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016-05-14林玥穆雪珊
林玥 穆雪珊
摘 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积厚流光,艺术种类也呈现多样化,此中包括了很多的传统元素,对于室内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设计地位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元素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喜爱。有句名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就是时尚的。在装饰室内空间的实践中,设计者们如果能够合理地运用中国元素,室内装饰设计的品味也会得到大大的提升,从而使中国元素以及中国文化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大放光彩!
关键词:中国元素;室内装饰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178-01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元素的魅力已经受到国内外设计界的广泛认可与追捧。西方设计界甚至认为:“中国元素蕴含高贵的气息,没有了中国元素,就失去贵气的味道。”
一、国内外装饰元素应用的状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素养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时尚、个性、舒适、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在我国,室内装饰设计开始慢慢占据很大一部分的消费市场。由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主要在室内的空间度过,因此室内装饰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见其重要性。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提出更高要求的居住质量,因此室内设计行业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国外设计行业来看,国外的设计行业相对于国内来说,发展早、延续性较强。以日本为例,既现代又传统是它的特点。摩天大楼设计的现代感让人耳目一新。日本的京都是一座历史感较强的城市,在那里很少能看到高楼耸立,绝大部分都是比较传统的低矮民居。人们居住的大多数为具有传统韵味的榻榻米,保留了日本人特有的、最传统的生活方式。
二、中国元素的历史文化背景
经历了无数岁月洗礼的中华民族,其文化结构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多种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从而对古老的中华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不同的阶段,中国室内设计的审美、情感以及态度也受到了社会文化的直接影响。
三、经典纹样在室内装饰设计的应用
(一)龙、凤图案纹样的运用
龙、凤图案的纹样一直以来都是动物装饰题材中的热点,封建社会时限制对龙、凤纹样的使用,只有最高统治阶级才有资格。而如今的社会没有了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龙、凤纹样便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中华民族的后人都是龙的传人,龙凤的图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龙凤的纹样在室内设计中也是很常见的。玉楼东是长沙的一家老字号餐厅,它设计的主要题材就是龙凤的装饰纹样。龙凤装饰图案不仅增加了餐厅喜庆、热闹的氛围,还平添了不少传统的韵味,吸引了不少顾客的眼球。
(二)几何图案纹样的运用
万字纹、回纹、水波纹和冰裂纹等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几何纹样。它不仅在屏风、隔扇的使用较多,现在还运用到了天花板、地板、电视背景墙、暖气包等装饰的造型中。在广东佛山的楼兰设计项目中,设计者筛选具有传统元素的信息,最后利用这个元素塑造出一个精神需求大于视觉本质的空间:墙面用大面积形态优雅、简洁大方的水波纹的沙地来装饰,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用回纹来装饰空间,可以渲染出一种雍容大气的空间装饰效果。无论是用于铺地、家具装饰还是陈设物品,都能起到很好的视觉和装饰的效果。
四、中国红的运用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红色当属最具独特魅力、富有含义的颜色。在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的变迁后,这个喜庆而古老的颜色也在不断变化,日益丰满。
红色,这个在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的颜色,我们称它为“中国红”。它已然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标志,代表了中国人的满腔热血和鲜明特性。
我国比较著名的宫殿的主体色彩大多为红、黄二色。例如北京故宫的城墙是红色的,琉璃瓦是黄色的,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象”。因此说明了传统色彩的运用对室内装饰设计的影响颇大。
五、叙事性纹样的运用
以叙事性为题材的纹样在传统设计中多以绘画和雕刻的形式出现。如今的科技迅猛发展,因此多种多样的手法也就出现在室内设计中。叙事性题材的内容会根据社会现实、思想观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所以这一题材的运用有一定的特殊性。某抗战根据地餐厅,它的整体风格是根据毛主席和红军的特殊革命历史为设计题材,大到餐厅的名字,小到室内的陈设、店员的服饰,都把当时的历史场景生动的重现了。
六、结语
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是人类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国际设计界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的传统元素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不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无比珍贵的宝藏,它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原始的创新精神。设计师们可以通过借鉴和应用这些相应的传统元素来拓宽他们的设计思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经过各种文化的洗礼,已经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艺术内涵。在今天,拥有国际化发展背景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得到了世界设计领域的极大肯定,仍然值得广大设计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俊.故宫建筑装饰纹样的符号学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
[2]钟江燕.中国红文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