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课堂提问的几个要点
2016-05-14孙晓平
孙晓平
[摘要]提问是课堂师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做好课堂提问,教师一是要明确提问动机;二是要把握提问原则,即针对性、公平性、激励性、开放性;三是丰富课堂提问形式,鼓励学生对教师反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之善于思考、有好奇心、勇于探索、敢于表达又能够聆听他人意见。
[关键词]课堂提问;动机;原则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时空。课堂是否有吸引力,学生是否对教师的授课充满期待,跟课堂内的师生交流与互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课堂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提问的课堂,就像说评书或单口相声,是教师的个人秀。作为教师都会有这种感觉:如果没有提问,这堂课就跟那些不太认真听讲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了。对于上课不认真听讲、大脑“神游太空”的学生,怎么把他们的心拉回教室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做好课堂提问的几个要点。
一、明确提问动机
无论做什么,首先需要明确动机。教师面向学生提问也是有动机的,不是随意而为的。笔者本身喜欢在课堂上提问,通过总结自己多年的从教经历,再加上和同事们交流后,发现教师提问的动机大概有以下几类:
(一)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是教师提问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动机。作为教师,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对自己所传之“道”到底懂了多少,能应用到什么程度。在复习课上总结时,习题课上提问很多,往往和作业、测验一起构成了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三个“抓手”。
(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我国中小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班上学生多达六七十人。人多了,教师一时顾不过来,有的学生就开始做小动作,比如看看窗外,摸摸手指甲,大脑“神游一下太空”。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警示学生,把这些“飘走”的心拉回来。毕竟被教师点到名字却不知所以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对此学生心中是有点“怕”的。为了提防爱提问的老师问到自己,他就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笔者在学期末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证实了学生的这一心理。
(三)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关注
有的学生对读书毫无兴趣,成绩也比较差,于是内心觉得教师不会关注自己,干脆破罐子破摔,什么都懒得学。通过对这些学生提问,可以提醒他们老师会给予他们一样的关心,不会因为成绩差就放弃他们。
(四)了解学生对学习的真实想法
有时,提问也不见得就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问,也可以关心学生学习的心得与困惑。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使学生有一个“出气”的通道。了解学生所需、所想,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二、把握提问原则
课堂提问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
提问要看对象。什么知识水平的学生,提什么难度层次的问题。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提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针对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提一些考查基本能力的问题。通过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都能找到回答问题的成就感。提问不是为了难住学生,使之处于尴尬的境地。问题没有针对性,或者与课堂知识完全挨不上边,学生必然觉得索然无味。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鼓励的方式也应不同。对于回答出了高难度问题的学生,或是有勇气主动承担难题的学生,应给予集体掌声鼓励;而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即使是简单问题,只要回答对了,就应给予口头表扬:“很不错!”“有进步,加油!”
(二)公平性
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许,得到同学们仰视的目光。提问,是一个引起人注意的事件。一些没怎么念过书的家长都会对孩子的老师讲:“多关心关心我的孩子,多提问几下。”“提问”变成了一种“福利”,学生觉得这是教师重视自己的体现。既然提问成了一种“资源”,教师就必须遵循分配的公平性原则。有的学生感觉老师总是提问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完全被边缘化,于是与老师渐行渐远。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与教师的心隔了“千山万水”,自然谈不上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三)激励性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都希望被人肯定,被人赞赏。有的学生不能开口回答问题,这就是教师需要完善提问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的眼中读出期待问题来临的兴奋。提问的激励性,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是教师对学生回答出巧妙答案的期待眼神。被别人期待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满足,所以教师的这种微笑期待,在提问前就已经是对学生的激励了,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二是问题解决后教师表扬的话语。教师的表扬对于学生来说是必需的,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
三是学生回答错后教师从精神与态度上给予的肯定。教师的肯定,让学生觉得“即使我回答错了是一件很令人沮丧的事,但老师仍然欣赏我的态度或思路”,这样学生才不会畏惧答题,才会越答越好。当然我们不能因为照顾学生的心理而不指出其中的错误。
四是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的宽容。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不同,教师要允许思维敏捷的学生突然冒出来答题,而不是苛责学生打乱课堂进程。让学生能够有自主的、个性的发挥,从而使其成为班上学生的榜样,令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指挥棒之下。
(四)开放性
学生不是教师的玩偶,提问本身就是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提问的开放性有如下表现:
一是回答问题的学生不确定。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指定学生回答,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举手回答问题。
二是提问不必每次都有很强的指向性。问题可以模糊一些,让学生的回答有许多种可能。比如让学生测电阻,不必问具体到是什么实验用什么方法,而可以问学生“你有什么方法呢”,这样更具有开放性。
三是回答不局限于标准答案。由于受考试方式的影响,学生有很强的迎合标准答案意识。但许多时候,现实世界的答案是开放的,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困在标准答案中。学生每一个思想的闪光点都值得鼓励。
四是不限制学生个人作答。有时针对某个问题若学生不能当下解决,教师应允许学生寻求同学的帮助,或到课外与同学合作完成。
三、丰富提问形式
提问是一种互动与交流。教师居高临下式的提问是不妥当的,不利于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课堂上的提问,可以是教师向全体学生提问,也可以是学生向教师提问,就像《大科技》杂志专门开辟读者问答专栏一样。让学生向教师提问,学生兴致勃勃,感觉“报仇”的机会来了,会想方设法难住老师。
对于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方法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课堂变成小型辩论,变成“记者见面会”。这种形式别开生面,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教师也可通过问题,了解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与深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以及想象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力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笔者通过辩论、“记者见面会”等扩展活动,提升了学生对物理世界、物理学习方法的认识,激发了他们探究钻研物理的热情,很多学生课后仍然会投入到物理的探究中。
教师在解答过程中要本着尊重、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不能粗暴地否定学生提出的一些“可笑”的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承认自己的无知,这在学习上是难能可贵的,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这种诚实品质和问题意识。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艺术。问得好,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问得不好,或者教师在学生作答时以不当的方式给出评价反馈,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不管以什么形式,提问的出发点应少些功利性,应从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自我能力,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识,看到自己的价值。
责任编辑 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