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对农广播的复兴路径探索

2016-05-14赵美兰

中国广播 2016年7期

赵美兰

【摘要】 一段时间以来,对农广播节目在都市新闻时代中扮演的角色日渐式微。即便是一些为数不多的对农广播节目,很多内容也远不能满足农民需求。新时期,特别是农村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今天,如何让对农节目重新展现出较强生命力,本文以“天津区县联盟广播”为例,从品牌价值、市场开发、发展前景三方面阐述对农广播的复兴路径。

【关键词】 对农广播 区县联盟 路径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广播界有优秀的对农广播传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被业界誉为罕有的对农“长寿”节目,嘉兴人民广播电台2004年创办的《阿秀嫂的家常话》等对农节目和甘肃人民广播电台乡村之音等对农频率被认为是新时期对农广播的旗手。但是,近年来从整体上看,广播节目都市化倾向严重,对农节目的阵地大面积、大幅度丧失,对农广播极度萎缩,出现一定程度的“短命”现象。

媒体在对农节目上的淡漠和疏离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电台接连开办交通、音乐、经济、生活等都市色彩浓厚的频率,栏目设置和节目定位多以城市为核心,只是象征性地办一两档对农节目,表现农村、农业、农民等“三农”内容的节目普遍缺失。

即便在为数不多的对农广播节目中,一些报道的立足点常常是站在城市市民的视角看问题, 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需求,让原本不多的对农节目也缺少真正的“农味”, 广大农民朋友很难在节目中找到应知和欲知的答案。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农村收听群体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对农广播节目在广告回报和市场空间等方面,远不及房产、汽车、消费品等对媒体广告的拉动力度;另一方面是大多城市频率的收听率统计抽样常常不在农村设点,广大农村听众被忽略不计,让媒体错误认为对农广播的投入产出率低;还有就是覆盖问题。像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和一些省级电台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的无线覆盖严重滑坡,收听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影响了农村听众的收听。这些因素影响了广播媒体开办、开发对农节目的积极性和长远规划。

当下,在全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广大农民对现代农科技术和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好听实用的对农节目。虽然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逐步加快,特别是在部分发达地区农村的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很多从事二三产业经营和劳动的农民在城镇落户定居,成为城镇居民。形势的变化,使得当今的农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特点初显。面对新形势,各级广播媒体首先应高度并充分认识广播对农节目的重要作用,恢复对农广播的播出平台,增加对农广播的节目时长;其次,要适应变化,增加和开办适时对位的节目,加强针对性,开辟新形式,努力成为宣传“三农”、服务“三农”的主阵地。

在诸多对农广播形式中,有一种组织模式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能有效地促进省区市甚至是县级对农广播的活力,即区县对农联盟广播。以天津11个农业区县电台为例,天津区县对农广播联盟已经编织成一张强有力的大网,利用独特的节目资源、技术资源、主持人资源、专家资源以及品牌资源,成为目前天津市辐射范围最广、收听人群最多,规模最大的广播频率。以这种对农联盟广播为研究对象和切入口,对于分析在都市新闻时代如何扭转对农节目弱化的局面,如何提高对农广播的数量和质量,如何提升对农节目的市场价值,大有裨益。

目前,这个全国首创的对农广播组织形式全天播音18个小时,通过《科技大篷车》等一大批针对性强、服务性强、娱乐性强的好节目,联合天津农林专家深入区县办咨询,通过赠送万台收音机让不听广播的农村朋友成为联盟节目的铁杆粉丝,不断引导农村百姓新生活,开拓对农广播新形态,成为群众爱听、领导满意、专家好评的金字招牌。回顾天津区县广播联盟成长壮大实践,可以从联盟价值、市场开发、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得出可贵经验,对我国对农广播事业发展提供了力量和信心。

一、跨行政级别创新区域联营模式,彰显行业示范意义,提升对农广播品牌价值

天津区县联盟广播的成功表现出示范性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全国第一个跨行政级别专业化广播联营模式,它首先是探索了体制的创新和队伍建设的创新,同时进行了资源使用的创新、节目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最后还实现了经营的创新和战略的创新,盘活了天津广播界整体的市场资源,提高了区县电台自身的运转活力,增强了广播媒体对外竞争的信心和能力,更是大幅度提升了天津广播资源的品牌价值和市场效益。

