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花接木”——浅析中职学生议论文材料运用

2016-05-14邹淑耐

职业·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议论文

邹淑耐

摘 要: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少学生往往没有内容可写,缺乏情感,文章比较空洞,主要原因在于平时缺少积累,缺乏短时间内能够快速提取佐证中心论点的材料。而让中职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素材显然是不现实的。本文提出,处理好题目材料与现有素材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元化解读材料作文,发散立意,合理匹配手头有限的素材,是快速提升中职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议论文 材料运用 移花接木

一、中职学生在作文材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议论文作为中职学生写作的重要文体,积累素材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举例论证又是中职学生议论文写作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材料是一篇议论文的血肉,决定着主题这个“灵魂”的高度与深度。但中职学生通常所掌握、牢记、并且能熟练运用的素材数量很有限,材料也比较单一、陈旧,缺乏实效性。素材的积累成为中职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软肋,材料的缺乏使得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无法针对不同的话题展开有效论述。有的学生即使挖掘出了深刻的论点,也无法有足够典型、新颖的论据来充实文章,导致学生的作文无法往上拔一高度。

二、原因分析

一是作文素材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中职学生来说,缺乏课后的积累和阅读自觉性,缺少主动获取、有意记忆材料的意识,对身边的人物、时事关注较少。学生所熟记的多是年代比较久远的典型事例,但是缺乏新意材料。对于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来讲,记忆材料本身是一个枯燥且困难的过程。

二是中职学生本身写作基础有差异,写作基础知识的能力有高低,有的学生选择议论文材料的原则比较迷茫,常常将叙述和议论混淆,并且对材料运用的语言特点把握不准确,导致文体特征缺失,论证过程不完整。

三是学生没有掌握材料运用的方法,缺少对材料的挖掘能力,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过于直观、片面。很多材料作文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同时改变材料叙述的角度,也可以适应多个表达主题。

三、加强学生议论文素材运用能力

1.移花——挖掘材料作文的多元解读

(1) 材料多元解读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作就是要寻找不一样的角度来描写主题,不同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思维观念不同,材料读出来的感悟也不同。材料多元化解读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挖掘与拓宽作文的立意。

材料的多元化解读,依赖于发散性思维,可以从新的观察角度和新的认识角度入手。一般说来,一个故事中有几类人物,可能就有几个使用角度;有几种言论,可能就有几个使用角度;有几个逻辑阶段,可能就有几个使用角度。

例如作文材料: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①从人物类别思考。这则材料中出现了小龟、幼龟群、老鹰和游客四类主角。那么分别从这四个角度分析:“侦察兵”幼龟思考角度:责任与失职;个人与集体。幼龟群思考角度:拒绝盲从;不轻信经验和表象。游客:好心办错事,善心帮倒忙;破坏自然规律。老鹰: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策略。

②从人物行为思考。对不同主角可以从正面和反面的角度进行分析。

“侦察兵”幼龟:肯定——冲锋在前真勇敢;否定——忘记使命太遗憾。幼龟群:肯定——对梦想的渴求;否定——做事前要认真分析,不能盲目。游客:肯定——出发点是善良的;否定——帮助人要了解其实际需求,不能想当然。老鹰:肯定——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2)材料多元解读方法

材料的多元解读能够有效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能快速、多方位地提取中心,确立有效主题,使素材的作用最大化,极大地提高写作效率。

材料的多元解读,需要把握规律,多仔细揣摩人物、对话、行为,同时运用联想与想象,快读抓住材料的关键句或关键词。从这些关键点出发,联系实际和个人经历,拓展思维。大胆想象,运用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接近联想,将材料“抛”出去,利用类比、渲染、启发等方式独辟蹊径,延伸材料立意。

如上面这则材料,展开如下联想。从浅层看,可将游客对幼龟的爱护看成是一种爱的方式,尽管方式不正确,产生的后果也不尽如人意,但这份心意是值得肯定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

从深层看,可将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类比到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解读象征意义。如老鹰可看做是生活中的困境;幼龟可看做是奋斗前行的人;沙滩可看做是人生通往成功的路径;大海代表着理想;游客是一种假象和诱惑。结合材料的故事情节,可立意为在追梦的过程中,不要被一时的假象迷惑,应保持危机意识,细心分析,才能战胜困境,最终抵达理想之岸。

