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

2016-05-14戴丽雯张士昌

关键词:欧洲

戴丽雯 张士昌

摘 要:从三环外交到历经曲折加入欧共体,战后英国对欧洲的外加政策有了重大调整。但英国一直被称为是欧洲"三心二意"的伙伴,这期间的政策调整、外交博弈都是英国的传统与现实主义思想的体现。尤其是对英美特殊关系的维系,是英国制定对欧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欧洲;三环外交;英美特殊关系

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36-0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战略格局又有了新的调整。世界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大洋彼岸,而原来的欧洲列强却沦为二等国家。按理说欧洲应该联合自强起来,但作为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的英国却游离于欧共体之外长达20年。本文将讨论英国对欧洲特殊政策的体现及背后隐藏的原因。

一、战后初期各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

(一)“第三种力量”的构想

英国虽然是二战后的战胜国,但它的胜利并不轻松。战争吞噬了国民财富的1/4,计73亿英镑。战时军费支出250亿英镑,国债由1939年的72.5亿英镑增加到214.7亿英镑,战债达27.23亿英镑。为应付战争之需,还变卖了42亿英镑的海外资产。①英国难以恢复昔日世界霸主地位,但英国又是在战争中唯一没有遭到直接入侵的西欧大国,并且是以盟国三巨头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战后世界的安排。这一切都使得英国的大国意识和国家荣誉感得到增强。英国企图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中夹缝而生,建立“第三种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大国地位。

“第三种力量”是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后,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提出的构想。英联邦、美国和西欧的关系,是贝文构想中支撑英国外交政策的“三根支柱”。1945年8月13日,贝文召集外交部官员讨论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他强调“他对欧洲的长期政策是建立本国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密切关系。这些国家具体包括:希腊、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他希望看到联合王国与这些国家的密切互动可以体现在政治问题、以及商业和经济事务上的友好往来。”②贝文这种建立西欧联盟的构想,被称为“宏伟计划”(Grand Design)。英国建设这个联盟的目的是希望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谋得一席之地,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这也是对“第三种力量”的初步建设计划。

但贝文“第三种力量”的构想很难实现。“第三种力量”构建的背景是英国希望能在美苏之间寻找平衡,维系其独立的大国地位。随着冷战的开始,英国与苏联的关系趋于恶化,它的欧洲政策就更难离开美国的支持,“过多独立于美国将是一种危险的奢侈品”。③让欧洲彻底分裂为东、西两大阵营的导火索是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对付苏联已经成为英美两国的共同目标,这使得两国关系急剧升温。构建“第三种力量”的背景已经消失,英国逐渐将欧洲政策转移到西欧联盟计划。

(二)美国对西欧一体化的态度

1945~1949年英国的欧洲政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5~1947年,英国试图与西欧联盟建立“第三种力量”,以图与美、苏两国平起平坐;第二阶段是1947年以后,西欧联盟计划渐渐成为冷战的工具,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两个阶段政策的区别在于前一阶段英国依然试图维持世界强国的独立地位,后一阶段英国想要依靠美国的力量对抗苏联。

然而在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于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兴致缺缺。提供有限的贷款和救济救助是它复兴欧洲政策的重点。这显然治标不治本,直到1947年,美国为援助欧洲已提供了90亿多美元,但收效甚微,欧洲工业和农业产量依然达不到战前水平。

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与以往不同,此次的欧洲复兴计划不再单单是以贷款的援助形式,它采取了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在该计划正式实施前,美国人的援欧目标是加速恢复生产,随后将是稳定金融,减少金融壁垒以及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欧洲国家为建立经济自立的基础将通过制定和达到生产指标将减少对外援的需求,从而为长期的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了实现这一过程,它需要某个欧洲连续性欧洲组织的“具体行动”,这个组织拥有审查国民计划、调整这些计划以符合欧洲的需要及“以最为有效和经济的方式指导生产、贸易和人力”之权力④。这一目标的要点是它不仅希望欧洲能够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而且倡议成立具有超国家性质的西欧经济组织。这充分说明美国人乐见欧洲一体化这一趋势,它符合美国的冷战战略需要和长远的国家利益。

然而这招致了英国人的反对。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标是促进德国西占区和西欧经济复兴,而英国人拒绝将双占区的要求重新讨论,马歇尔抱怨说:英国想“从欧洲计划中充分获益……而同时又维护其不完全是一个欧洲国家的地位”。⑤

