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豆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研究

2016-05-14庄岩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7期
关键词:大豆种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庄岩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逐渐得到长足发展,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具重要地位。故本文主要以黑龙江地区为研究背景,对该区域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予以分析,为大豆经济效益增长及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及研究基础。

关键词:黑龙江;大豆种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大豆属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地位不可动摇,目前我国大豆种植区域具广泛性,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总值及区域经济效益,但随着国外大豆产业不断涌入我国,我国大豆种植业逐渐呈现低迷状态,故若要实现我国国内大豆产业的不断发展,便需加强其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合理研究,从而促进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1. 大豆种植技术分析

1.1垄体分层技术

垄体分层技术即垄三种植技术,属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大豆种植技术之一,多指于垄体下方浇水、施肥并利用机器实现对区域内大豆种植密度的合理化控制,规范技术操作,有效提升大豆生长速度。此项技术在具体实施时,需注重对大豆种子的选择,一般而言,黑龙江地区多选择高品质及高抗病虫害垦农4等品种,除此之外,还需选取土壤深层输送形式以增强垄体输送能力,提升化肥作用效果,播种时,需行机械播种,最大化保证种子高出芽率及成活率,秋季翻耕保证土壤疏松,结合土壤特性加强钾肥、微肥等有机肥摄入,促进大豆高产。

1.2窄行密植技术

该类方法虽具有效效益增长作用,但仅适合于矮苗品种,不适用于高植株及发育期长的品种,种植时需保证种子播种深度一致,若未一致则影响发芽率及植株生长,影响大豆产量,施肥时,需对钾肥、磷肥等予以科学配比,保证肥力最大化发挥。

2.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2.1土壤管理

除少数以气流传播且传播能力较强的灰斑病及霜霉病外,多数病害均可以轮作、倒茬等措施实现病害控制,多数病原可于土壤表层越冬,故可行植物残体清除、翻地方式破坏病原越冬有利条件,降低成活率,有机肥需充分腐熟,杀死各害虫虫态及病原体,减少害虫以肥料传播。

2.2种子管理

大豆品种选择时可有效选择具高抗病品种及多品种,定期更换品种,防止单一病虫害大量爆发。不同抗病品种多具不同抗病功能,具体如表1所示:

2.3病虫防治

病虫害是大豆生长重要抑制因素,做好大豆病虫害防治对大豆生长及产量增加具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大豆病虫害主要包含大豆霜霉病、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大豆根蛆及二条叶甲等。

大豆霜霉病多危害大豆幼苗、叶子等,种子发芽展开绿叶时便随叶脉生长,现褐绿色斑块,植株生长成熟后便可于叶片现黄绿色小点,背面现灰白色霉层,多发于雨季;大豆蚜虫多于顶叶、嫩叶背面生长,可刺吸液汁,致叶片卷曲,可传播疾病,影响生产质量;食心虫可咬食豆粒,降低大豆产量,根蛆危害大豆及野生大豆,幼虫可食大豆根部,排泄粪便,造成植株根部腐烂,严重可致植株枯死。具体防治方法如表2所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豆作为黑龙江乃至我国重要农作物在我国及区域经济发展具重要意义,目前黑龙江地区大豆种植技术多以垄体分层技术及窄行密植技术为主,于应用时可有效提升大豆产量,实现机械化及专业化操作,有利于经济效益增长。病虫害防治是大豆种植重要工作之一,在防治中可采取农业及药剂防治两种措施实现病虫害防治,保证大豆良好生长,提升产量,增强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大豆种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