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晋南北朝人物画造型的风格
2016-05-14马朋翔
马朋翔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一个繁荣期,由于当时社会的混乱,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变化,人物画造型也开始不断的发展与演变,人物画的审美标准更加完善和成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人物画家,他们为人物画的实践技法与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以魏晋南北朝人物画造型作为研究对象,在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的基础上,对当时的人物画造型观念、造型特点、造型手段——线等方面做研究。当时的人物画家在继承前人“形似”的造型观念基础上更加追求人物画的“神似”。
关键词:人物画;造型观念;造型特点;造型手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062-02
一、魏晋南北朝人物画造型的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造型的主要风格是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物的神态,韵味,先后出现了神妙高古、秀骨清像、面短而艳的人物画造型风格,神妙高古主要是指顾恺之的人物画风格,表现在线条与着色上。秀骨清像的画风特征由东晋顾恺之发展起来,在陆探微手中基本上定了型, “秀骨清像”是整个六朝的人物画造型的主要风格。张僧繇变“秀骨清像”成面短而艳的人物画造型风格,并通过隋、初唐的过渡,进而发展成盛唐,中唐仕女“体态丰韵”的特点。
(一)顾得其神的分析
顾恺之三幅比较经典的人物画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人物造型已由汉画石,画像砖的遗风向修长的“秀骨清像”过渡。线条多数为舒缓、绵劲、细长,这主要继承了先秦两汉的帛画人物中的线条风格。他的线条如同春蚕吐丝,行云流水,后人称之为“高古游丝描”。在他的作品《女史箴图》中人物衣纹飘带用线构成,细健、圆转、飘逸,在人物衣纹的处理上,较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是一个演进,因此能够进一步确立了中国人物画衣纹的表现呈式。唐代张彦远说:“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并且人物画造型风格又被佛教艺术风格的所影响。《列女仁智图》和《洛神赋图》中人物衣袖饱满飘逸,人物脸颊圆润,很明显受到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那种圆浑质朴的风格的影响,但他变汉代那种厚重的造型风格为“神妙高古”的造型风格。《洛神赋图》内容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作,表现了曹植借神话对恋人思恋之情。
(二)陆的其骨的分析
南朝的陆探微是继顾恺之以后,又一位著名的人物画家。“秀骨清像”的人物造型风格由顾恺之始创,并由戴逵,陆探微继承发展,使得“秀骨清像”的人物画造型风格走向成熟。
他的人物画师顾恺之,但又有自己的风格,比顾恺之更为清秀。唐张怀瓘在《画断》中评价“笔迹劲利如锥刀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线条运用如锥刀刻物,笔力有劲,形象锐利,这种“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线条受到了王献之在书法上创造的“一笔书” 的艺术手法的影响。陆探微笔下的人物清瘦、削肩细腰、宽衣博带、姿态滞洒,形象体现人物内在的清秀、高贵、潇洒的品格,从而达到“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懔懔若对神明” ①,反映出陆探微所画的人像,既有秀骨清像的特征,也注意到了对人物精神的刻画,从一定意义上说,南朝“秀骨清像”的画风特征在陆探微手中基本上定了型。
如今陆探微的绘画作品已无从查询,只能从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出土的转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图》与丹阳的胡桥与建山出土的《竹林七贤》砖画中进行考证。如图2、图3所示,画人物气质神情各不相同,但都具备形体扁平,脖劲细长,脸型细长,体态清秀俊逸,衣带宽大飘逸,而且笔迹细劲、行笔劲利,线条、流畅、飘逸,神形兼备,与陆探微的人物画造型风格非常相似。
(三)张僧繇的人物造型特点
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张僧繇。他的人物画造型不仅受到了顾恺之、陆探微等人的影响,而且受到了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将当时以“秀骨清像”为主导的人物画造型风格逐步改变成“面短而艳”的人物画造型风格,到了唐代经过吴道子、张萱、周昉等一大批人物画家的努力,发展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韵,气质高贵的特征。从顾恺之到陆探微再到张僧繇,人物画造型特点逐渐发生重大变化,即由“密体”转变为“疏体”,由清瘦俊秀向丰满疏朗之转化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人物画造型风格中的“张家样”,“张家样”是唐代吴道子创立的“吴家样”出现以前最广为流行的人物画造型风格。今传作品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如图4所示,作品中的神仙,面孔丰满,神采照人,这就是“面短而艳”的人物画造型风格。张彦远说:“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以笔不周而意图也” ,“离披点画,时见缺落”表明人物画造型刻画不再是精致刻画,而是疏朗的风格,但整幅画面的意境是完整的。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人物画家
主要是北方少数道士画家,其中有影响的是蒋少游、曹仲达等人。北齐画家蒋少游善画人物,精于雕刻,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工艺美术家。北齐画家杨子华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物画家。唐代画家阎立本评价杨子华的绘画作品,“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②,代表作品《北齐校书图》。曹仲达,原是西域曹国人,他的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北齐年间,他的人物画借鉴、融合了佛教的人物造型,使人物躯体变化起伏,如浸水之衣,薄裳贴肉,因此他的人物画有“曹衣出水”之誉,后世有人称之为“曹家样”。与代表盛唐吴道子的人物画风格的“吴家样”相辉映。
二、线条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但生活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条也开始逐渐变化着。
(一)对人物画以线造型的探索
原始的“线描”古朴简易,人物画如果要更逼真地“模仿”物象,就不能仅仅只是用来勾勒物象轮廓形态,当时画家将“线条”进行演变与发展,使它成为一种与原始的“线描”具有明显区别的绘画语言形式。首先人们对人物画“形似”观念的追求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已经逐渐淡化了;其次,人们在实践和理论中逐渐意识到“线”和“点”的造型表现方式可以有一种独立的审美和艺术价值。第一个在中国画以线造型上做出研究的是西晋的画家卫协,他的线条细如蛛网,遒劲有力。