2013年1月1日,天津区县广播联盟升级为天津农村广播,成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第八个频率,开始了新的创新。根据天津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天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联盟将对农广播定位在“农村走向城市的桥梁,城市了解农村的窗口”,瞄准了广大农民、区县城镇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三个核心受众,在全新改版时,明确了“让农民觉得好听、实用、看得见”的推广口号,加大了《科技大篷车》《田园晚风》《家和万事兴》等贴近性、服务性节目的力度,紧紧围绕农民生产生活,推出了《科普大讲堂》《普法大讲堂》《城乡大流通》《乡村大舞台》等各类针对性强对农节目,明显提高了区县广播市场的活力和对外竞争能力。特别是《科技大篷车》节目,荣获2008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创优作品一等奖,2009年5月被评为天津电台最具影响力节目。

天津区县广播联盟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工作,即打造出真正服务“三农”的品牌节目。节目是广播媒体的核心,是所有市场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和载体,任何层面的创新特别是对农广播的创新更是必须以服务“三农”的好节目为依托。应该说,天津区县广播联盟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广播发展内在规律,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还具备推广价值的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的新路。

二、合纵连横创新统一运作模式,盘活行业资源,突破市场低迷状态

在市场效益方面,天津区县广播联盟的成长之路拯救了日趋衰退的区县级广播电台,合纵连横、合力突围的组织形式凝结出强大的对农广播新力量,堪称全国对农广播突破当今市场低迷状态有益、有效、有力的尝试。

如果把视野再看得远一些,从2003年中国第一家农村广播——陕西电台农村广播诞生开始,天津、辽宁、山东、湖南、江西等省级农村广播频率一直在思索着如何一起做大全国对农广播,直到2006年先后诞生了天津区县联盟广播和中国农村广播协作网诞生,广播界终于掀起了一股“农广联盟”的高潮。

这条集体选择的联盟之路是一条创新之路,一方面创新了覆盖模式,比如天津区县联盟广播通过天津电台卫星发射,各区县台接收进行转播,把广播办到了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加强了资源共享,比如11家省级专业对农广播频率联合制作的《全国农村广播大联播》节目,把全国各地农民发家致富、商业增值的好方法、好模范、好渠道整合起来播出,对全国各地农作物价格和市场变化一起分析,为农民朋友提供更全面更权威的农业资讯。

这些对农广播联盟通过统一的呼号和播出时间、针对性强的节目内容以及各自成熟的广告运作平台,不但为广大农村朋友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支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也为对农广播的广告经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缓解了对农广播财政投入不足的困难。目前,中国农村广播协作网的成员还在不断增加中,而天津区县联盟广播已成长为天津覆盖范围最广、收听人群最多的广播频率。

三、多元化创新联盟,扩大规模、丰富类型,填补农村公共广播体系空白

在未来趋向方面,我国当前各类广播联盟林林总总,天津区县广播联盟、全球华文广播娱乐联盟、全国经济广播联盟、全国城市广播联盟等各类常设或临设的广播联盟都朝着纵深化的方向发展,坚定促进着广播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联盟类型更加趋向多元,特别是开拓多元化的类型定位和盈利渠道,已经成为广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天津区县联盟广播为我国对农广播事业发展留下了一个个新闻价值、社会效应、经济效益兼具的作品和活动。从《区县书记访谈录》到联盟记者走出区县远赴黑龙江异地采访;从万台收音机送广播下乡到农林专家送科技下乡。以前区县台单打独斗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通过区县联盟广播实现了,无论是系列报道还是地面活动,区县联盟广播都已经成为区县听众“看得见”的广播,而这一“看得见”的广播又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看得见的实效。

作为全国最大的广播联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倡导的中国广播联盟于2009年1月1日成立。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一百多家成员电台通过节目共享平台、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央广网“中国广播联盟官方网站”、《中国广播》杂志、《中国广播报》5个不同形态的工作平台,共同促进全国广播界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实现共赢,打造整个广播界的竞争力,迅速提升了中国广播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识别度,成为中国广播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目前,中央电台正在争取建设农村公共广播体系,并积极将其纳入国家重要工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坐拥中国广播联盟百多家成员台的庞大基础,农村公共广播体系必将成为中国对农广播又一喜事。

实践证明,各类联盟广播都还有很多市场空白可以填补,特别是区域性对农广播联盟,更有诸多“三农”需求亟待满足,通过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层次、提高市场化程度,把广播的能量和功能发挥到极致。

21世纪的媒体竞争,已经迈入一个并购和联合的时代,资源整合成为最热门的字眼。我国各地方兴未艾的对农广播联盟把原先弱势的、式微的状态变为强势的、上升的态势,正是资源整合的一种范本。作为范本之一的天津区县广播联盟为我国对农广播的发展前景打开了一扇窗,让对农广播重新成为中国广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催发广播行业新一轮春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天津区县联盟广播——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的一个范例》,《中国广播》,2010年第3期。

2.王宴青《有网好捕鱼》,《中国广播》,2008年第3期。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管理中心)

(本文编辑:吕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