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比处理分离焦虑更重要的是……

2016-05-14梁明明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6年7期
关键词:入园基地内心

梁明明

上幼儿园是大部分孩子人生中第一次与父母“生离”,“凄惨”程度吓人。作为父母,身处这样的两难境地,往往手足无措,比孩子更加焦虑。现在,让我们先放下自己的心理负担,看看孩子内心的需要。

如果你的孩子说:我不想去上幼儿园

首先提一个问题,孩子不愿去幼儿园这件事真的很严重吗?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英国精神分析师John Bowlby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则比较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存活下来。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尖叫、纠缠等方式,来拒绝和父母分离—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父母抛弃”,是进化造成的人类天性。

对于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第一次面对长时间分离,孩子没有掌控权,语言能力又有限,他们只有用哭闹耍赖来表达伤心、恐惧和对家人的依恋了。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和认同这种天性,不要认为孩子是在小题大做、虚张声势,更不要给孩子贴上不懂事、胆子小的标签。

给孩子建立跨越空间的“安全基地”

既然我们知道孩子不愿离开家庭,那为什么要在去不去幼儿园这件事上,跟孩子较劲呢?我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了顺利入园这一行为上,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一点:通过独立自主的生活,帮助孩子从家庭依恋关系中发展出自己的探索行为系统。而这种能力,才是伴随孩子一生发展的核心。

John Bowlby所称的探索行为体系,与孩子的依恋类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孩子来到幼儿园,内心是否感到安全,决定了他们能否顺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里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孩子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虽然也会对分离感到焦虑,但是能够较快地被安抚,并且将注意力转移到探索新事物上;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在分离后容易出现情绪崩溃,很难适应新环境;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幼儿园会出现格格不入、行为孤僻的情况,回家后也容易沉默寡言。每个孩子入园的适应时间,取决于内心安全感的强弱,即和内心“安全基地”的链接。

在一次实验中,专家观察到短暂离开母亲去进行探险的婴儿和幼儿,总要回到母亲身边待上片刻,给自己“加加油”。走入幼儿园的孩子,同样需要这样一种能够跨越空间的心理“安全基地”。这块“安全基地”将在孩子心中源源不断地提供安全感,这种感受并不随着环境而变化,而是伴随孩子终身,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了解到这一点,家长就大有可为了。如何搭建这块“安全基地”呢? 首先,在家里做到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如何父母是重视自己的,是可“被获得”的,而不是“把我丢到幼儿园后,就再也见不到”的。而后,家庭给予孩子探索的动力,帮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情节。比如,通过讲故事绘本的方式,让孩子把幼儿园作为“游乐园”,多沟通倾听孩子每日的经历。让孩子可以在熟悉幼儿园的过程中,时不时想到“这个妈妈给我讲过”“这个作品我晚上要带给爸爸看看”。最后,还可以让孩子带着他们最喜欢的小玩偶,陪伴他们走过这个阶段,“依恋物”能帮助孩子建立想象,用“家”的味道给孩子一个安全、熟悉的心理缓冲带。

培养敢于远走、乐于回家的孩子

正如John Bowlby所说,对其他人的亲密依恋是一个枢纽中心,人的一生都围绕它而发展,不仅在他只是一个婴儿或蹒跚学步的幼儿时,还贯穿于他的青少年、成熟期,并会伴随其步入老年期。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即使成年,也不愿踏出离开家庭和父母的那一步,成为“啃老族”;也有一些人独自在外生活,却常年不愿回家。这都是依恋关系出现问题的表现。我们送孩子去幼儿园,并不是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只是让孩子学会拥抱人生中无数分离告别的起点。

不论我们希望孩子在幼儿园中学会规则、社交,还是独立自主,都基于孩子能够首先爱上在幼儿园的体验,乐于主动探索世界。面对入园,积极为孩子的这一重要跨越提供支撑吧,去培养一个敢于远走、乐于回家的孩子。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梁明明