(三)欧洲其他国家的态度

二战后众多西欧国家对英国领导欧洲统一抱有很大希望。比利时、荷兰等国吸取战前的教训,对战后欧洲由法国领导并不感兴趣,他们宁愿和英国实行紧密合作。同时,法国也认为英国参与欧洲联合计划,将是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复兴和抵抗苏联的重要保障。从综合国力、政治威望以及思想准备上进行比较,英国都是最有资格担当欧洲联合运动的领导者。1947年1月,欧洲统一委员会在伦敦成立,丘吉尔担任主席一职。成立这一委员会最大的目标就是要推动欧洲的统一。英国更是积极宣布要在这一组织充分发挥作用。

但是参加欧洲统一运动的各国组织和个人的观点都不尽一致。他们主要分为联邦主义和邦联主义。联邦主义者设想的国际组织具有超国家性质,所有缔约国有义务共同执行该组织的决定,这些决定可能在一定程度是不能完全符合一个缔约国的意愿,这需要让渡主权。邦联主义的核心则是主张政府间合作,各国合作的国际法基础乃是国家主权的不可侵犯。尽管还存在职能主义,职能主义者认为应逐步实现各国间职能(如贸易、运输、货币、农业、工业、能源、社会、文化科学等)部门“一体化”,然后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欧洲国家政治一体化。职能主义的概念是以国家职能部门的主权让渡为基础最终的目标仍然是要建立欧洲联邦,这与联邦主义除了实现目标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依然殊途同归。在欧洲统一运动中,原则上赞成联邦主义但又具有现实主义眼光的职能主义者越来越占上风。

1950年5月,法国外交部长的罗贝尔·舒曼发表了一份声明:法德之间宿怨的解决是打开欧洲统一大门的钥匙。法国政府建议成立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能参加的组织,可以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这个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下。“以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生产联营将会把法德之间的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从源头上消灭”。舒曼宣布法国政府准备与接受上述计划的国家进行谈判。⑥这份声明表明了法国希望建立一种管理煤钢联营的机构,其中不乏有主权让渡的思想。最终舒曼计划以1951年法国与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签订为期五十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而宣告完成。英国在期间一直持观望摇摆的态度,而这个计划中的主权让渡思想更是令它不安。

二、冷战时期英国对欧洲政策

(一)三环外交

既使丘吉尔出任了欧洲统一委员会的主席,但是在英国人的骨子里还是认为英国之于欧洲是特殊的存在。丘吉尔在1948年10月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总方针:

“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一环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间的连接点上”。⑦在英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欧洲的事务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英国一向对欧洲推行的是均势政策。在三环外交中,第一环是英国仍未丢弃的“殖民主义”思想中,英国与其旧有的殖民体系之间的联系。第二环强调的是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英国深知欧洲的复兴离不开美国的援助,欧洲的联合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美国的态度。英国与美国的关系越紧密,它的大国地位也会越加稳固。至于第三环,英国更多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它不希望看到一个使自己失去影响力的联合的欧洲,但它又需要构建一个安全的防务体系。丘吉尔曾表达:“无论是单个还是集体,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欧洲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不支持这种想法。”⑧丘吉尔并不反对欧洲的联合,但英国应该独善其身。由于保守党在议会强大的影响力,丘吉尔对工党制定欧洲政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951年丘吉尔再次入主唐宁街首相府,他和他的继任者在对待欧洲问题上依然采取传统的政策,竭力避免参与欧洲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错过了墨西拿之舟”,⑨最终没有加入欧洲的经济共同体。英国在对欧洲的政策将陷入被动的局面。

(二)面向欧洲的转变

在英国“错过墨西拿之舟”后,为了改变自己在欧洲被动的局面,英国开始积极筹划建立欧洲自由贸易区。英国一开始企图利用建立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来取代建立共同市场,这显然难以成功。西德为了德国能够最终统一,对欧洲一体化政策情有独钟。而美国更注重欧洲一体化带来的政治影响以及对西德的影响,在这两个因素下,美国更偏袒关于共同市场的计划。欧洲六国对英国“破坏”斯巴克委员会的事仍然记忆犹新,对自由贸易区计划抱有审慎的态度。在这样的形势下,英国的计划只能是为了让自己不被共同市场孤立而与欧洲市场保有联系的一种策略,尽可能减少英国没有参加大陆关税同盟的不利影响。但在自由贸易区计划中,英国为了维护英联邦的利益坚持自由贸易中不包括农产品和农业的贸易。这体现了英国的传统外交原则:“维持英联邦联系一向是联合王国政策的重要原则。”这必然会招致法国的强烈反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定困难重重。最终,由于法国的反对、法德关系破冰、美国的长远考虑、各方利益权衡等,英国的计划没能实现。

