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族乐器

2016-05-14曹宏伟贾建莉

艺术评鉴 2016年7期
关键词:演奏家音色乐器

曹宏伟 贾建莉

摘要:文章主要把笙演奏方面的书籍文章整理分类,内容有关于笙的起源和发展的;有关于笙技术方面的;有关于笙艺术方面的。

关键词:笙 笙演奏理论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吹奏乐器,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笙真正迅速得到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改革开放以后,笙在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等各个方面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许多人开始对笙的理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关于笙的演奏方面的理论书籍最早的是阎海登、高金香、肖云翔著的《笙的演奏法》(人民音乐出版社),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笙的一本吹奏法的书籍,书中详细系统的介绍了笙的演奏技巧,规范了笙的演奏符号,为推动笙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书的主要著者阎海登先生是笙演奏家中的泰斗,他首创的笙历音技术及代表作《晋调》《孔雀开屏》等曲目的详细介绍无疑是书中的亮点。1988年笙演奏家高沛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也出了《笙的演奏方法》(河南人民出版社),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1989年由牟善平、徐超铭 、肖江编著的《笙练习曲选》是牟善平、徐超铭两位笙演奏家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书中详细的阐述了各种技巧的方法和要求,其中的顿弹、吹奏与吸奏交替三吐练习等技巧是他们的首创,进一步丰富了笙的技法。1996年和1998年笙演奏家岳华恩先生在台湾分别出版了《笙教程》(台湾学艺出版社)和《中国笙演奏家名曲荟萃》(台湾学艺出版社),为笙在台湾的普及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2000年笙演奏家张之良著的《笙演奏实用教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中,具体分为笙的概论、笙的演奏技法、笙的简单修理与保养、笙独奏曲四个部分来系统论述,张之良先生首创的大跳音程的快速双吐和二声部复调的演奏技法极大的提高、丰富了笙的表现力。2000年杨守成著的《笙基础教程》中系统介绍了笙的传统技术和现在发展的一些技术。2003年谭军著的《谭军教三十六簧笙》(湖南文艺出版社)中分为笙的概述、笙的常用演奏技法及练习、笙独奏曲三个部分来论述三十六簧笙,三十六簧笙是建国后在传统笙基础上改良的,谭军先生的三十六簧笙教程对这种笙在我国的普及推广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07年杨守成著的《笙必修教程》(百花文艺出版社)分为传统笙部分、键笙部分,《笙必修教程》是在杨守成先生的《笙基础教程》的基础上又加进了键笙部分,应该说《笙必修教程》是比较全面的系统的笙理论书籍。

2002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笙学会)的成立,是笙艺术发展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为全国的笙演奏家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笙艺术的发展。正是在笙学会的领导下,2006年初笙论文集《中国笙艺术》出版了,《中国笙艺术》的出版对中国笙界来讲是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此文集中汇集了笙的理论家、演奏家、改革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来论述这件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的心得体会,全书共分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主要是论文和评述,中篇是改革与制作,下篇是笙演奏家的简介,也许是限于篇幅的原因,也许编者们还有下一步的考虑,总之,还有好多关于笙的理论的也比较有价值的文章并没有完全收录进来。

网上搜集了关于笙的文章,发现比较引人注目的理论文章大多都是在近二十年之内发表的。把这些文章阅读后发现它们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有关于笙的起源和发展的;有关于笙技术方面的;有关于笙艺术方面的。

(一)关于笙的起源和发展的文章

在牟善平的《吹笙琐谈》(齐鲁艺苑1995、3期)中作者结合笙的发音原理和自己多年的演奏实践介绍了笙的演奏口型以及呼吸换气方法,牟善平先生是我国山东地区的笙演奏名家,他的论文中的吹奏口型和呼吸换气方法的经验值得我们笙的学习者好好重视认真揣摩;在张之良的《笙的改革》(乐器2000、1期)中详细的介绍了笙的三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对笙管数目的改革、竹管的排列方式、笙斗、簧片的改革和三十六管半音笙的出现等情况以及建国后五十年代新时期笙的一些新的改革的状况;在董青的《笙的改革与规范化问题》(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3期)中,作者提出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强调改革的科学化以及对笙规范化的初步想法里面关于笙的音域、音量、音色、重量和体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设想、建议;在范元祝的《20 世纪笙的改革与笙曲创作》(中国音乐学2001、3期)中主要针对的是20世纪笙的音列、音位、和声运用的改良革新的变化的一些情况,在20世纪笙曲的创作介绍中几乎囊括了20世纪以来所有的笙独奏曲,这对我们想大概了解20世纪笙曲的创作情况是个比较好的资料;在刘文祥的《浅谈笙的起源与发展》(艺术研究2002、4期)主要简单的介绍了笙的历史、笙的形状、构造等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在牟楠的《笙的改良与笙音乐的发展》(齐鲁艺苑2002、3期)中作者主要介绍了37簧圆斗笙在传统笙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成功并且伴随出现了一大批适合37簧圆斗笙的作品;在梅雪林的《笙的历史与现状》(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4期)中作者从笙史探源、笙的形制沿革、笙属乐器的种类分布、笙在乐器组合中的历史演变、笙对外国乐器制造的影响、笙曲的创作发展、笙的民俗意义等几个方面系统的介绍了关于笙的历史现状。

