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开展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思考

2016-05-14江晓玲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7期

江晓玲

摘 要:推动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针对梅州开展繁荣群众文艺创作进行了阐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关键词:繁荣群众文艺;发展成果;经验举措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263-01

一、发展成果

近年来,梅州市文化馆、各县(市、区)文化馆及镇(街)文化站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各级馆站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明程度和整体素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 文化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阵地。梅州市政府及各县(市、区)政府在加强原有文化设施维护、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文化投入,做到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社区发展同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规划同行,2011年至2015年全市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共计:54万元,文化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目前我市共有9个文化馆;112个镇(街)综合文化站;2040个行政村文化室;187个社区居委文化室。以市文化馆为主轴驱动,以各县(区、市)文化馆为辐射中心,以各乡镇文化站为网络的运行方式基本成型。文化阵地的合理布局极大地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

2.群文活动蓬勃开展并屡获佳绩。我市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普及工作,围绕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定期举办一系列免费文化艺术培训活动。各县文化馆常年举办群文辅导、艺术讲座、送戏下乡、下基层等公共文化服务。梅州市文化馆山歌幼苗培训班以山歌培训为着力点,并引入舞蹈、戏剧、曲艺等艺术的培训手段,从2010年开班以来共培养了近1000名学员。这些学员们经过培训后,不仅对客家民俗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山歌的唱腔和自身身段形体等方面也有进步。近年来我市策划排演的节目多次获得文化部“群星奖”和省各类群众艺术花会金奖。2005年以来,我市各类群文作品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中共获60金,63银,85铜的好成绩。

二、群众文艺发展存在的不足

1、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均衡,且城乡差距在逐渐拉大。

2.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青年群体离乡打工现象依然较为严重,“文化空巢”为乡村群众文艺活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隐患。

3.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金的投入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政府购买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不注重团结业余文艺创作者也是当下群众文艺创作面临的棘手问题。

三、繁荣群众文艺的经验和举措

群众文艺活动的健康开展和繁荣丰富,必须与时代的前行同步,必须与群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视觉同步。这就要求我们在群众文艺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及运作规律上要与时俱进。近年来我们主要在这几个环节上着力:筑牢基础——创立品牌——构建队伍——突出特色——拓展阵地。我们把这些环节称之为群众文艺活动的支撑点。

1.筑牢基础。市、县(市、区)文化馆设立群文创作辅导部,配备2-3名创作辅导干部。凝聚相对稳定的群文作者队伍,全市重点作者:90多名。并为作者们的作品提供奖励机制,发表园地和展演平台。每年共创作戏剧、音乐、曲艺、舞蹈作品300多件。这些贴近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大都由群文团体排演,繁荣了社区广场和乡村舞台。

2. 创立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亦需要品牌意识。是否擦亮品牌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的高低。近年来我市各地打造了30多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3.构建队伍。群众文艺队伍的建设在关注数量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品质的提高。这就要从建立标杆榜样团队着手。

4.突出特色。突出地域特色、民间特色、民俗特色是吸引群众参与文艺活动的有效手段,利用民俗活动的感召力,从“要我来变成我要来”。

5.拓展阵地。固守现有的各级馆、站、室文化阵地已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根据我市农村有大量老祖屋、老围龙屋的现状,我市文化主管部门实施了利用古民居建设农村文化俱乐部的系列工程。以农村古民居为阵地,采取群众自选场地、自筹建设、自主管理的形式,按照“三多三促”的模式建设农村文化俱乐部。目前达标俱乐部120多个,拓展了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丰富了文化活动的手段。

四、结语

群众文艺创作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和形式,伴随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又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在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广大的群文工作者应大力组织开展文艺创作,积极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职能作用,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繁荣当地的文艺创作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大精神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