上幼儿园是大部分孩子人生中第一次与父母“生离”,“凄惨”程度吓人。作为父母,身处这样的两难境地,往往手足无措,比孩子更加焦虑。现在,让我们先放下自己的心理负担,看看孩子内心的需要。

如果你的孩子说:我不想去上幼儿园

首先提一个问题,孩子不愿去幼儿园这件事真的很严重吗?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英国精神分析师John Bowlby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则比较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存活下来。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尖叫、纠缠等方式,来拒绝和父母分离—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父母抛弃”,是进化造成的人类天性。

对于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第一次面对长时间分离,孩子没有掌控权,语言能力又有限,他们只有用哭闹耍赖来表达伤心、恐惧和对家人的依恋了。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和认同这种天性,不要认为孩子是在小题大做、虚张声势,更不要给孩子贴上不懂事、胆子小的标签。

给孩子建立跨越空间的“安全基地”

既然我们知道孩子不愿离开家庭,那为什么要在去不去幼儿园这件事上,跟孩子较劲呢?我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了顺利入园这一行为上,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一点:通过独立自主的生活,帮助孩子从家庭依恋关系中发展出自己的探索行为系统。而这种能力,才是伴随孩子一生发展的核心。

John Bowlby所称的探索行为体系,与孩子的依恋类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孩子来到幼儿园,内心是否感到安全,决定了他们能否顺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里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孩子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虽然也会对分离感到焦虑,但是能够较快地被安抚,并且将注意力转移到探索新事物上;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在分离后容易出现情绪崩溃,很难适应新环境;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幼儿园会出现格格不入、行为孤僻的情况,回家后也容易沉默寡言。每个孩子入园的适应时间,取决于内心安全感的强弱,即和内心“安全基地”的链接。

在一次实验中,专家观察到短暂离开母亲去进行探险的婴儿和幼儿,总要回到母亲身边待上片刻,给自己“加加油”。走入幼儿园的孩子,同样需要这样一种能够跨越空间的心理“安全基地”。这块“安全基地”将在孩子心中源源不断地提供安全感,这种感受并不随着环境而变化,而是伴随孩子终身,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了解到这一点,家长就大有可为了。如何搭建这块“安全基地”呢? 首先,在家里做到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如何父母是重视自己的,是可“被获得”的,而不是“把我丢到幼儿园后,就再也见不到”的。而后,家庭给予孩子探索的动力,帮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情节。比如,通过讲故事绘本的方式,让孩子把幼儿园作为“游乐园”,多沟通倾听孩子每日的经历。让孩子可以在熟悉幼儿园的过程中,时不时想到“这个妈妈给我讲过”“这个作品我晚上要带给爸爸看看”。最后,还可以让孩子带着他们最喜欢的小玩偶,陪伴他们走过这个阶段,“依恋物”能帮助孩子建立想象,用“家”的味道给孩子一个安全、熟悉的心理缓冲带。

培养敢于远走、乐于回家的孩子

正如John Bowlby所说,对其他人的亲密依恋是一个枢纽中心,人的一生都围绕它而发展,不仅在他只是一个婴儿或蹒跚学步的幼儿时,还贯穿于他的青少年、成熟期,并会伴随其步入老年期。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即使成年,也不愿踏出离开家庭和父母的那一步,成为“啃老族”;也有一些人独自在外生活,却常年不愿回家。这都是依恋关系出现问题的表现。我们送孩子去幼儿园,并不是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只是让孩子学会拥抱人生中无数分离告别的起点。

不论我们希望孩子在幼儿园中学会规则、社交,还是独立自主,都基于孩子能够首先爱上在幼儿园的体验,乐于主动探索世界。面对入园,积极为孩子的这一重要跨越提供支撑吧,去培养一个敢于远走、乐于回家的孩子。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猜你喜欢

入园基地内心
督学入园,指导促发展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九月来到,哭闹开场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
拥有强大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