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针线线绣出美好未来
2016-05-14赵伊妮
赵伊妮
歌手解晓东在《中国娃》中唱道:“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在最炫民族风的吹拂下,那些曾经“穿着漂亮的皮鞋”的“漂亮的先生小姐”,如今越来越喜欢民间手工艺制作的鞋了。因为手工鞋不但美观、大方,而且实用——透气、吸汗、环保、不臭脚。
现在,越来越多的民间手工艺者为了顺应市场需求,也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加入到手工制鞋的队伍。“陇原巧手”、庆阳市宁县太昌乡联合村的郝淑芳就是其中之一。
找到致富路
如果不是因为一双鞋走了运,郝淑芳如今也许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的苦日子。那个时候,丈夫外出打工大半年,年底常常拿不到工资。一家人紧紧巴巴地过了年,孩子的学费常常拿不出来。郝淑芳常常叹气:“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呢?”
2009年元宵节,43岁的郝淑芳到太昌乡集市买东西,看见几个农村妇女围着一位老太太讨价还价买东西。她探过头一看,原来是做工精美的虎头鞋,十几年前自己也给孩子做过。问了老太太价格,一双20元。郝淑芳突然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我也可以做虎头鞋卖啊!她还特地买了一双,拿回家当样品——毕竟十几年没做了。
说做就做。麻利的郝淑芳回到家里,翻箱倒柜找出了长时间不用的顶针、锥子、大头针等工具及平整的木板、旧棉布、破布头,又到邻居家要了旧报纸。当天下午,她打了稀稀的糨糊,然后把碎布一层层平平整整地贴在铺了报纸的木板上,那个细心劲儿,就像铺新婚的床一样。随后,她把木板拿到外面的院子里,让早春的风轻轻把它吹干。
儿子见了说:“妈,怎么想起做布鞋了,现在谁还穿这个,我可不穿,多土,人家会笑话的。”郝淑芳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抿着嘴笑笑。
在等袼褙吹干晾干的日子里,郝淑芳也没闲着,进城买了色彩鲜艳的彩线、红红绿绿的绸缎、颜色淡雅的棉布。一切备齐后,她比照样品的鞋底剪下袼褙,三四层叠在一起,用粗麻绳简单缝起、包边、铺底,大针引着搓好的彩线“嘶嘶”穿过鞋底锥子扎好的孔,随后左手拿稳鞋底,右手“噌噌”拉线,用力紧绳,有时手都勒出了血印。郝淑芳纳得用心,针脚细密而匀实,还纳出了十字花、菱形图案呢。
纳好了千层底的鞋底,做完了鞋帮,紧接着是精致的虎头和绣花,这更是细心的活,需要细心、耐心、精心和熟练的技巧。手有点儿生疏的郝淑芳特地回了一趟娘家,让妈妈教自己做虎头和在鞋帮上绣花。自己的针线活手艺是自己还是姑娘时,妈妈手把手教的啊。
外出学手艺
很快,一双虎虎生威的虎头鞋就做好了,接着2双、4双。拿到集市上,郝淑芳很快把鞋子卖了,除去成本,净赚50元。她笑了,决定今后多做手工鞋子。
多做就需要更多的材料,这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像旧报纸,总不能天天到别人家去要把?郝淑芳灵机一动,联系了一个收废品的,让他把几成新的报纸以高于收购价每斤5分的价格,卖给自己。
至于布料、鞋样等材料,郝淑芳就一个人坐上汽车、火车,千里迢迢跑到西安、广州去联系。在西安鼓楼回民一条街,她买了许多刺绣、蜡染等民族工艺品,回去慢慢消化吸收,融化进自己的做鞋工艺中。
与邯郸、广州、杭州等地民间手工艺者做的鞋子相比,自己的鞋子款式、花样比较单一,还不那么精致。郝淑芳对此很苦恼。在孩子的帮助下,她学会了上网。她就在网上淘宝店里搜寻款式、花色、绣工各式各样的手工鞋子,有时买来样品,小心翼翼地拆开慢慢研究。
2013年8月,郝淑芳坐车到西安进鞋料,她从店主那里了解到河南郑州一位师傅做手工鞋子,做工精巧、美观、大方,销路也不错。向店主要了师傅的电话号码,她当即买了一张无座的火车票,连夜赶往郑州。
一路打听,郝淑芳终于找到了师傅的店。看着店里各式各样的虎头鞋、绣花鞋、新娘鞋,串珠绣花的,珠片绣花的,她激动得双眼朦胧。
她向师傅说明了来意,抱歉地笑笑说自己没拿什么学费,不知道愿不愿意教她。师傅听了挥挥手说:“学费我就不要了,就当为支援大西北出一点儿力吧。你不用怕学走了手艺就抢了我的饭碗,市场这么大,你能抢走多少?”
