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转型中的郁达夫
2016-05-14曾俏
曾俏
摘 要:郁达夫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其创作历程分为早期的激愤感伤自我暴露到晚年的雍容典雅浓淡相宜。本文结合郁达夫具体的作品文本来具体分析其风格转变的现象和原因,探究他在思想、语言、审美方面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郁达夫;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转型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011-01
郁达夫有过一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小说均是作者的自序传。”通过暴露自我的心境,以求世人能够了解作者内心的苦闷。所以他的文学作品不讲求情节和构思的周致,却全力描写个人情绪的波动。比如弱国子民的地位带来的自卑感、难以自拔的身心需求,非常富有情绪的感染力。这些复杂的情绪象汹涌澎湃的泥石流,夹带着孤独、绝望、羞愤等,既有主人公(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捶胸顿足的愤怒,也有无可奈何的叹息,甚至有悲观绝望、自愿沉沦的声音。这些激愤感伤的情调,用“自我暴露”的方式和盘托出真实的灵魂,而践踏传统伦理的矫揉造作。它虽然缺乏理性的过滤,但是带有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子,充斥着解放个性自由平等的精神。
大概在20年代末,郁达夫的创作转入第二个阶段。社会急剧变化、五四浪潮已陷入低迷,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在政治革命汹涌的历史时期,郁达夫极力想向社会现实靠近主动走向革命文学。抗战爆发后,郁达夫积极参与爱国运动,革命工作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有志于采取现实主义甚至是革命文学来进行写作。《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是比较写实的。在这两篇作品当中,作家试图写出革命的某些方面,也可以看出郁达夫的种种努力。他极力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尽力地去描写现实生活。虽然作者选择了这条道路,但是事实是这一部分的创作在艺术上没有获得非常的成功。说到底,郁达夫自始至终背着旧时代士大夫的包袱,它缺乏鲁迅“金刚怒目式”的坚韧与刚毅,也没有郭沫若站在海边呼唤日出的乐观与昂扬。他的性格使他在文学上永远适合保持感叹和抒情的姿态,与生俱来的浪漫品质让他的笔触始终弥漫着浪漫的情怀。所以后期小说真正在艺术上比较成功的,是向另外一个方向演变的作品,如《东梓关》、《迟桂花》等。
这一时期作者浪漫主义的转型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从“性的苦闷”到“生的苦闷”。早期作品以《沉沦》为代表,主角在各类焦虑和压抑之下走上了“性变态”的歧路——身为弱国子民,得不到日本女性的青睐。而旺盛的情欲又使他坐立难安,因而产生了性苦闷,逐渐发展为性变态。但是在后期的写作当中,郁达夫创作了一系列揭示社会贫困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相较之前的《沉沦》,这篇小说已经不再充斥着性焦虑,小说的风格虽然仍然充斥着郁式的忧伤苦闷,但不再歇斯底里的表达情绪,而是增加了许多叙事的元素。例如“他”对陈二妹的审视不同于《沉沦》中的“我”打量日本妓女时的心理: “一个圆形灰白的面貌,半截纤细的女人的身体,方才映到我的眼帘上来。一见了她的容貌我就知道她是我的间壁的同居者了。”美趋于生活化,而不是内心与现实撕裂所带来的紧张焦虑。
第二,描写对象由知识分子转变为劳苦大众。《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等作品,主人公都是带有作者自身影子留日知识分子。郁达夫回国之后,广泛地接触了国内的生活,笔下的人物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薄奠》当中的人穷志不短的车夫,《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具有反抗资本主义意识、同情贫穷人的陈二妹等等。作者在晚期的自省中说到:“新小说最大要点,就是把从前的小我放弃了,换成了一个代表全世界的最大多数民众的大我”这表明作者有意识的努力向现实主义手法靠拢,走出自我沉沦的眼界,而通过描写群众来寄寓他的同情与关怀。
第三,“散文化结构”到“完整情节”。早期的作品因为抒情的需要呈现出散文化的倾向,《沉沦》、《南迁》等都没有以完整的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框架,也不讲究谋篇布局,仅是撷取生活中的片断组合成篇,如 《沉沦》 整部小说由“性渴望——窥浴——偷看野合——逛妓院——投水”几个片断,借助主人公的感伤情调串联而成。全文以抒情为中轴,主人公的孤独感、苦闷感渗透在字里行间,形成了作品的凝聚力。但到后期的创作,郁达夫小说的情节性大大得以加强,例如《迟桂花》,小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封信开端,引出故事的原委:翁则生邀友参加婚礼。中间描写作者老郁赴约并陪伴寡妹翁莲游五云山。结尾,简单交代婚礼的圆满结束,朋友相送。这一时期郁达夫小说创作已经具备了非常完善的情节体系,人物的塑造不再单纯的依赖主人公情感的抒发,情节的构建也独立发展而不再作为小说抒情的载体。
以上三点,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动荡与挫折、尝尽了人生的苦乐后,其作品中所呈现的悲抑、恬淡的复杂心境。后期郁达夫感情上渐趋深沉,浪漫主义的风格和写法在解构,而向现实主义逐渐靠拢。但是我认为,郁达夫创作风格的转变,属于浪漫主义内部的风格转变,而不是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尽管作者的笔法已经显现出现实主义的韵味,但是他仍然保持着浪漫主义的姿态和内涵。
参考文献:
[1]郁达夫.郁达夫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
[2]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3]郭沫若.论郁达夫《郭沫若全集文学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