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与书法篆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

2016-05-14杨孟一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关系分析德育

摘 要:通过探索书法篆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发展与现状,研究书法篆刻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在德育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教育非常重要,能够提高和培养全民族的书法篆刻教育意识,尤其是对德育教育的渗透,这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书法篆刻;德育;关系分析

书法篆刻是一门从古至今都备受重视的传统艺术,通过提高全民族的书法篆刻的教育意识,尤其是将书法篆刻教育融入到德育教育的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字的教育,是当前社会德育教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一、书法篆刻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书法教育,从广义来看,是进行书写汉字的技能教育。从狭义来看,是书法学和教育学相结合的学科教育。在中国古代的学堂中,教书先生都要教每位学生进行汉字的书写,所以,中国早期的书法教育,其实质也就是书写的教育。而到了汉朝时期的鸿都门学和唐朝时期的弘文馆,才开始真正对学生进行书法意义上的教育,此时的书法教育,不只是简单地教导如何写字,而是将书写方法、书写教育,提高到了专门的书法教育层次。在2011年 8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形成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的中国书法教育体系。

说到书法,就不能不提篆刻,书法与篆刻是同源不同种,只是所采用的工具不同而已。从广义上来看,篆刻是用刻刀来表现笔意情趣,因此,“使刀如笔”“一个篆刻家首先是一个书法家”在书法界广为流传。篆刻,既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又是中国书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方寸之内气象万千”,由此可见,篆刻的地位非同一般。篆刻基于书法,又发展于书法,我国的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是由1963年的浙江美院创办的,至此,中国的书法篆刻教育才正式开始走上现代意义的轨道。

然而,书法篆刻只是在中小学美术课本中出现的薄薄几页,虽说占了一席之地,但是对于传统的书法篆刻教育来说,仍旧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无法达到大量书法篆刻群体的要求。在大部分的学校课程教育中,并没有开展正式的书法篆刻教育,也没有专门的篆刻老师,有的篆刻老师也并非是篆刻专业的老师,或是这些老师没有进行过岗前教育和培训,就开始给学生上课。并且,书法篆刻也从来没有在《教学大纲》里出现过,那么,在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殿堂里,书法篆刻就很难有发展的空间。因此,书法篆刻教育还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二、当代德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各项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德育教育的工作要想与时俱进,就将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伴随着现在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吃穿用度的攀比,贪享私欲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是当前学校和社会,以及家庭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的工作,也是其所面临的紧要课题。因此,学校还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要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与社会、家庭联合起来引导他们走上追求真、善、美的正确道路。因此,德育教育工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着手,应创新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思路,实现课内外的紧密联系,弘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这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目前,我国公民社会的渐趋成熟,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第一,走向公民的德育目标,就要求我们审慎处理好公民生活的三种基本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学校要根据现实情况,及时更改价值取向、课程建设和方式方法;第二,走向生活的德育课程,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德育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和教材风格;第三,走向对话的德育方法,会重新构建德育课堂和学校生活;第四,走向多元的思想教育,会使德育做到真正地启发学生思想。这四个走向,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各走向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逻辑关系,并各有侧重,也是当现实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对学校的教育德育工作任务,所提出的新要求。未来理想的公民社会和公民生活,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顺应社会潮流、有所发展。然而,学校要想完全实现德育的“四个走向”,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当前的管理体制、历史文化的心理、教师的专业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书法篆刻教育的德育功能和效应

书法篆刻是一门技能课程,是一项提高学生书写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活动,也是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书法篆刻的教育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个人的内在素养发展,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整体的道德素质。

书法篆刻作品不仅能够给人美的享受,还能从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方面受到熏陶和教育。书法篆刻讲究字如其人,心正则刀正。书法篆刻作品所表达的品质和素养,不仅体现在文字的内容里,还体现在点画线条的字里行间。篆刻是一门枯燥、烦琐的功课,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很容易对其产生厌倦的情绪,难以继续坚持,所以,在书法篆刻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正确的引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提高学生的篆刻能力,更能让学生明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从而养成读书、做事都认真、严谨、求实的良好习惯。