50年代以后,英国的经济、国力不断下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欧洲一体化使得法、德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加快。到60年代,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由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跌落至第五位。英国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政治地位的提升开辟新道路,向欧洲靠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1961年8月,长期徘徊于欧陆之外且另行组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英国开始申请加入欧共体。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过程颇为曲折,前后经历了十多年的谈判,三次申请加入,直到1973年才得以正式成为其中一员。不过法、德为实现欧洲一体化,二者早已和解,欧共体内部是以“法、德为轴心”领导的,英国在欧共体的作用被边缘化。

三、冷战后英国在欧洲的机遇

(一)法、德的矛盾

冷战时期西德为了德国的统一大计,坚决支持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法国在战后为了恢复它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找回民族自信心,戴高乐将军也表示会支持履行《罗马条约》的义务。法、德之间关系破冰,达成了历史性的和解。但随着冷战结束,法、德之间共同的敌人不复存在,二者开始争夺在欧盟的主导权,新一轮的矛盾出现。

在冷战时期,法、德两国原本就在国家利益、安全防务等实际性问题上的看法不同。冷战结束后,东、西德统一,德国甩开了自己的政治包袱,经济势头发展良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滋长了想要主导欧洲的野心。德国的财长魏格尔曾公开表示:“德国不可避免地要在欧盟中起一种领导作用,不管它愿意还是不愿意。”⑩

这样的局面显然不是法国乐意见到的,过分强大的德国使法国感到不安。随着德国统一后实力越来越强大,二者摩擦不断。例如在欧盟的扩大的问题上,法、德两国意见就很不一致。德国希望欧盟可以吸收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因为那是德国传统的势力范围,吸收这些国家可以加强德国在欧盟的话语权。法国自然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它更赞成欧盟南下,加强与地中海世界的联系,优先发展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联系,来平衡德国的势力。这样的纷争屡见不鲜。

(二)英国在欧盟的“春天”

英国在历经曲折后终于加入了欧共体,而法国之所以不再阻挠,也有联英抗德的意思。在东、西德合并趋势不可逆转时,法国总统密特朗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都为不能阻止德国统一而深感懊恼。这为法、英合作奠定了基础,二者甚至在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上都统一起来了。在改革与加强欧盟决策和立法机构的问题上,德国希望加强和扩大对欧洲议会的权力和作用。法、英两国则坚决予以反对,他们认为欧洲议会最多只是个咨询机构,真正的立法权力应该是各成员国的议会。法、英的根本目的是要削弱在欧洲议会中占有优势的德国力量,这显示出法、德之间的裂痕。

在种种矛盾中德国也对法国产生了不信任感,德国同样开始拉拢英国作为“盟友”。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家公开声称:“德国不再处在法国的监护下,德、法和解已成为历史,将来人们将更多地面向英国,欧盟东扩优先,政治联盟靠后。”{11}英国外交大臣库克说:“施罗德是德国新一代领导人,他自己不是法德轴心的一部分。英国是欧洲的主要大国之一,施罗德将对英国更加敞开心扉。”{12}

法、德之间的龃龉给了英国左右逢源的机会,英国将重新扮演历史上欧洲协调者的角色。既可以在欧盟为本国谋取最大的利益又可以增强自己在欧盟的话语权。

四、英国对欧洲“三心二意”的原因

(一)英国对其欧洲身份的不认同

英国的“疑欧主义”由来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疑欧主义”一词正式出现,它与欧洲的一体化运动离不开关系。在这里所说英国的“疑欧主义”是指英国长期将自己隔离于欧洲大陆之外,对其充满了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与英国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长成于英吉利民族关于欧洲大陆的历史记忆之中。{13}

英国是一个岛国,一直以来远离欧洲大陆,这种地缘政治使得“英国人有一种自成系统的心理状态。他们有意无意地以岛国为出发点的意识,形成了盎格鲁—撒克逊的利益观和安全观,在政治文化上同大陆隔着一天界线;并且不愿意使自己湮没在以大陆为中心的欧洲集团里。”{14}

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交往“竟是通过诺曼人入侵英吉利而开其端的”,{15}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战争不断,充满着野蛮的侵略与被侵略,征服与被征服。这样野蛮的交往“在幸存者及后人的心里留下沉痛的记忆”。{16}这为以后英国对欧洲一体化“三心二意”的态度,埋下了伏笔。