师傅先让郝淑芳做一双虎头鞋。郝淑芳做鞋时,他在一旁认真仔细地观看,时而皱眉,时而展颜。做好之后,师傅指出了她技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包边剪布条时要格外注意,不要顺着布料的纹理剪,要与布纹成45度的角,斜着剪,否则布条较窄,容易脱线。包边时要顺着鞋底的走向,均匀而平滑地将布条包在鞋底四周,两侧布条所留的宽窄要一致。”
“铺底铺的最后一层软布,应略大于鞋底,缝制时要将布边向里折进去,使它略小于鞋底,然后再用细小而匀实的针脚将其缝住。”
“上鞋帮时,先从前端开始,针脚扎得要匀,线绳拽得要紧,还可以将鞋帮底边向里折一小绺,在两侧都上到中间时,将鞋帮后部比量合适缝起来,再继续完成鞋帮。”
……
开店干大事
从郑州回来后,郝淑芳萌生了开店干大事的想法。
可是开店需要钱,需要人手啊。
人手问题郝淑芳决定自己解决,她走街串巷,积极动员本村和临近村子有针线活基础的妇女做手工鞋。开始大家持观望态度,经郝淑芳好说歹说,十几个妇女决定参加。郝淑芳对她们进行了半个月的培训,直到每个人都能熟练地做出一双虎头鞋或者绣花鞋为止。
资金问题决定找政府申请解决。她多次跑村里乡里甚至县里,说开店的好处。
2014年下半年,庆阳市妇联主席苏秀霞了解了郝淑芳的困难和想法,提供4万元资金,帮她开起了店——宁县伊人绣鞋业有限公司,鼓励她做好自己的鞋,走好自己的路,带领周围的妇女姐妹们发家致富,销路的事情她不用担心,妇联会联系外地厂商。
当年,宁县伊人绣鞋业有限公司就收到了两笔大订单——西安一笔4000双虎头鞋,广州包括虎头鞋在内的鞋子8000双。
随后,郝淑芳带领8名姐妹,夜以继日地打袼褙、剪鞋样、包边、铺底、纳鞋底、做鞋帮、上鞋帮、绣花,忙得不亦乐乎。腰酸背疼、手麻眼花了,稍微休息休息,接着继续做。针脚还是那么细密、匀实,绣工还是那么扎实、精美。最后,1.2万双鞋子都按时保质交了货。那一沓沓红红的钞票,把姐妹们的脸都映红了。
为搞活经济、安置就业,庆阳市宁县等县把民俗文化产业作为富民增收、强农惠农的新型产业,不断完善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在市、县妇联的配合下,组织了刺绣、手工、编织技能培训班,提高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妇女们的就业技能。强中更有强中手,技艺还有精中精。为提高自己的做鞋技能,2015年,郝淑芳先后参加了两次市级培训、两次县级培训。同年,她还被甘肃省妇女联合会评为“陇原巧手”。
宁县伊人绣鞋业有限公司开办一年多来,8名熟练的做鞋工人明确分工,计件计费,平均一个月做鞋3000双,一双批发价24~25元,月收入7万多元。工人月薪2400元左右,一年近3万元。大家先后翻新盖了房子,添置了家电,过上了好日子。
中新网在报道中提到:“以庆阳彩霞香包有限公司、宁县伊人绣鞋业有限公司、湘乐永乐鞋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责编 伊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