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照片中的粉墨人生

2016-05-14解瑂

小演奏家 2016年7期
关键词:王瑶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家

解瑂

2012年底,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以王瑶为主席的主席团等领导机构。王瑶在挑起这一重担时,自言有些诚惶诚恐,但她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是十分自信地表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总体目标是通过全体摄影人的奋力开拓,到2020年跻身国际一流,创造当代中国摄影的新辉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而今,王瑶温文尔雅的形象频频出现在各项重大摄影活动中,从年初出席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人民形象,中国精神”朱宪民和黑明精品摄影展开幕式、在刚刚去世的老摄影家陈勃摄影研讨会上致辞、为著名摄影家蔡焕松《看,真的印度》个人作品摄影展揭幕,到2016年春节前代表摄协慰问老摄影家及其家属、参加首届摄影曙光学校“手拉手“青少年公益活动……身为领导的王瑶几乎已经没有时间再用镜头表达和抒怀。

王瑶素描

王瑶11岁时,以《开学了》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1988年被北京师大附中保送,免试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199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摄影专业获得学士学位,进入中国新闻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她多次承担境内外重大事件的采访任务,并获得多项大奖,以其代表作《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成为中国第一位问鼎世界顶级新闻摄影赛事“荷赛”金奖的摄影记者,之后又频频被聘为“荷赛”等重要国际摄影赛事的中国评委。由于成绩突出,王瑶先后任职中新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2009年进入新华社任副总编辑、摄影部主任,2012年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在王瑶从小到大数不清的摄影佳作中,《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后911》《粉墨人生》等系列作品在国内外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她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无论观念还是技法敏锐而富有个性,视野开阔,手法娴熟。王瑶以心性的驰骋游刃于光影间,从传统摄影的严谨突围将严肃话题隐避于感性之后,用个性化的表达营造属于自己的风格、诗意、灵性和后现代。因此,在她的镜头里,现实在一次性构图中呈现多义解读,却于随意中处处触动心灵。

其中,《后911》代表了王瑶摄影水平的一个高度,为摄影界带来了一缕和煦的清风。著名摄影家凌飞评价说:“王瑶的《后911》组照,其拍摄手法与其说是镜头感,不如说是铺撒在生活里流连忘返的目光,看似随意,却又给予情怀。王瑶好像有着更充足的诗意,她抓住了光影中那些不定的因素作为自己影像的依据,对于映像,她的手法没有让人感到老成,反倒有一些质朴,天真,这是女性天性中对周围事物那种细微别致的体验。生活中,我们往往为了生存和职业举起相机,为了获奖争先按下快门,似乎我们更喜欢堂而皇之地背负起各种各样历史门类的重任。然而在某天某时某刻,我们会发现我们看见的和切身体会到的才是经得起自己推敲的。从王瑶的这些黑白图像中,我看到了这些让人们容易忽视的东西,这些图像中对于普通人微小的幸福感、幽默和依然静置在城市角落里悲情的描述,能让静心体验生存的人们心生感动之情。”

王瑶说:“我最大的心愿是用相机记录人类历史的变迁,反映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和普通百姓的真情实感。我从小得奖,但得奖并不是我人生最骄傲的事情,我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是通过我的作品让中国了解世界,更让世界了解中国。”

对话王瑶

记者:你的摄影作品从11岁开始获奖,一路走来拿过很多奖项,并获得世界新闻摄影的最高奖“荷赛”金奖,您如何看待一名摄影记者的梦想和目标?

王瑶:小时候第一次获奖是别人拿着我的作品去参赛的,后来主动去参加一些比赛是自己不知道做得好不好,需要一个社会评价,需要被认可。

拍摄陈爱莲的图片故事时,是在参加“荷赛”大师班学习期间。当时刚接触西方经典图片故事体裁的表达,学习图片故事的传统语言后,在国外导师和国内老师的鼓励下,要求自己完成一个符合“荷赛”标准的大师班作业,做一个获奖作品,目的性很强。但获奖后就变得淡定了,完全是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无所谓别人如何评价,拍摄更随意更自然,更发乎于内心。“荷赛”是新闻摄影世界中的一个高峰,但不是唯一标准,而且它的标准也一直在变化。

