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上好初中浮力复习课

2016-05-14刘燕燕

中学物理·初中 2016年6期
关键词:装满水测力计浮力

刘燕燕

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由于复习课的模式因人而异,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模式,因此教师也很少在公开课中上复习课.平常我们看见很多教师上复习课的模式也大同小异,只是对学过的知识罗列一遍,再加以训练开拓.这种类似满堂灌、题海战术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听后会昏昏欲睡,缺乏情绪调节,更无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怎样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有幸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听了二堂课,让笔者深有感触.本文摘录两个案例,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案例展示

案例1

(1)复习问答

师:回答浮力的定义、方向和施力物体是什么?

学生1:浸在液体(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学生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学生3:浮力的施力物体为液体(气体).

师: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是什么?

学生答:ρ液和V排.

师:浮力测量有哪些方法?

学生1:①称重法: F浮=G物-F拉;②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学生2:③状态法:当物体悬浮或漂浮时F浮=G物.

学生3:④压力差法:F浮=F上-F下.

(2)巩固训练

师:刚才同学的回答非常好,说明大家对前期学过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来解决几个问题,请解答学案中前面4个题目.

接下来,学生都在解答题目,教师在教室中来回巡视个别学生解答情况,当大多数同学解答完成后,教师对这4个题目作了简单的分析讲评.

(3)教师评价

师:通过刚才的训练,大家对浮力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么请问物体沉浮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5: ①F浮>G物,物体上浮;②F浮=G物,物体悬浮;③F浮

师:回答的很好,那么你们知道潜水艇的原理是什么吗?

学生: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悬浮和下沉的…….

最后,教师让学生完成学案上后面的几题,并作了讲解和点评.

案例2

首先教师展示一只带有塞子的空玻璃瓶.

问:放入水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漂浮.

师:为什么会漂浮,要知道这个原因,我们就要了解玻璃瓶受力情况.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展示玻璃瓶的受力分析,并提出浮力概念.

师:浮力的三要素?

生:方向:竖直向上;作用点:物体;大小:与V排和ρ液有关.

为了让大家对浮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这节课安排了五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对每一个活动进行逐一设计、测量.下面,我们分八人一小组,每个小组任选其中一个问题,列出测量工具、写出实验方案设计(设计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验完成后,一个同学上台汇报本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同时另一个同学进行实验演示.然后在老师的组织下其他组同学对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进行点评和提问,本组同学派代表再进行答疑,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实验器材:带盖的广口瓶,细线,弹簧测力计,装有水的圆筒,酒精和盐水,空的小桶.

活动1:利用桌上器材证明F浮与V排有关.

第一小组:方法①:空瓶盖上盖,放入水中,用力向下按,随着V排增加所需的力越大,说明浮力越大.方法②:瓶装一半水放入水中和瓶装满水放入水中比较两次V排大小和测力计读数.方法③:瓶装满水逐渐进入水中直到完全浸没,观察到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说明浮力逐渐变大.师归纳:F浮与V排成正比.

活动2:利用桌上器材测浮力的几种方法.

第二小组:方法①:空瓶装满水用测力计测出重力G物,再把瓶浸没在水中读出测力计读数F拉,然后根据F浮=G物-F拉,求出浮力;方法②:先测空桶重力,再把装满水的瓶放入装满水的玻璃筒中,水溢出,测出溢出的水和小桶的总重力,两次读数差求出G排液,最后根据F浮=G排液,求出浮力.

师归纳:浮力的计算方法:

称重法:F浮=G物-F拉

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活动3:怎样才能使玻璃瓶下沉,漂浮和悬浮.

第三小组:玻璃瓶加入不同量的水(加水的目的是改变重力,得出下沉,漂浮和悬浮的条件).不装水,瓶漂浮,F浮=G;装适量水,瓶悬浮F浮=G;装满水,瓶下沉F浮

师归纳:浮力的计算方法:③状态法:当物体悬浮或漂浮时F浮=G物,延伸到与潜水艇的原理类似.

活动4:利用桌上器材证明F浮与ρ液有关.

第四小组:方法①:把装满水的瓶分别浸没在水中和盐水中比较测力计读数,在盐水中读数小,说明浮力大;方法②:装适量水的瓶子在水中下沉,放入盐水中会悬浮;方法③:空瓶在盐水中比在水中露出更高些.

师归纳:F浮与ρ液成正比.

活动5:怎样利用器材测出玻璃密度(能力提升).

第五小组:方法:先用测力计测空瓶重力,再根据m=G/g求出空瓶质量,瓶装满水浸没在水中读出测力计读数,根据F浮=G物-F拉,求出浮力,再根据F浮=ρ液gV排,求出V排,因为完全浸没,所以V物=V排,最后由ρ=m/V,求出玻璃密度.对这个方案其他组同学提出质疑,V排是整个瓶的体积,而不是玻璃的体积.老师趁热打铁问:怎样求玻璃体积?各组同学再讨论,最后总结出可行方案:用测力计测出瓶满水时的总重力,再减去空瓶重力,求出水的重力,由m=G/g, 求出水的质量,最后由密度公式求出水的体积.把整个瓶的体积减去水的体积求出玻璃的体积.

2课后感悟

(1)从这两个案例的过程形式来比较,案例1:套路平淡,只是对已学的知识重新梳理一遍,授课方式是采用一问一答,边讲边练的模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有效深入学习缺乏鞭策的动力,教学效果相对自然也低一点.案例2:教师打破常规的方式,大胆创新,精心设计,以做实验的方式复习各知识点,别具匠心,在整堂课中,一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效果显然比较好.

(2)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来比较,案例2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某一个任务去展开的,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完成任务探究,锻炼了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操作技能、语言组织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还有实验的评价能力及对其它组的纠错能力,这些能力在课堂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些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养成对今后的教学过程受益匪浅,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3)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比较,由于案例2是学生自己动手,互相探讨,因而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众多学生参与,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连平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蠢蠢欲动,做到了人人参与.教室里经常能爆发出激烈的讨论声, 思维碰撞的现象.

(4)从问题设计的层次,梯度角度看,由于初中阶段课程多,任务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少,学习的主动性差,导致学生之间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分化越来越显著,针对这种个性化差异,教师如采用类似案例1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达不到 “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目标.案例2中活动1设计较基础,可以安排成绩较差的学生去完成.活动2对前面所学的测浮力的几种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稍有难度,可让中上等的学生去操作完成.活动5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有一定的拔高提升作用,适合尖子生去探究.目标层次分明,内容难易适当,摸清情况,对症下药,保证每个学生都会吃饱吃好.

(5)从一题多解,多方位、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角度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并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1就属于这种情况,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固定模式进行机械的操练,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案例2的开放性方案,每个活动要求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解决,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思考问题,从而得出解决方案.以生为本,把舞台留给学生,教师只是幕后策划者.

上好一堂复习课比新授课难度大得多.复习课应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堂精彩的复习课,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利用有效的课堂资源,不断钻研创新,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快乐地、愉悦地、高效率的回顾,得到深化,这是我们每位教师所追求的.

猜你喜欢

装满水测力计浮力
例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第十章浮力
入夏
探秘浮力
神奇的浮力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力”综合测试题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倒立的水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