(二)人物画线条的表现走向丰富
晋末宋初的陆探微把东汉张芝草书的笔法运用到人物画的创作上,形成笔势连绵的“一笔画”,创作出一种既精细微妙,锐利挺拔的线条,和顾恺之的春蚕吐丝描相比,显得更为有力度和表现性。梁代人物画家张僧繇在用线风格上以点、曳、拂为特征,《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运笔疾速,形态各异,富于变化。西域曹国的曹仲达人物画造型被后人称为“曹家样”,人物躯体变化起伏,如同浸水之衣,有“曹衣出水”之誉。
三、重视神韵的造型观念
魏晋南北朝是不同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这样一个时期,所以也是中华艺术的自觉时代。外来宗教的传播,玄学的盛行,专业画家的出现,使得人物画造型风格由略而精。首先在造型观念上主要强调传神写照、气韵生动、以形写神、重视人物的神气与韵味。代表画家有东晋的顾恺之,他在绘画实践和理论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从他的《论画》中可以了解“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传神论”等论点。谢赫的“六法论”在当时虽然只是作为人物画创作品评的准则,但他影响着后世的绘画的发展。
(一)绘画艺术的自觉
1.社会的动荡和玄学思想的兴起。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阶段。阶级矛盾,名族矛盾激烈,朝代、政权不断更替,传统的儒学观念为人所弃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然”的追求,对人性本身自由流露的美学的追求,于是社会盛行道家的“玄学”。文人士大夫大多都崇尚老庄的思想,向往那种超然物外的生活,将绘画创作看成精神解脱。
2.本土艺术传统思想的影响与佛教的传播。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在继承前代宣教意义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个性特征的表现,所以出现了所谓的“传神”之说。它不再像汉代人物画那样后是质朴,往往倾向于简约玄淡③,具有一种超然的境界。佛教在汉时传入中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度兴盛,对人物画的影响极深,甚至对中国画的实践与理论都产生了影响。
(二)“形似”与“神似”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开始以独立的审美语言而出现,所以在思想的表达上更加自由,顾恺之在他的三篇画论中提出:“迁想妙德” 、“传神论” “以形写神”, 他的人物画重视动作神态,强调点睛,认为“四体,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从此,使中国绘画产生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直到今天“以形写神”的线描造型观仍然是人物画重要的审美标准。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这里的人最难,指的是描绘人物画的神态需要对人物对象有非常升入的理解,这就需要画家有敏锐的观察力,对个体人物的性格有所把握。
在他的作品《女史箴图》中人物神态委婉,所画妇女娴静端庄,气息古朴,如图5所示。《烈女仁智图》中人物眉、眼、唇的微妙变化及身姿动态,表现了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如图6所示。汉以前的人物画大都只注重形体,所谓的“君形”④说,他在《论画》中明确地提出了“传神说”,是美术史论上的一大转折。强调以形写神,注重对眼神的描绘,但这并不是不要形,而是要在形准确基础上来突出神。最后还要根据客观对象的生活与性格去表现。这就是说要了解对象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人物对象的精神特征,也就是“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离不开“迁想妙得”。
(三)气韵生动的分析
谢赫提出“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作为人物画创作和品评的标准, “气韵生动”是指表现出所画人物的神态气质、品格等,下面的五法在应用中都应贯穿“气韵生动”这一条。也就是说从构思、构图、塑造形象及用笔用色等都要贯气而有气韵,它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条,在许多画家作品的评论中都提到了,如气力、壮气、神气、神韵等。谢赫的“六法论”提出了按照人物来造型的必要性,也提出了理解人物内在性质的重要性。以形写神是人物画造型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又是以形写神的最高境界,只有用准确的造型才能将人物的神态气质表现出来。
四、魏晋南北朝人物画造型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造型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尤其张僧繇的人物画线条构造“疏体”,影响极大。初唐人物画家阎立本汲取前人经验,受到张僧繇人物画造型的影响,《贞观公私画史》说他:“祖师张公,可谓青出于蓝矣”。
其作品主要表现政治题材,《步辇图》代表当时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如图7所示。盛唐吴道子的人物画主要继承了张僧繇的人物画造型风格,“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其人物画线条自由奔放,粗细得心应手,使得“疏体”画风更趋于成熟。晚唐的孙位,其人物画造型风格受到了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的影响,《益州名画录》中说:“孙宗顾恺之、曹不兴行龙之笔”,代表作品《高逸图》用笔细劲流畅。北宋武宗元人物画造型风格受到吴道子的影响,线描为“莼菜条”,现存其代表作《朝元仙仗图》表现出“吴带当风”的人物画造型特征,如图8所示。
再到后来,虽然人物画的地位在中国画坛呈现出衰退趋势,但依然有很多人研究它,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唐寅,清代仇英、任伯年,近代的徐悲鸿、蒋兆和、关良,当代的何家英、罗韩蕾、刘国辉都在研究中国人物画这一艺术语言。可见对魏晋南北朝人物画造型进行研究与分析是极有必要的。
注释:
①②阮荣春,顾平,杭春晓.中国美术史[M].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出版社,2000:96,97.
③明代学者胡应麟说:“刘义庆《世说》十卷,读其语音,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南北朝名士的轶事的小说,书中涉及当时的玄学思想,南朝刘义庆所著。
④出自《淮南子》是对魏晋之前人物造型风格特征的归纳。
参考文献:
[1]王玉娜.从“秀骨清像”说开去——浅议魏晋南北朝审美观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绘画品格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1(10).
[2]陈池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画史体系与史学理论[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