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
2016-05-14王国松
王国松
【摘要】目的:探究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有效临床治疗方式。方法:选取儿科收治的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患儿8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组;对照组给予吸氧、抗感染的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匹多莫德,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95%,对比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的临床症状好转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的满意度为92.3%,对比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的治疗方式联合使用匹多莫德能有效提升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的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患儿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临床治疗
儿科呼吸道反复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临床发病率为20%左右,是指在1年内出行7次以上的上下呼吸道感染。该疾病病因复杂,治疗效果容易反复,若治疗不当很容易引发患儿出现哮喘、心肌炎或肾炎等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健康[1]。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以抗感染和吸氧方式,但治疗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为探究更好的治疗方式,故本院进行此次试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患儿84例,所有患儿均经过胸部X线检查确诊,并符合儿科反复呼吸系统感染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患儿42例,男患儿23例,女患儿19例,年龄2~12岁;对照组有患儿42例,男患儿25例,女患儿17例,年龄2~11岁。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吸氧和抗感染的常规治疗:将0.5毫克的布地奈德悬液加入20毫升的生理盐水中雾化,让患儿雾化吸入,一天吸入一次;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匹多莫德治疗:患儿每天口服0.5克的匹多莫德颗粒,每天两次。
两组患儿连续治疗一个月,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3]。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95%,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情况对比
观察的临床症状好转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儿的满意度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的满意度为92.3%,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发现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大多数是病毒感染,一般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随着抗生素的滥用,不少研究发现大多数患儿出现抗生素耐药现象,如此使得抗生素治疗效果大打折扣[3]。目前关于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方式主要以预防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主。预防治疗是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提升患儿的免疫力,降低患儿的患病率。而免疫治疗是通过使用药物或抗生素刺激及加强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匹多莫德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免疫刺激调节剂,能够通过刺激非特异性自然免疫,使体液免疫各细胞免疫产生效益,并且其安全性非常的高。有研究发现,匹多莫德可以促进抗生素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且降低患儿的耐心性,对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
患儿在感染该疾病后处于呼吸较为困难的状态,故本院均采用雾化吸氧的方式,促进患儿对药物的吸收。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的各临床表现得到显著改善,其满意度也优于对照组,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匹多莫德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优势。
综上所述,雾化吸氧和抗感染的常规的治疗方式联合使用匹多莫德能有效提升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的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患儿的满意度,对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缓解护患关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艳侠. 分析探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J]. 中国实用医药,2014,18(9):67-68.
[2]姜淑艳. 探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5(7):40-41.
[3]石春雷. 探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治疗[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4(6):107-108.
[4李俊,李骋,王尚忠,张晓娴. 匹多莫德用于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2015,05(21):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