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的开展实践探寻
2016-05-14翁雪
翁雪
摘要:舞蹈基本功教学就是一门传授舞蹈基本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不高、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普遍存在。为此,在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教学条件及教学大纲要求,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实践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舞蹈是一门用身体动作进行语言表达的艺术,所以,对身体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是舞蹈演员从事表演与创作的重要途径[1]。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主要就是对学生身体技能的训练。从某种角度而言,舞蹈基本功教学结合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人体运动力学、舞蹈心理学等多门科学的基础课程。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训练目的与内容,并且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目的及内容
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从而有效驾驭情感、构图、节奏这三大舞蹈表现要素,通过身体动作与面部表情,表达美,传播美,享受美[2]。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上部动作,即擦地、蹲、跨、压腿、下叉、划圈、大踢腿等;二是下部动作,即身段、跳、转、翻身、蹲等。
在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的时候,不仅要对腰、腿的柔软度进行训练,对身体各部位肌肉松弛与紧张予以有效控制,还要对身体各关节的力量与柔韧性进行训练。在舞蹈表演中,基本功扎实的演员可以更好的保持身体平衡,并且在表演过程中,对身体情况进行调整、控制,进而保证身体各部位快速到达相应的位置,保证舞蹈表演协调、美观。
二、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的方法及途径
(一)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在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中,一定要循序渐进的更换课堂教学内容,即掌握好课堂教学内容更换的周期、侧重点及训练强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科学、合理的勤换课,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一直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求态度,从而在完成教学内容讲解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课堂训练成果。
在实际课堂训练中,倘若换课不合理,太过频繁,就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产生一种求广而不求深的缺陷。例如,在学习某一动作的时候,只要求学生学会动作的形,未能充分理解动作神态的情况下,就开始学习下一内容,此时,根本不能完美的展现动作。为了避免出现此种情况,要求教师在换课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进而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
(二)强化形体素质,提高形体可塑性。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人体各部位均是展现舞蹈的介质,每个部位均具有各自的作用与特点,在互相协调中形成统一的表现力。只有进行形体训练,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正确、合理、优雅的形体语言,并且将其有效的融入到舞蹈表演当中,最后在舞蹈表演中实现内外的完美统一。所以,在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形体训练,并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形体训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展开积极的学习。
(三)加大课堂组织密度及训练强度。
在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中,课堂组织密度及训练强度是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重要所在,必须予以深入研究。在课堂训练中,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强度的训练,就要加强课堂组织密度与训练强度的协调配合,最大限度的融合艺术表现力与动作训练难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3]。比如,在课堂训练中,需要对准备活动、动作停顿、课堂教学进程等时间进行合理、周密的安排,并且明确课堂训练的停顿时间予动作讲解时间,从而保证课堂设置紧凑、具有节奏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在设计训练密度时,需要对学生体能、接受能力、精神状态等进行全面评估,以此判断其能否达到训练要求,是否可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这样就可以对训练密度进行改进与完善,保持学生能够一直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并且充分调动学生身体各部位肌肉、关节的积极性,达到预设的训练强度,实现预期的训练效果。
(四)强化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
对于舞蹈表演来说,如果演员没有经过严格的、系统的基本功训练,也就无法充分展现舞蹈的精髓。为此,在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中,一定要强化训练的系统,以此增强学生的基本功。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要求学生具备灵活性、协调性、稳定性、控制性、柔韧性等专业素质。在入校以前,大多数学生均未接受过舞蹈基本功训练,或者说未接受过正规的训练,导致其身体条件未能达到教学要求,缺少舞蹈表演所需的灵活性、协调性、稳定性、控制性、柔韧性。针对此种情况而言,在舞蹈训练中,一定要从基础开始,注重基本功的系统训练,循序渐进的增强学生的舞蹈水平,进而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五)注重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
一般来说,舞蹈动作均是经过条理化、夸张化、美化处理的,具有典型性特征的一些动作。为此,舞蹈动作一定要具有技巧性与规范性。比如,在芭蕾基本功的对手位训练中,由一位手至七位手的训练,均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不允许出错,为此,学生一定要按照规范进行动作训练,并且理解动作要领与含义,明白规范要求与点位,通过反复练习,真正掌握舞蹈动作。这样在表演时才可以正确表达舞蹈含义,提高自身的舞蹈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表演成功源自长时间的、刻苦的基本功练习。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一定要采取恰当、灵活的方式,促使教学内容全面展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加大舞蹈基本功训练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力度,培养出更多的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充分展现美妙的舞姿。
参考文献:
[1] 荀志丹.舞蹈训练学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4(18):165-166.
[2] 杨敏.论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训练课程在教学与创作中的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3):86-88.
[3] 刘菲.芭蕾舞教学训练方法的特点——从古典芭蕾舞蹈基本功教学训练谈起[J].大众文艺,2013(13):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