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2016-05-14倪俊
倪俊
内容摘要:文章在分析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必要性、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对策,力求寻找到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 培养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面对新形势,高职生的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企业、社会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
1.高职生培养目标要求。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不断改革中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但是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需要还存在差距,这段差距中学生的职业素养占重要比重,高职生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调查中显示企业对学生的要求选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各占30.05%和20.71%,职业道德占29.29%,学历占5.47%,其他占19.43%。这说明高学校应该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上下更大的功夫。
2.提升高职生就业率要求。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压力逐年增大,高职学校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学校准入资格相对较低,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在就业难大背景下高职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获取一份满意工作是高职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以外则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技能培养并重,通过此方法提高学生就业率。
3.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要求。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迅速在各高职院校教学中得到认可,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在学校学习阶段则直接同企业工作内容相结合,该教学模式不仅在于让学生进入企业学习操作技能更在于让学生到企业中以职业人的身份不断完善自我。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虽然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已被高职院校认同但是重视度、教学的方式、方法都有待提高。
1.教育重视度不够。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应该纳入思政教育中,在对高校对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调查中发现选择两者并重的占41.85%,重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占18.78%,重思想政治教育轻技能的占19.31%,不清楚的占20.06%。由此可见高校对职业素养培养重视度不够。
2.教育的滞后性。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于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滞后。在教育方式上主要停留在通过传统思政教育、班会或作为专业课教育的一部分,方式和方法主要采用说教形式,学生接受程度低。缺少专门教材及针对不同专业而采用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方式。
三.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对策
1.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高职生思政教育内容。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高职思政教育应该考虑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且与高职专业课程配套,面向学生将来要走向的职业领域,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明确作为思政教育内容,合理规划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应该多元化,吸收企业文化精神,探索思政课实践模式,如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借助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规划,以便学生能在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上对职业素养内容认同。
2.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专业培养计划。传统专业培养计划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计划上对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和实训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对学生应当取得的资格证书等进行要求,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并无明确要求。
将学生职业素养纳入专业培养计划首先应该有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内容上重点把握好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其次应该有专业职业素养教育教师,该类教师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工作”,也就是教师第一对职业素养教育熟悉,第二教师本人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
3.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带动职业素养培养。“工学结合”模式核心内涵是将学生的就要从事的职业与先行课程设置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就能将自己的专业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实践同时促进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两者相互促进。那么在此模式教学中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教学与实践中,学生对本身专业的职业素养的现实感和认同感会大幅度增强。
4.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学生职业素养涵盖了学生专业将要从事的所有工作种类行为规范的总和,范围广,无法进行详细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所针对性。一是主要针对学生专业主要行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一个专业可以从事的行业种类多,各个行业都有其职业要求,因此学校在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时候只有对主要行业进行针对性教育;二是行为规范种类多,在培养中也只对主要行为规范进行培养;三是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方式职业素养培养,对自觉性程度高的学生则“点到为止”,相反则可以进行详细教育。
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则企业满意度高,学生就业率相应提升,高职学校的教育得以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