我关注“荷赛”,会通过“荷赛”了解世界摄影的最新趋势,感受摄影的力量,那些好作品仍然是激发我拍摄的一种召唤。从前,看“荷赛”作品时总有一种模仿和占有的冲动,但现在更关注“荷赛”所代表的世界摄影精神、人文的关怀、睿智的视角和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希望摄影时刻成为世界的第三只眼睛。

记者:你的摄影风格一直很有个性,但也在不断变化。拍陈爱莲时,感觉镜头很直接、很硬朗犀利,有爆发力和冲击力,甚至很有力量,让人有一种直抵内心的触动。但到了《后911》、《粉墨人生》,镜头语言变得松弛自由,没有模式,影像的虚实变幻中富有诗意和浪漫气息,甚至从一向的黑白底色转而用色彩呈现,这个变化是怎样产生的?与女人的成长和成熟有关吗?你个人最喜欢自己哪段时期的作品?

王瑶:我从小随父亲学习摄影,后来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系统学习摄影,到参加“荷赛”大师班以至获奖,在不断实践和接触中西方摄影家经典文献中完善自己,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最后形成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视角表达对这个社会的认识。所以,无论世界上有多少不同的摄影风格,经典的、后现代的、豪放的,还是细腻的或中性冷静的,对于我都不形成任何模式,没有什么定义。如同我选择题材一样,我没有刻意寻求什么,它们都是我探索本身的结果。从开始掌握传统的中国新闻摄影语言,到后来具有一定国际化的影像表达,我觉得自己的变化与个人视野、经历以及内心的成长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喜欢说下一张作品永远是最好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在我这些专题作品中,《后911》是我自己认为最成熟也较全面代表我摄影水平的作品,是一个阶段的高峰。

记者:你是摄影记者出身,如今已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领导,在一群女摄影记者中成就最高,拍的几个专题也颇得好评。很多摄影人在确定拍摄选题时常常煞费苦心,希望通过研究大量国内外获奖作品,从中找到成功捷径。你的几个专题都显示出卓越的摄影水平和艺术高度,拍摄前是怎样设定选题的?

王瑶:因为一直在做新闻,所以特别关注人,关注社会问题。我的主要作品系列《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粉墨人生——京剧的故事》后911和最近出版的《速写系列——新加坡》《速写系列——俄罗斯》《速写系列——非洲》中,除《粉墨人生》是在2008年奥运会前要向世界介绍中国,因此选择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京剧题材,事先有明确主题外,其他专题拍摄时都不是主题先行,只是借助摄影传达了个人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关怀,创作中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比如《后911》,当时应邀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期间用镜头记录下美国社会有意思的人或事积累下来,回国后整理了一下,觉得比较完整地记录了我对美国9.11后社会呈现出深刻变化的认识,所以就集结成册。《速写系列》也一样,开始是游历各国时的兴趣使然,积累下来发现这些记录很有个人视角,记载了一个地区或国家在记忆中的个人印迹,不管是不是走马观花,都是自我表达的一种影像形式、一种观察、一种感受,从不同侧面或细节呈现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是一种诚恳的、没有刻意追求任何风格的自然呈现。

记者:在《后911》中,你伸出敏感的触角,用镜头语言在美国社会芸芸众生的生活碎片中,小心梳理出9.11后美国人民在悲情中的重振——大面积灰度色阶中一个虔诚祈祷人的剪影,弥漫着福音的肃穆。繁华街区高大橱窗前黑人妇女慵懒的一靠,留下对立、包容甚至更多思考……这组作品尽管没有参加任何赛事的竞争角逐,却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成为你一段时期摄影高度富有代表性的一次集合。请问,如何评价摄影作品水平的高下?

王瑶:一般讲,第一层次始于对摄影产生兴趣,开始学习摄影基本原理;第二层次是掌握和熟悉各种摄影手段和技术技法;第三阶段开始选择性地关注自己喜欢的选题。再进一步是手段上已经游刃有余,不受任何语言限制,而专注于内心感受,关注那些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各类问题,关注人类发展中高层次的精神内涵、人性揭示和终极关怀。

这一层次的变化对于每个摄影人来说,成长的过程和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大师有可能一拿起相机就到了最高层次,跨越过程很短,这与国籍没有关系,而大多数人的跨越过程可能很漫长,甚至终其人生也无法达到巅峰。