在书法篆刻的教育理念中,将中国的书法篆刻的发展、源远流长的文化加入到篆刻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慢慢体会,取得更好的成效。书法篆刻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它的实质就是研究书法篆刻教育、德育教育两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在书法篆刻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它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分析学生在提高书法篆刻的技能、鉴赏的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同时,德育教育工作都起到了哪些作用和影响。书法篆刻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工作,也是研究德育教育工作如何发挥优势功能,在书法篆刻课程中,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程度,来提高书法篆刻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书法篆刻动手能力的进步、提高。因此,书法篆刻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工作,要注重德育与书法篆刻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书法篆刻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书法篆刻的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写和篆刻能力,更要在书法篆刻的教育中,通过书法篆刻的文化传承,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要明确的是,在书法篆刻教育中加入德育教育,是需要慢慢累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书法篆刻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国的书法篆刻是传统的文化产物,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目前的国际现状显示,许多国家都陆续成立了专门的书法研究机构,派谴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书法篆刻,书法篆刻的发展,是无数前辈创造的精神结晶。因此,篆刻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中国书法篆刻,是中华民族传统而又无比光辉灿烂的文化,在世界上也是一枝独秀,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这份民族自豪,逐渐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篆刻的传统艺术的精髓。经过书法篆刻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书法篆刻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

书法篆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品格,磨练学生的意志。书法篆刻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学生很容易出现一开始热情高涨,然后就没有了下文,很难长久坚持,更为严重的还可能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在书法篆刻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古代书法篆刻名人,如何刻苦钻研的故事来激励、启发学生,告诉他们毅力与成功的关系。通过书法篆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刻苦研习的精神,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所以,书法篆刻的教育工作,不仅是简单地教学生刻好字,更重要的是在篆刻的过程中,一刀一刻,都能让学生学会平心静气,学会有毅力,有耐心,持之以恒,从而完成自我修养的进步和提升,培养其耐心细致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通过展示古代名碑和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学习严谨之风。

书法篆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自我修养。书法篆刻是汉字的书写与篆刻技术的结合,这就是艺术,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熏陶。做为艺术范畴内的书法篆刻教育,其固有的审美性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篆刻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学习、练习、累积,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书法篆刻艺术的美,在篆刻的过程中,能够从感受美,再到追求美,最后通过篆刻的作品来表现美,形成一种较高水平的审美观。在书法篆刻的练习过程中,必须做到凝神静气、全神贯注才能够刻画出好的作品,让人得以畅快、抒情与宣泄。篆刻过程中,无形地促进了身体健康。但是,篆刻需要注意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不能盲目,才能够创作出具有相当艺术价值的好作品来。

书法篆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完善自我,陶冶情操。在当下飞速发展的经济文化中,传统艺术的学习变得尤为重要,能够大力推广传统的文化。在书法篆刻教育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篆刻这门技术,同时,也在篆刻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篆刻的文化和祖国的历史。在书法篆刻的研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为在书法篆刻临习前,阅读和观察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在篆刻作品前,忽略了碑帖的观察和学习,而是直接上手,边看边刻画,这样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只会拖延时间。在书法篆刻的研习过程中,只有真正理解碑帖的含义及其本身的文化内涵,才能够篆刻出真正的作品,才能把这项技能转化成自己的。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实质是育人,将书法篆刻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与其他能力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书法篆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多方面的,其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书法篆刻教育是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邓欢华.浅谈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书法篆刻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02):106.

[2]谭文选.新形势下高校篆刻艺术教育考察与文化反思[J].美术学报,2016,(01):110-115.

[3]李发宗.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重在突出实效性[J].教育科学,2016,(03):75.

[4]杜时忠.论德育走向[J].教育研究,2012,(02):60-64.

作者简介:

杨孟一,洛阳师范学院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关系分析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对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造的关系分析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分析
关于德育移植的一点思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