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与临床病理分析
2016-05-14侯贤双
侯贤双
【摘要】目的 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为临床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共3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0年3月21日至2015年10月25日期间,对所有患者的病理诊断资料、影像学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和系统性的分析。结果①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肿瘤主要位于侧脑室内的前中部或者室间孔附近,呈现透明隔或者宽基底紧贴侧脑室壁状;②患者的年龄范围在3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8±5.02)岁,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值为19:11;③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表现为颅内夹杂多个低密度小坏死灶或者斑片状的钙化灶,分布有高密度肿块;④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表现为T2WI呈现不均匀稍高信号,T1WI呈现等高或者稍低信号,且增强扫描后肿瘤表现中、轻度强化;⑤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免疫组化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为阳性。结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MR等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该肿瘤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为中年人,发病部位多位于侧脑室内的前中部或者室间孔附近,临床上一旦发现该类肿瘤情况,可考虑为中枢神经细胞瘤,进行深入的检查。
【关键词】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学;病理;分析;对比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临床较为少见的肿瘤,属于神经元肿瘤[1],其临床危害性较大,发病率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1%、原发脑肿瘤的0.25%左右[2],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该肿瘤疾病的发现率正不断的上升。本文为进一步探究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与临床病理特征,特选择了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30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0年3月21日至2015年10月25日期间。
1 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方法
1.1 患者的基线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共3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0年3月21日至2015年10月25日期间,对所有患者的病理诊断资料、影像学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和系统性的分析。
30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年龄范围在3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8±5.02)岁,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值为19:11,所有患者均伴随有恶心、呕吐、视力下降、头痛、记忆力衰减等临床症状。
经确认,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知情了解,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
1.2 方法
CT诊断方法:使用由东芝公司生产的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采取横断扫描的方式,将层厚和层距均设置为10mm,矩阵设置为512×512,FOV设置为30×30cm或者40×40cm,常规扫描结束后,行增强扫描。
MR诊断方法:MR检查使用西门子0.35T常导型扫描仪进行扫描,采用T1WI和T2WI两个轴位,矢状位采用SE T1WI,冠状位采用TSE T2WI,层厚均为5mm,无间隔,矩阵均为250×512,SE T1WI的TR和TE分别为500-700ms和15-30ms,TSE T2WI的TR和TE分别为2500-6000ms和60-120ms。
病理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肿瘤全切或者次全切术,使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切除的病理组织,检查项目包括突触素、嗜铬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微丝蛋白、S-100蛋白免疫组化标记等。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以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病理特征。
1.4 数据处理
病理诊断结果、影像学表现均录入至SPSS17.0软件中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病理表现
①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肿瘤主要位于侧脑室内的前中部或者室间孔附近,呈现透明隔或者宽基底紧贴侧脑室壁状;②患者的年龄范围在3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8±5.02)岁,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值为19:11;③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免疫组化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为阳性。
2.2 CT表现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表现为颅内夹杂多个低密度小坏死灶或者斑片状的钙化灶,分布有高密度肿块;30例患者的肿瘤均呈类圆形或者不规则肿块,且可见不同程度的分叶,边缘较为清晰,患者的透明隔存在不同程度的对侧移位、变形。具体详情如图1所示。
2.3 MR表现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表现为T2WI呈现不均匀稍高信号,T1WI呈现等高或者稍低信号,且增强扫描后肿瘤表现中、轻度强化。具体如图2所示。
3 讨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发病率较低,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1%左右,患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40岁左右,患者常伴随着头痛、恶心、视力下降、呕吐等临床症状,导致以上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为肿瘤对室间孔造成了阻塞[4],进而引起颅内高压。
免疫组化是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的重要手段[5],神经元标记物Syn的阳性表达具有典型的特征性,该物质可通过突触小泡扩散至肿瘤细胞的糖蛋白,且细胞中分布的Syn染色其特征性分布对中枢神经细胞瘤具有很高的特异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阳性表达是肿瘤周围分布有较多的星形细胞,这预示着肿瘤的起源为星形细胞,并在肿瘤中包绕分布[6]。
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可以对中枢神经细胞瘤起到较好的诊断效果。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体积较大,边缘不具有规则性,且存在分叶,临床研究认为[7],这可能和肿瘤偏良性、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且长期和脑室壁接触黏连有关。CT扫描显示中枢神经细胞肿瘤呈稍高的不均匀密度影,且肿瘤内存在囊变和钙化[8],但一般认为,MR检查的诊断效果优于CT检查,MR检查可以通过不同的轴位扫描,区分肿瘤的血流信号及坏死情况,一般来说,中枢神经细胞瘤在MR检查中多呈“蜂窝状”的混杂信号。
综上所述,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MR等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该肿瘤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为中年人,发病部位多位于侧脑室内的前中部或者室间孔附近,临床上一旦发现该类肿瘤情况,可考虑为中枢神经细胞瘤,进行深入的检查。
【参考文献】
[1]孙剑,李冬梅,朱海波等.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学及病理特征观察[J].武警医学,2013,24(11):973-976.
[2]崔华娟,王卓才,陈敬文等.中枢神经细胞瘤及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12例临床病理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29(3):287-291.
[3]梁奕,王佳,李贞等.中枢神经细胞瘤3例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6):590-591,632.
[4]廖欣,焦俊,宋玲玲等.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11):1738-1741.
[5]陶杨,王东宁.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3):275-277.
[6]崔军胜.1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CT MRI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4):66-67.
[7]王丽宁,朱明旺,杜铁桥等.中枢神经细胞瘤囊变特征的影像学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7):190-191.
[8] Lubrano,V.,Fran?ois,P.,Loundou,A. et al.Outcomes after surgery for central neurocytoma: Results of a French multicentre retrospective study[J].Acta Neurochirurgica,2013,155(7):1261-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