(二)关于笙技术方面的文章

在谭军的《笙的“配合系”发音探微》(黄钟1997、3期)中作者从笙的固有频率和管的固有频率、簧与管配合发音特点两方面介绍了笙发音的独特性;在徐超铭的《笙演奏技术的创新》(音乐艺术1997、1期)中作者先说明了笙的历史传承中的技术后,以陈铭志教授创作的笙赋格曲《远草赋》和赵晓生教授创作的现代笙曲《唤凤》为例系统的介绍了笙技术中复调、多调性、无调性、快喉颤音四种技术运用的情况,这些复调技术演奏难度也相当的大,同时这些超难度的复调技术是为适应现代笙曲的挑战所做出的创新;在张之良先生的《笙的和声》(中国音乐1998、1期)中作者从笙的和声传统用法和笙的和声现代用法两方面来具体说明笙和声的演变以及传统和声和现代和声的特点;在《笙的音色》(乐器2000、2期 )中张之良先生从笙的发音原理和音色的关系、笙的音窗和音色的关系、笙苗和音色的关系 、笙簧片和音色的关系、扩音管对音色的作用、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素养的高低对音色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说明了影响笙音色的各种因素,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笙的性能、构造、发音特点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保证;在《笙演奏中的气息控制》(乐器2000、3期 )中作者张之良从呼吸方法、控制气息的练习方法、练习中常出现的毛病三个方面详细的说明了笙演奏中如何正确的掌握运用气息;以上的三篇文章是张之良先生的系列讲座论文,张先生是我国笙著名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他的这些论文中的观点和体会无疑都是在他多年的实践基础上的总结、归纳、提炼,会对我们现在的笙学习者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引。在刘文祥的《笙的呼吸用气方法及演奏中的气息控制》(艺术研究2003、2期)中作者概括的说明了笙的基本的呼吸方法和演奏中气息控制的情况;在陈广声的《浅谈笙演奏中的呼舌》(黄河之声2005、3期)中作者细致的说明了呼舌做为笙独特的技巧的练习方法及演奏效果;在张跃进的《论笙的打音技法在音乐表现中的多变性》(中国音乐2006、1期)中将笙的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打音技法的具体使用时,通过介绍演奏家们根据不同乐曲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力度,表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将打音技法基本的弱打音、强打音、中打音、柔打音的丰富表现力展现在我们面前;徐振海的《36簧笙演奏及“悠舌”的运用》(戏文2006、2期)中作者概括的介绍了悠舌技法的学习、运用情况;在姜勇的《笙的打音之我见》(小演奏家2007、8期)中作者较详细的介绍了打音技巧的练习方法、实际的演奏效果以及在作品中的运用情况。

(三)关于笙艺术的文章

在王培伋的《浅论胡天泉先生对笙的研究及其作品<草原骑兵>的演奏》(中国音乐2002、3期)中作者简单介绍了胡天泉先生的艺术经历以及他的代表作《草原骑兵》的创作上的特点 胡天泉先生对这首乐曲独特的艺术处理;在孙友的《笙的改革与演奏艺术》(乐器2005、12期)中作者作曲的需要促成笙音域的加宽和半音增加、民族管弦乐队的建立促成笙向系列化发展、建国以后笙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同步发展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互促进在笙这件乐器中有着十分明显的表现 、室外吹奏促成了扩音笙的改革成功不同环境下的演奏促成了笙的多功能性;在刘向阳的《谈唐富先生的笙演奏艺术》(艺术教育2006、5期)中作者唐富先生的演奏特点及风格、唐富先生对笙技巧的运用及对作品情感的处理;在姜勇的《胡天泉与阎海登笙艺术》(艺术探索2007、5期)中作者通过介绍胡天泉和阎海登两位笙演奏大师各自的成长经历的不同、笙演奏艺术的不同、改变与创作笙乐曲的不同中说明了两位笙艺术家之间的差异;在高沛、柯楠的《笙的艺术流派初探》(乐器2007、12期)中作者说明了笙的流派实质上是历史的概念、地域的概念、简单介绍了笙演奏中的师承关系、以及他们的代表曲目和各流派的特点。

通过对以上材料进行的简单梳理,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笙起源和发展、笙技巧、笙演奏艺术等不同方面有了宏观上的认识,而且便于我们对以上论文积累的学术成果进行更详细的整理和归纳。当然作者的能力有限,论文收集的可能不够全面,对这个学科的认识也还不是太完善,站在笔者的角度上建议以后的笙论文中是否可以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多一些学术上的探讨,甚至学术争论,这样的话一定可以更好的促进笙艺术的发展,使其更加完善。

作者简介:

[1]曹宏伟: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

[2]贾建莉: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演奏家音色乐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乐器
乐器也疯狂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另类演奏家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