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策略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2016-05-14杨海燕
一、语言习得中背诵环节的价值透视
语言学习的几个重要环节中,背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实践思考,主要从背诵的角度出发,阐释高中阶段背诵教学的新探索与思考。背诵是古老而有效的人类教育方式之一。因为背诵教育模式的背后是记忆,即是背诵的最终目标所在。人类的记忆与电脑的存储不同,有人喜欢用电脑互联网资料的浩瀚来否定当下背诵教育的意义,认为在数字存储面前,人脑记忆不过是沧海一粟。诚然在拥有数量上,人脑自然不敌电脑,但我们要先确认的是人类记忆的目的不在于“记”,更重要的是在“忆”。忆(憶)便是心意的过程,是只有人类才能拥有的能力,它的作用不是原原本本、记多少反馈多少的等量,它是通过人类的加工,获得创新与增加。
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于1967年发表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al Grammar),在这篇文章中,内隐学习的概念被首次提出。上世纪90年代内隐学习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又一个研究热点。和传统外显学习的产物相比,内隐学习所习得的知识通常表现为缄默知识的形式。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Planyi于1958年首次提出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这一概念。缄默知识最大的好处就是获得语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郭秀艳在《内隐学习: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一文中提及,“因此可以说,语感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可见,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涵泳”、“吟诵”等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因为它们符合内隐学习的规律。相信我们每一位上过学念过书的人都明白背诵对语感培养的意义。如今的笔下生辉和妙语连珠离不开儿时不厌其烦的背诵;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等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在这一代又一代学童的摇头晃脑中涌现出来的。”
其实在西方,古希腊演说家西蒙尼提斯〈Simonides〉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而在中国,早期经典教育中,就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论说。“诗”是指《诗经》,《诗经》最主要的作用其实是在各个重要场合的运用,比如外交场合、国家祭祀、君臣问答等等,“无以言”便是指那些临机应对、恰到好处的话语,这都是依靠个人背诵运用而得,临时翻书怎么来得及。再说近代,著名作家茅盾能创作那么多传世小说,就得益于他年轻时背诵《红楼梦》。依靠背诵受益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背诵那些可以在当今时代轻而易举获得的信息已经失去意义与价值。因为背诵价值并不在此。在所有人都可以获得等量信息的背景下,个性化的思维与认识反而更具价值,而它本身便是一种内隐机制的运作,来源于我们的背诵记忆!所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背诵不是不重要了,它反而变得更为重要!”
二、背诵教学中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在确定背诵价值意义之后,我们切不可头脑一热,说干就干,要去给学生加篇目:把蒙幼之学重新补上,四书五经一起拿下。我们面对的是需要学习人类现代文明文化的高中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再解决几个问题,之后才能入手。
第一:背诵的量问题。
以重庆地区的考生为例,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共有33篇诗文,其中散文9篇,诗词曲24篇。统计一下,一个高中生一学期的时间即半年左右,一共才积累六篇古诗文,未免有些单薄。因此我们需要适当的增加,但增加又不能过量。今日的学生不是以往私塾里的学子,他们的学业除了人文之外还有理化科学、艺术体育。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人的时间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故一味贪多求大,只会适得其反。
第二:背诵的度问题。
传统教育思想认为“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便得其下。”这其实充满了朴素的教育观念,学习经典名著是所有语文学习者共通的观点,这点毋庸置疑。中国传统的经典,是经学路线的四书五经,这并不完全适合我们当下的学生。我们背诵的目的不是要复古,而是增加学生底蕴、培养学生语感、陶冶学生情操、砥砺学生品行。因此挑选、筛检适合的文章是第一步。更要考虑到高中生接受的程度,太难的没必要,太简单的又没意义。难度适中,不仅能增加学生阅读量与知识面,更能配合课内教育内容,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所以我们的目光应停留在较为有思想性、学术性至今还能产生影响与价值的一些语言段落,而较少选取描写抒情性的文章。
第三:如何引导的问题。
首先背诵增加了学生的学业量,要让学生主动配合。其次同时要保证背诵的完成与质量,要学生一个个当面背诵通过,甚至有的时候要出一些练习、题目进行更深一步的训练,亦要付出相当的工作量。教师自己的问题可以克服,学生那里则要先讲清目的与思路。
三、背诵教学的实践方法与建议
可以采取的方法:制定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估做法,即评定一个学生学期学年成绩时并不只看考试成绩,还要把相当比重的分值留给“平时成绩”。于是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块做文章:改革“平时成绩”算法。首先说明补充的背诵篇目并不是硬性要求,假如某学生不喜欢背,那该学生的“平时成绩”就取其平时练习测验的最高分。要是按照要求背诵,每多背一篇就在其平时最高分上叠加相应分值,最高可到100分满分。语文也可以得满分!这对于许多同学而言是从小学毕业之后再也没有遇到过的事情,这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笔者认为同样重要的是,学生本身有好学求知,向上进取的精神。这才是支撑整个课题研究得以完成的重要环节。有了科学理论的根据,前人经验的启示,再处理好上述几个问题,正式行动便可以开始了。高一、高二与高三的做法并不完全相同,具体差异是在篇目上。高一、高二是以补充为主,高三因为面临高考教学要求,故把范围规定在高中三年的课内篇目上,背诵的同时起到了复习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高一班级第一个学期,我认为可以补充如下篇目:
1.《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与小康”的论述;
2.《论语》七则;
3.《史记·项羽本纪》结尾《赞》的部分;
4.《史记·游侠列传》前三节的议论;
5.《后汉书·黄琼传》李固写给黄琼的一封书信;
6.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
7.归有光的《沧浪亭记》;
8.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
第一个学期的背诵大多以议论为主,而且有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会感到吃力,但如果加强落实最终还是能够完成的。通过这样的练习,有些同学会认为原先看到长的文言文都会感到恐惧,而如今能够把它流利地背出,是自己变强大了,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对于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二个学期的背诵要求,我认为可以适当作改变,把背诵篇目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复习巩固,上个学期的篇目可以重新再背一次,也可以加分,但最多只能选三篇。这种做法是根据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而设计的,该理论的依据在心理学上十分成熟,利用反复(当然要有有效的时间节点)来加深记忆。二是新增篇目,这次可以选择如下几篇文章:
1.《老子》三章;
2.《墨子·非攻》节选一段;
3.《孟子》三段;
4.《庄子·达生》一则;
5.《荀子·天论》一段;
6.《左传》“晋灵公不君”;
7.《诗经》中《七月》、《黍离》。
这个学期以先秦文为主,诸子百家文论思想对于学生思辨能力大有裨益。学生由于通过上一个学期的背诵,已经习惯适应了这块学习内容,渐渐地也不把它当作学习负担。人教版语文教材背诵篇目的比例安排有很大问题,如高一学年背诵篇目非常少,可以安排笔者上面提到的补充篇目,但高二学年教材中的背诵部分明显增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适当地调整。
通过这样的背诵试验教学,笔者认为可以渐渐地摸到适应当下教学环境的背诵方式,但一切的努力最终要看是否有效果,有价值。学习习惯好,主动性强的学生会完成这样一个试验任务,这不仅会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其提高语文考试成绩和平时的语言交流能力。我们更需要的是面向所有学生,故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倡导背诵的习惯,让学生愿意去背,主动去背;让学生自己形成一种“缄默知识”,产生“内隐学习”的机制。这样才能有助于每一个学生从背诵中受益,这种受益不仅仅是学业分数上,更是一种深入秉性的内在,它将在学生今后的生涯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积极有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耀中.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6).
[2]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3]郭秀艳.内隐学习(著作)[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杨海燕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4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