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2016-05-14陈小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长期以来,作文于老师于学生都是件头疼的事,从中学校园时下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中不难看出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而教师面对作文教学任务也是疲于应付。
为什么作文难,应从中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做出怎样的改进,中西方近现代中的不少有关人士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探索、改革尝试。今天,这一话题仍然是教育界的一大热点,本文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教学的要求阐述作文教学中“教”什么的一些思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写作教学这样写道:“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1]那么,从课标中我们就已经能够明确的看出写作教学应该“教”什么了。
一、“教”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创造
(一)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的能力
学生写作文头疼的原因不外乎“不爱写、不会写、写不好”这三种,对于作文无话可说,为了完成任务东拼西凑,绞尽脑汁,完成一篇作文不知道费了多少脑细胞,结果还不如人意。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写作一事自然就望文生畏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而要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就要让他们肚子里有货,也就是脑子里有与写作主题相关的素材,这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素材从何而来?观察!观察周围事物及生活。关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赞可夫通过一个观察蚂蚁的故事告诉他的学生观察生活,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身边。培养观察能力,就是观察周围事物及生活的能力。于观察之中进行有意的思考就是思维能力。思维逻辑性的源泉是“意识的系统性——即认识与感受的统一”。[2]学生只有在深刻而又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在自我知识结构中形成对事物之间内部联系的逻辑,并将所观察的周围事物及生活中所感知到的现象的各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认识与感受的系统性,从而写出有条理,有逻辑,有意义的东西。
(二)表达、创造——培养学生创造与想象的能力
写作是写作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对于写作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会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会思考、能提出疑问,会表达关于自己所见、所观察、所做所思的思想,会学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围所看到、观察到的事物叙述清楚。”[3]这是写作教学中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力的体现。
这一体现不仅需要上文所述的观察与思维能力做基础铺垫,而且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写作技能与技巧和特定文体的写作要求。当然,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需要和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联系在一起,而写作教学不单是这些知识机械的运用,而且需要学生通过这些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有情感的寄托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当然,教学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当运用回归性写作的原理,强化学生写作中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有利于学生写作规范性的提高。
创造与想象不可分割,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精神。在实际观察中,每个学生总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所以各人的思想不会雷同,他们的语言表达必定“带有深刻的个性”,“具有自己的独创性”。质言之,观察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4]由此可见,创造精神也是离不开对周围事物及生活的观察,也是基于观察与思维能力之上的一种能力。
从上面两点来看,写作教学“教”学生的除了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抓住一些根本的东西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生取材、构思、起草、加工
写作教学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里的指导教师需要掌握好度,指导不到位和过度指导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适度的写作指导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智能的开发才起积极作用。鉴于此,教师要做的是写作起步阶段的适当指导,学生了解基本步骤后的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从每一次作文训练中能够有所得。写作训练贵在精而不在量,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正视每一次的写作训练,并把写作训练的整个过程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将写作教学中教师教授的和学生学到的知识从认知层面向实践能力转化的一个历程。对于写作练习,教师与学生不仅要重视写,更应该重视评,通过一次两次甚至多次的修改加工,使学生的作文往好的甚至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修改工作教师也应放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修改自己所写的文章中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同时也学会思考,学会反思,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这需要教师不单教学生写作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改作文的能力。如何改?教师应教学生从大局出发,着眼全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的部分科学有效地分析文本的结构设置、写作手法的运用以及佳句赏析中作者这样遣词造句的好处。以阅读教学的文本为例,教学生遣词造句、文本构思以及写作手法和技巧的使用等等,引导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将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写作的能力,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通过写作训练教学生如何取材、如何构思、如何起草,这些是基础,而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老师独自包揽所有的活儿,而是让学生在评改自己作文中自行修改、自行收获,从阅读教学的实例中学习、锻炼,从而成长起来。学校、课堂本就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并让学生求真的地方。
三、“教”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
作文在语文中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而我们经常犯的毛病就是重写不重改,学生写完了就算完事了,认为修改是老师的事情。这是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看法。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会修改文章,不懂得修改的要求和方法,不重视培养修改或缺乏修改能力,这些都成为学生写作道路的一大阻碍。修改可以说是写作加工的一个方面,这在上文其实已经有所涉及,它是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通过比较、诊断操作以实现写作计划与写作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的环节。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究竟该如何教学生自我修改呢?
(一)着眼全篇的谋篇布局
一般老师让学生自己修改或者同学间相互修改作文时,学生就是看看有没有错别字啊,病句或者找出自己觉得写得挺好的句子,而忽视对于作文整体谋篇布局的思考,或者只是单纯的觉得写得好、不好、一般,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无益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升。教师面对学生自己已经起草好的作文,应让学生自己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发,看作文中心是否明确,是否有新意,看所选材料是否紧扣要求、围绕中心,然后再考虑作文整体的框架:看结构是否紧凑,布局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最后才考虑字词句。这些问题其实就是阅读教学中我们对于文本解析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二)先“清通” 后“工巧”
这里“清通”就是作文的语言文字要简洁,有逻辑性,行文合理连贯,前后相互照应。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修改中使作文的句子简单完整,尽量不用或少用复杂的长句,用些短句,这样可以避免病句的出现,让每个句子都能准确无误的说清楚意思。这里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使用文章修改符号。很多同学平时不太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写作文时出现一“逗”到底,甚至一篇文章中没有一个标点,仅用一个圆点表示停顿这样的现象。这是错误的,要知道标点符号如同人的五官,必须清楚明白,千万不能忽视标点符号的格式与用法。这些都是很细微的地方,却恰恰是我们教学中不能忽视的。其实,好的作文并不在于作者用了写作技巧,而是要看它的作文是否通顺,表达是否合理确切,因此我们在教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时应先教他们求“清通”,使作文文从字顺,简洁明了,在此基础上,再对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润色,这样的文章才会让读的人舒心。
(三)保持文面整洁
不管是写作文还是修改作文,我们都要避免大的涂抹移位。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不必去改,非改不可的地方要将原字词句轻轻划掉,在两行间空白处改正,力求保持文面的整洁,因为文面留给人的是第一印象!
其实语文界一直都在对写作教学进行探索,而以上这些也只是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阐发的拙见,希望能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提高写作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新修订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2]倪文锦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悦.关于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4]朱绍禹主编.美日苏语文教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5]吴立岗等.苏联教育家改革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6]朱绍禹主编.美日苏语文教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陈小平 江苏扬州大学文学院 22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