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维度
2016-05-14陈霞
陈霞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重视文化维度,要以建设文化强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战略目标,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宝贵资源,以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要求,以西方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益借鉴。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维度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6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兴国之魂,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的基本的思想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价值观培育与文化建设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价值观的形成都必然依赖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价值观培育即是特定文化系统中文化观念的培植和塑造。因此,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我们不能忽视文化路径的考量;文化维度的思考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无疑是必要的。
一、建设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战略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建设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趋势,科学判断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深刻阐明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根本要求,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根本的遵循。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首要任务,即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根本性作用。只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才能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把个人理想自觉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才能真正在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空前激烈的碰撞与冲击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也才能真正展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力量。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及其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既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梦的根本标志,也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重要参照。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宝贵资源
文化结构的共同性并不排斥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性。实际上,任何文化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由于所处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世界文化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体现出多样性。大而言之,如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等,都是世界公认的各具特色的文化系统。
任何文化系统或文化传统都是历史沿传下来的表现文化共同体特殊本质的价值观念体系,都是历经漫长的历史活动而逐渐积淀、形成的。因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深刻影响着该文化共同体的现在与将来。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延续几千年而至今没有中断的文化系统。一方面,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对当今中国社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完全撇开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念,如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和谐统一的崇尚、重义轻利的人生态度、顾全大局的处事风格等等,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有力地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我们今天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并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价值理念与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内在一致的。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吸收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继续发挥其不可取代的文化功能。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我国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联系与相一致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封建文化、农业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血缘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与特征,也就决定了它的某些固有的文化弱点乃至“糟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的方面,采取简单的“剔除”方式,恐怕是难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更新与振兴的。而大力倡导和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是消除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于时代的内容、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更新、重现中国传统文化勃勃生机与活力的最有力有效的文化发展路经。可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新的更新与振兴的过程。
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要求
现代化是一个含括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生活及人本身的现代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的社会概念。文化现代化自然也是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所谓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优秀成果与精华的基础上,构建适应现代社会文化需求的新型文化。由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上经济欠发达国家追赶经济发达国家的过程,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就成为了一个尤为突显和特别重要的问题。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上的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以美、英、法、德等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人据此认为,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实行“全盘西化”,即彻底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接受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显然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观点。诚然,以封建文化和农业文化为根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存在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一面。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首先,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并不是唯一的。建设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并不意味着世界上只有某种独一无二的特定文化类型是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而其它文化系统都是与现代化相排斥、相对立的。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化系统都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相一致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果,不仅在现在、而且在将来,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们也是现代化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其次,任何一种文化系统的形成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长时期积绽、沿承下来的结果,它是不可能简单地一笔勾销的。因此,文化的现代化只能是在更新已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得以实现。最后,美、英、法、德、日等国家的发展事实已经充分地表明,经济发达国家也并不是在完全抛弃自己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而实现现代化的。因此,现代化并不是机械地重复和简单地模仿,更不是“西方化”,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也决不是唯一的。
我国有自己的国情,也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联,简单的“拿来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此,从根本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和吸收外来文化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出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
四、西方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益借鉴
当今时代,是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与碰荡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提出,即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也随之以各种形式和方式浸入我国,给我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首先,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中西文化属于两种异质的文化类型,差异性十分明显,其中的某些文化观念、价值理念甚至是相互排斥与对立的。因此,当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交汇,相互的冲击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其次,不能否认,西方文化中也有它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先进的文化因子。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西方文化的一些积极的文化观念和先进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对待西方文化,我们不能采取完全排斥与否定的态度,对其文化精华要给予肯定并为我所取所用。再次,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视为“眼中盯”,不遗余力地向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发动“价值观之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人们进行价值选择的开放性、自主性和自由度空前增加,价值追求的多样化趋势业已形成,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已发生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一些非主流的甚至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已经、并且还在不断地被悄无声息地得以强化和固化。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则被逐渐“弱化”,并且其趋势十分明显。随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重心方面的变化与转移,在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我国传统价值观的张力与影响力被逐渐“弱化”和“淡化”。因此,积极培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重要性,也具有紧迫性。
(责任编辑 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