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外孙接地气地成长
2016-05-14石敦奇
石敦奇
为了安全,一进屋随手“嘭”的一声就把门关得紧紧的,这种现象已成为大人孩子们的自然习惯和共识。但是将孩子成天关在小屋子里,对于幼儿了解世界、认识事物、培养兴趣都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帮女儿带小外孙,就让他多到社会、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实践。只要天气好,我们都要尽量带他出去见世面。我们不仅仅带他出去逛大街,更多的是有意识、有目的带他去山坡上、去小河边、去公园里、去庄稼地里、去菜园地里、去小村庄里感受不同环境,去认识万事万物。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一边走一边讲,见啥学啥。比如爬山,上坡下坎费力气就有个艰辛的问题。一边爬山,我们就一边给孩子讲这就叫作“累”,使孩子对“累”有个切身的感受。山上有树木有野草,我们就给他讲“树”与“草”的区别。讲“树”,还要具体讲哪是树干、哪是树枝、哪是树叶,甚至要找来石头棍棒等硬物刨开泥土,让孩子看看树根到底是个啥模样。让他伸手抱一抱树干的大小,摸摸树叶的厚薄、软硬,比比树叶的宽窄,看看其花果的颜色、形状,嗅嗅其发出的气味。还要讲一棵是树,一大片树木就成了树林,大片大片的树林连在一起就成了森林。在林子里,我们要让外孙注意观察各种不同雀鸟起飞和停下的动作,倾听它们的叫声,给孩子讲它们的生活习性……
下到河里,就要让孩子伸手试一试水的冷热,感受水的阻力、浮力,听听往水里扔石头发出的声音,看看掀起的波浪,给他讲解水向低处流的道理。还要讲水是液体,水受热就变成水蒸气升上了天空。水蒸气在山上聚积就叫作雾,雾是气体。雾再上升到高空就成了云。云聚积多了,大气托不住它,掉下来就成了雨。雨掉在地上就叫作水。水遇冷就会变成冰。冰是固体。还要讲鱼虾在水里生活的一些知识……
到庄稼地里、蔬菜地里,我们就让孩子注意观察各种粮食作物、蔬菜瓜果的区别。比如稻谷,我们要向孩子讲清谷子脱了壳就是大米,大米煮熟就成了米饭,饭吃到人的肚子里经过消化,营养被人吸收,人才能健康地成长,剩下的残渣就是大便……对辣椒,我们就向孩子讲清它嫩的时候是青色的,后来老了就变成红颜色,还让孩子尝尝辣椒的味道……
到了田地里,孩子爱玩泥巴、沙子。我们就尽量让他抓,让他玩。孩子对泥土老是玩不够,回到家中我们就将大米、杂豆等供孩子当作泥沙玩耍。让他从中体验和感受泥土及粮食的重量和软硬度以及其凝聚力。
晚上,因为在小屋子里看不到星星和月亮,天晴的夜晚,我们不怕攀爬五楼的劳累,常常带外孙下楼观看星星月亮。让他看星星月亮的变化,给他讲星星月亮与太阳的区别……
下雨下雪了,我们也带孩子下楼。有意让雨水、雪花飘打在他的脸上,还要他伸出小手接住雨点和飘落的雪花,让他体会那种感觉。刮风了,我们又特意带他出门感受刮风的滋味。下雪了,我们就要带他去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
帮外孙养成好习惯
由于我们长期如此训练外孙,让孩子亲身“体念”“感受”事物, 使他从小养成了善于思索问题和注意观察事物的好习惯。看电视,对于不懂的词语他都会提问。才4岁的时候,他就问我“不可掉以轻心”这样长达6个字的词语是什么意思;走在路上,他看到马从面前过,他就会问,马走路为什么发出“得得”的声响;汽车从他身边开过,他又会问,汽车除了在地上滚动的几个轮子外,为什么后面还夹着一个备胎;看到鸡啄食没有经过细嚼慢咽,他就会问,鸡囫囵吞枣吃食物,为什么它又能消化?看到狗在污水沟了觅食,他又会问,狗吃不干净的东西为什么不生病……
对孩子的提问,我们不厌其烦地讲解,使孩子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他刚满6岁,在看电视的时候,许多东西我以为他是看不懂的,没想到他都能够理解。
因此,我们不能将孩子关在真空里,一定要经常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认识世界。
“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图文比赛活动开始啦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家庭美德、传播良好家风,形成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助力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华家教》杂志现面向广大读者开展好家训、好家风图文比赛活动。
内容要求:活动以“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为主题。作品分为文字和漫画两种形式,所有作品必须为原创。内容健康积极,围绕孝道、劝善、勤俭、诚信、励志、修养等方面开展。文字作品以记叙文、散文、随笔为主,要求文字生动,内容真实,切合主题,字数在800~2500字以内;漫画以PDF或JPG格式提交,文件大于2MB,手绘作品请画在A4纸上,保持画面整洁,无涂改,并附简短文字说明。
截稿时间:2016年12月31日
● 自2016年7月起,将选择来稿中的优秀作品在本刊及本刊的公众微信号上发表。
● 2016年底,我刊将邀请相关专家对全年作品进行评选,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给予以下奖励:一等奖3名,奖金500元;二等奖10名,奖金200元;三等奖20名,奖励《中华家教》半年杂志。优秀奖若干,颁发精美纪念品。获奖名单将刊登在2017年第1期《中华家教》杂志上。
投稿:请将作品电子版文件发送zhjiajiao43@126. com或者本刊微信公众平台(微信二维码请详见本刊封面)。
纸质作品请寄到: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中国儿童中心期刊总社《中华家教》编辑部,邮编100035。
联系电话:(010)66151341,(010)66124460
邮件请注明“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字样,写清作者姓名、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