(二)英国外交政策的传统与现实主义

英国历经曲折加入欧共体后,仍然不安分,坚定地反对走欧洲联邦的道路,常被批为“半心半意”的成员,这是英国外交政策中传统与现实主义的体现。

英国历来的外交政策是奉行“均势主义”外交政策,亦称为“光辉孤立”政策。它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在欧洲大陆国家之间周旋,扮演“欧洲协调者”的角色,防止一国实力过于强大,建立一个“协调的欧洲”;二是为了自己的行动不受限制,要避免欧洲其他国家进行结盟。与19世纪日不落帝国的强盛国力相比,二战后英国国力严重受损,渐渐失去了执行“光辉孤立”政策的实力。战后欧洲大陆国家百废待兴,需要求助于美国的支援才能走出困境。英国认为与美国在语言、文化、历史传统上有着千般联系,制定出维系英美特殊关系的外交策略。这确实让英国在美国的援助中拿到了最多的份额。

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要求在保证国家利益的情况下,需要审时度势,灵活应变但又不能与传统的利益观完全决裂。在“三环外交”中,英联邦是英国外交中的重要一环。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地兴起,英国的殖民体系遭受巨大冲击,英联邦的战略地位迅速下降。而美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支持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以及苏伊士运河事件的发生等,对英美特殊关系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与此同时,欧共体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对于英国来说加入欧共体,调整对欧洲政策已迫在眉睫。英国人心中的保守主义注重对历史的尊重、对权威和秩序的维护,但它并非要求一尘不变,反对变革和进步,它有着在变革中稳中求进的态度,是守成和变革的统一体。所以英国能适时做出加入欧共体的重要决定,而非一味排斥。

英国坚决反对联邦主义,这与英国的传统有关。英国作为西方最早实行议会制度的国家,强调议会主权的至高无上,并认为国家主权是不可分割的。欧陆国家则主张主权并非完全集中于国家,而是存在于地方、国家和欧洲等多个层面。{17}这与英国的传统观念相抵触。英国加入欧共体更多是为了谋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不让自己在欧洲处于被动地位。这项政策的转变也是为维系英美特殊关系而服务,麦克米伦认为加入欧盟是恢复和加强英美特殊关系的手段,“是新形势下英国追求同一战略目标上的策略变化”。{18}英国的对外政策更多强调与美国外交政策步调一致。布莱尔政府在伊拉克问题、反恐和北约东扩等重大事务上都给予了美国重要的支持,特别是不惜与法德闹翻追随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再次凸显了英国与美国的“特殊关系”。{19}总之,英国保守主义的守成力量以及传统的外交观念,注定它无法成为欧洲全心全意的伙伴。

——————————

注 释:

①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②S. Greenwood, “The Third Force in the 1940s”, in From Reconstruction to Integration: Britain and Europe since 1945, edited by B. Brivati and H. Jones, Leicester Univ. Press,1993,p.61.

③A. Adanthwaite, “Britain and the World, 1945~1949: the View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 International Affairs, 61:2(1985), p.227.

④Tel. Clay to Marshall and Lovette, August 31, 1947, FRUS 1947, Vol. III, p391~396.

⑤Tel. from Marshall to Douglas, Sept. 8, 1947, FRUS, 1947, Vol.III,p418~419.

⑥S. Greenwood, Britain And Europe Cooperation since 1945, G. Warner, “The Labour Governments and the Unity of Western Europe”.

⑦丘吉尔演说集第七卷.

⑧Alex May:Britain and Europe since 1945,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99.

⑨1955年6月初,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卢森堡的外长在墨西拿召开会议,一致同意创建欧洲共同体,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先声.

⑩伍贻康.法国轴心与欧洲一体化.欧洲,1996,(1).

{11}{12}国际问题研究,1999,(2).

{13}梁晓君.英国欧洲政策之国内成因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14}{15}陈乐民.战后英国欧洲外交史.

{16}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上).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17}{18}赵怀普.英国缘何对欧盟若即若离[J].国际论坛,2005,(5).

{19}S.George, Britain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Since 1945,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1, p. 447.

参考文献:

〔1〕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2〕邓峰.法德英三角关系与欧盟未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9).

〔3〕洪邮生.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和演变[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李靖堃.英国欧洲政策的特殊性:传统、理念与现实意义[J].欧洲研究,2012,(5).

〔5〕尹成法.“三环外交”和战后初期英国的欧洲政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6〕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赛汉)

猜你喜欢

欧洲
欧洲“芦笋季”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欧洲三剑客
Bloomberg欧洲新总部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困境中的欧洲一体化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在欧洲感受敬业
这些欧洲街道最值得一去
欧洲“哨兵”-2A上天放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