达到最高层次并不一定要拍人,拍自然也可以表现人文情怀。象亚当斯,他拍的大量风光作品表现了一种壮美,那是美国精神的象征,他的风光摄影已经不再是一种个人表达,不是简单记录下一道风景,而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张扬。

总之,无论镜头前面是什么,镜头后面的大脑必须有想法、有文化内涵,没有创造,没有表达,没有情感,绝对拍不出好作品,这就是摄影师、摄影匠和摄影家的区别。一般的摄影师只是简单记录生活的表象;摄影匠是熟练地模仿重复,复制别人的创造;摄影家是通过生活瞬间表达个人情感、思想和创造的人,个性化是其典型标志。在摄影变成大众文化的时代里,摄影匠和摄影师随处可见,但这个时代是呼唤摄影家的时代,他们的使命是为这个世界带来没有他们就无法产生的东西,摄影家的勇气令人钦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否定固有,敢于特立独行,敢行天下先。

记者:有一篇介绍你的文章,题目是《生活高于摄影》,据说是你说过的一句话,你怎样看待生活与摄影的关系?

王瑶:我所说的生活高于摄影,意思是到了一定年龄后,你会发现没有生活就没有摄影,你的摄影实际是你生活的感悟,这是创作规律,摄影来自生活。生活中,我是个普通甚至脆弱、不够坚强的女人,但在工作中一直很自信很坚强,一拿起相机就会觉得自己充满力量,做领导做专业都很自信。

记者:《粉墨人生》开幕式上,你怀抱女儿和先生一起出席,可以分享您作为母亲的一些感受吗?

王瑶:我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了,从她上学开始,我就接到身边自己带,作业、生活都管。她是天使,感谢女儿给我的一切,感谢生命的成长,女儿给我的太多太多。她上学之前,并不喜欢我,因为她是由我父母管,我还曾经后悔没时间照顾她。

她上学后,我决定自己带。开始很艰难,有时在工作中已经讲了很多话,回到家很疲惫,但女儿每天仍有问不完的为什么。整整一年,我和女儿都在成长。经过改变,我真正体会到一个母亲的幸福,也通过这个过程,更懂得体谅他人,宽慰他人,现在我们俩很亲。一天早上,女儿跟我说她有一个愿望,让我猜是什么?因为她一直希望有一只小狗,所以我不假思索地说有一只小狗,她听后摇摇头。我猜了半天没猜着,女儿伏在我耳旁轻轻说:“想成为一个像你一样的人。”我吃惊地问:“像妈妈一样是什么样的人?”女儿回答:“像妈妈的所有所有。”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太幸福了,上天赐予我的礼物太好了。其实我没想要求女儿未来多出色,只是想让她特别快乐。没女儿前,手里有一本书,有自己的事业,也许就足够了;有了她,生命有了更多意义,世界也有了更多色彩。、

编后语

国内外很多著名女摄影家都是摄影记者出身,因为她们在做新闻的时候,学会用一双锐目观察这个世界,也学会用自己的镜头表达对这个社会的参与和关怀。而摄影的目的不仅是捕捉一种美,更重要的是传达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担当。

当众多女性摄影人还在以女性的唯美视角渲染世界的五彩缤纷,女性摄影记者已将自己的镜头贴近心灵,用绵延细腻的饱满情感抒写人性,彰显思想的力量。因为在她们柔软的女性身体里,同时住着一个男人的灵魂!

然而,卸下所有的设备装置,还原于生活中的女儿身,她们仍然不失妩媚与柔美。还记得当王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粉墨人生——王瑶京剧摄影作品展》开幕式上怀抱女儿,与丈夫同台致谢时,那莞尔的嫣然一笑,留给这个世界的竟是一个女性所有的美好。

王瑶是中国著名女摄影家,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现任主席,目前她还是领导班子里最年轻的女性。从6岁开始在父亲指导下拿起相机学习摄影,到本世纪初走到全国摄影界领导岗位,先后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的成功几乎一直是在人们的视线中,从小到大一步步扎实而轻快。

猜你喜欢

王瑶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家
发现脑垂体瘤压迫视神经一例
黄山老年大学摄影家协会作品选登
旺久多吉
扎堆
张全胜
摄影家胡小平眼中的锦屏
摄影家罗剑平眼中的锦屏
摄影家杨黎明眼中的锦屏
“王瑶式”表达方式
“王瑶式”表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