2.接木——现有素材的转换与匹配

(1)素材匹配

解读完题目的材料,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手上的素材了。好的素材的内涵与外延是非常丰富的。学生需要寻求命题与现有素材的“契合点”,善于变换角度、巧妙点化,做到一材多用,就能使手头有限的材料产生无穷的力量。“材不在多,会用则灵”。材料的积累首先应该重质,而不在量,把一则材料理解透彻了,只要稍加变换,加强侧重性,就可以与不同的立意相匹配。

首先,在积累材料时,手上一般只有一个材料的大概轮廓,只有确定了论点以后,再挑选材料中最契合论点的部分进行铺展,这个“契合点”通常只是原始素材中的一小部分。

其次,论据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根据论点的需要,对事情的叙述分清详略,在语言上也要突出能支撑论点的部分进行细化,讲材料的中心巧妙转移,嵌入到中心论点上。

最后,要对材料进行升华与拓展。在写完事实论据之后,要加强引申和总结,不仅让文章看起来更加自然紧凑,也能强化读者在事例的阅读后的感悟升华,使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有说服力。

学生在原始素材的积累过程中大部分内容比较相似,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在素材匹配过程中的个性化引导。将作文题目中提取出来的论点,与手头的素材形成有机结合,使有限的素材发挥最大的匹配性,“一材多用”,可以对应不同类型的议论文。

例如邓亚萍的经历等大部分名人素材,都可以运用在不同类型的论点上:信念、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永不言败、拼搏等。

(2)素材转换

将题目与已有素材相接洽之后,“接木”的工作仍未完成。 我们还需从不同角度去调整转换素材,除了让它与需要承载的立意相配,还需要将素材赋予新的意义。

①赋予材料情感意义。无论是一个材料题目还是一个原始素材,其内涵都能挖掘出好几个,一个人物在经历一件事或者叙述一件事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情感体悟。这些情感差异性,使“千篇一律”的材料丰富起来,在写作过程中也能突出材料运用的个性化。所以任何素材,经过一定的转化和理解,都能赋予一定的情感意义,深化立意。

即使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也能通过情感将事情与作者联系起来。在材料的叙述后,可夹杂自己的抒情和议论,通过他人的事物,赋予独特的自我感想和启示,让题材更加深刻。比如很多的社会实事新闻,之所以能引起广泛讨论,正是因为它们存在对立点、矛盾点,许多事物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他们当中涉及的各种因素通常会触碰到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将这些剖析在文章中,作者的个性与思想立马就能显现出来,也容易引起他人共鸣。

②赋予材料时代意义。学生运用同一则素材,写出来的内容都十分相似,但时代在变化,社会每一段时间的主流价值观都在发生改变。新的人物、事物在不断出现,学生再使用陈旧的名人素材,缺乏新鲜感。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学生搜集运用素材时应尽量摒弃那些过时、陈旧的材料,寻找那些能够展示符合当下时代精神、价值观的材料,使材料与社会、时代同步。例如, 中央电视台每年进行“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评选出来的人物都是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通过对一个材料的挖掘,可以发现这些材料大多适用于意志品格、人生价值、梦想等当下社会正能量的话题。

另一方面,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材料,我们也要学生做到“以旧换新”。如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无臂钢琴师刘伟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生活中和他相似境遇,身残志坚的人不在少数。由此可以想到“无臂考生”彭超、无臂女孩杨佩,包括没有四肢的澳大利亚演讲家尼克·武伊契奇的传奇故事等等。这样可以摒弃那些老旧的素材,但是可以达到一样的立意效果。

优秀的作者、讲师也都在评析事件时,联系社会现实状况,给人深刻启示。如百家讲坛的易中天教授,分析古代人物时能适当得联系现代社会,学生也能借鉴此方法从古代人物身上挖掘出新意。

四、小结

中职学生虽然写作能力不强,素材积累有限,但是把握好材料作文的审题环节,扩大作文立意,挖掘材料的多元性,仍能提高手中素材的匹配成功率。而对于积累的素材,也不能一成不变,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归纳材料,并在拥有材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材料,根据不同的主题加以修饰、润色,使相对数量的材料显得更丰富,更精准地衔接上作文立意。

参考文献:

[1]林剑英.感知、筹划、控制——提高学生议论文素材运用实效性的探索[J].中学语文,2014(24).

[2]徐晓玲.浅谈学生作文材料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 2009(5).

[3]王志勇.巧用素材?妙手点化[J].中学语文,2013(18).[4]陈仁龙.作文材料运用技巧[J].语文天地,2008(1).(作者单位:绍兴市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阐释合理,全面准确——阐释型议论文的写作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好头一半文——议论文开头之四法
议论文逻辑关系不严谨的有效对策
议论文如何往纵深处发展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