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走红的不同路线图
2016-05-14史祥莆
史祥莆
毛泽东建国后第一位保健大夫是年仅25岁的西医王鹤滨,刘少奇的医生许佩珉年仅29岁;而轮到中医,患者却又普遍认为老先生更靠谱
统计从先秦至民国有历史记载的60位知名中医寿命,平均年龄高达79.6岁,大大超越同时代一般水平。在历代中医队伍中,不乏孙思邈这样的现象级养生大师(活了101岁)。
‘
即使中医大夫没有史籍中记载的那么长寿,患者也普遍认为老先生更靠谱。不过,这一准则并不适用于西医。新中国领导人的医疗队伍大多是西医,年龄都相当年轻。毛泽东建国后第一位保健大夫是年仅25岁的西医王鹤滨,刘少奇的医生许佩珉年仅29岁,周恩来的医生张佐良33岁,邓小平的医生王敏清也是33岁。为什么中医越老越吃香,好西医却大多正当盛年?分工不同的中西医
其实,这是由中西医各自的年龄优势决定的。
今天的西医是近代科学产物,要求逻辑思维清晰,因此年轻专家值得信赖。中医则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依赖经验积累,而年龄是经验最好的保证。
另外,西医体力工作强度普遍大,即使内科大夫,也大多需要在医院按时坐诊查房,而中医则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工作形式。
西医外科尤其需要年富力强的操作者,很多马拉凇式手术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全主动脉弓头臂干置换术甚至可以达到20小时,肝移植手术需要12小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需要7小时,骨科的髋关节置换术、口腔科的下颔骨切除术等手术时间也都很长。尽管老院士可以现场指导甚至亲自主刀,但并不能代替年轻人的主力地位。
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也加大了西医工作量。医院对医生的考评,主要依据的是诊疗数量,目前国内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36小时,约两成医生曾连续工作48小时。不仅吃苦受累,还有很多学习曲线较长的技术活儿、眼力活儿。以腹腔镜为例,由于成像方式特殊,很容易放大人手的操作误差,配备之初就淘汰了一批老医生。
而中医工作强度小、绩效不可量化,也不需要操作复杂的仪器,国际交流更是可以忽略不计,是今天对老年人界面最友好的工种之一。
一般而言,求助中医的病症以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居多,皮肤病、不孕不育、高血压、糖尿病、妇科病、自律神经问题都是老中医愿意尝试的领域;另外,生化检查指标没有异常的失眠、体质虚弱、心情烦躁、食欲不振等亚健康症状也很难找到确切病因和对症疗法,同样给了长者诉诸人生经验的极好机会。
加之民间“越没治的病,越应该找中医看”的执念,处于晚期阶段、西医坦承无解的病患也愿意求助中医。前有西医打底,后有“迷信”兜底,思想准备充分,只要施以恰当的安慰话术,老中医在改善心情、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确实不无效果,缺乏历练的年轻人很难胜任这种工作。
长寿是最好的招牌
相比西医KPI式的量化管理,中医的工作成果外人很难揣摩。而中医在长期传习中也找到了最好的广告招牌,那就是自己的健康。
中医的内在逻辑允许他们这样做。《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锚定了中医内外不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即使在今天,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也是不分内外科的,好的中医大夫更是内外妇儿都可以看。“一方治百病”的万能灵药在民间依然颇为流行,这种全能经验当然只有老年人才能积累。所以,凭借年资打通专业壁垒的老中医也理应能够自诊自疗,延年益寿,而专业分工泾渭分明的西医显然“自顾不暇”。
所以,人们可以容忍西医自己身体不好——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患病率为74.0%,“过劳死”早已不是新闻。而中医则完全不同,在由人社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首届“国医大师”评选上,三十位人选名医年龄最大的93岁,最年轻的74岁,执业时间都在55年以上,堪称最会养生保健的群体。
长寿的确是老中医的个人品牌。概括起来,他们大多“动静结合”“顺应自然”“形神兼养”“无悔付出”,这是囿于严谨科学训练的西医很难达到这种境界。
体制外工作年龄约束少
相比德高望重的中医,好西医为什么不那么老?答案很简单:不需要。
西医拥有严格的培养体制和明确的职称层级,从念医学院到成为一名医生。需要约10年时间。而从住院医生到主治医生、主任医生,又需要重重考核。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都有确定的层级和职称,岁数完全不是判断水平的依据。年龄不仅不是招牌,甚至还会成为瓶颈。西医纳入国家医疗体制的程度较高,公立医院执业上限是男医生60周岁,女医生55周岁,想超过这个年龄则只能返聘。
主战场在体制外的中医则不受此限制,广东名医刘惠良108岁仍在悬壶济世,行医已达90年,每天接诊数十人,周末和节假日则有上百人。
原本执业条件就非常宽松,不久前,中医诊所资格审批也被取消。“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中医药法》草案把中医诊所由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草案特别强调了原因:“考虑到中医诊所主要是医师坐堂望闻问切,服务简便,不像西医医疗机构需要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
中医工作强度小、绩效不可量化,也不需要操作复杂的仪器,国际交流更是可以忽略不计,是今天对老年人界面最友好的工种之一。
西医确实不能脱离设备单独存在,其成本远非普通诊所可以负担,大夫离开医院则很难施展拳脚;而中医器具简单轻便,成本低廉,针具、熏蒸、泡洗、艾灸、推拿、理疗、牵引设备完全可以自行购置,独立执业,来自医院的工作年限约束也几乎不存在。
并且,现代西医设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患者必须足够多才能分摊购置成本。不同医院的财力和品牌差距很容易在西医中形成马太效应,所以,好西医必须在执业年限内用好医院的平台,争分夺秒施展才华,而不是指望退休后扬名立万。
但尴尬的是,今天的年轻中医既不能像西医同行一样大器早成,也很难模仿前辈们蓄起胡须,养生益寿,静静等待成为大师。只能一边苦学英语。一边等待风向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