如:第8段“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删除原文中的黑体字,改后:(幻灯片)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接踵而至,这些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起舞。

笔者让学生对比读,看看是原文好,还是老师改得好?学生读后,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那些被删减的字词,自然就理解到:季老用了对比、拟人、引用的写法,突出了荷花的外在和内在美。接着,我们在让学生同桌之间对读,一个读,另一个就听,反之亦然,然后请大家推荐两位朗读较好的同伴,要求一定要读出荷花清高脱俗的风韵及季老对荷的喜爱与自豪之情。第一个同学从开头读到“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另外的一个同学就接着读,读到“映日荷花别样红。”即可。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加重了黑体字的读音,很好地读出了作者写作的用意和内在的情感。

3.突破词语,范读引领

教师正确的、动之以情的朗读对学生理解文本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朗读的神态、语气、语调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然地接受熏陶,从而提高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教师配乐范读文章的第9自然段,品味全文的难点段落——落荷之韵。

教学时,我要求同学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听后说说自己参悟到了什么。教师用饱含深情地语气朗读,力争把学生带入优雅洒脱、超然脱俗的意境,尤其是抓住对文中“参悟”一词的解读,引领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作者的心境。

教学片断:

师:这个细节很有诗意,也很感人。生命的小船由此岸驶向彼岸,是如此泰然。作者说,“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那我们看作者参悟透吗?

师:我们先不急着回答为什么,我们先看“参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领悟”的意思。

师追问:怎样的领悟?

生:不是指一般性领悟,而是参禅悟道的意思。

师追问:参禅悟道,需要怎样的心境呢?文中有没有一些词语在提示我们?

生:静静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寂静、默默地。

师补充:其实还有“池花对影落”这是以动归静)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其实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就像这荷花的一生一样,请大家齐读幻灯片上的内容(资料链接:简述季老的一生:磨难、痛苦、快乐等)

师生通过解读关键词语参悟,来领悟作者此时的心境,通过幻灯片,顺势导入作者经受磨难的一生。这样除了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之外,还为教师的配乐范读在情感上蓄势,试图把学生带入作者的灵魂深处,让学生、教师、文本在这一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最后,我让学生以“我听到季老在 ”来说说自己参悟到了什么。(幻灯片)

学生的发言水到渠成,纷纷述说自己的感悟,既真实又励志。

四、创写个读 嗅出“荷”香

学生逐渐进入了文本深处,逐渐理解了“荷之韵,其实就是人之韵”,教师抓住此刻学生的投入的情绪,展出笔者昨晚有感而发,写的一首短诗,来表达自己对季老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感悟。(幻灯片)

题目:荷香四溢

一片绿叶,是一份希望;拥抱着希望,你彰显着顽强与不屈。

一缕清香,是一种成熟;酝酿了成熟,你展示着高洁和恬淡。

一叶玉瓣,是一滴生命;剥落了生命,你诠释了优雅与豁达。

一塘枯枝,是一处苦痛;历经了苦痛,你孕育了力量和期盼。

岁月流转,弥漫鼻尖的——永远是你那沁人的荷香……

之后,笔者要求大家随着班得瑞的音乐《月光》,先自由地尝试着品读,当有感触的时候,就站起来有感情地读其中的一句、一节或者是整首诗!

创写个读,不是课前的齐读,而是带有自我意识的朗读,强调个性的体验;也不是通读,而是在理解作者情感基础上的品读,是按照个人感受程度的深浅和语文经验,对文本进行的创读。

由于前面师生对文本的深入地品读和教师的范读,这些都为学生融入文本和走进作者做充分地铺垫,没想到,学生有感而发,用情真读,学生朗读效果超出了老师的预料。内容上,有人读了一节,有人读了一整首,有人读了一句或两、三句。情感上,有人读得激昂,有人读得深沉,有人读得平淡。这个环节,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种情感升华不是形式化的,是在深入文本的基础上,在行文细节处,把学生对文本,对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传达出来。

因此,散文教学,不仅是通过体味散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悟,而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心灵细读文本,用生命深入体验,用灵魂真情品读,教会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去提升。

彭建,教师,现居四川简阳。

猜你喜欢

季老幻灯片荷花
美化保护二合一制作PPT连续背景图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实现幻灯片的缩放功能
荷花
夏天的荷花
又见季老
二十一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高标
显示或隐藏“大纲”或“幻灯片”选项卡
看望季羡林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