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大学生舞蹈训练及排演方式与方法初探
2016-05-14宋雪瑞
宋雪瑞
〔摘 要〕 舞蹈属于人类的身体语言范畴,与以手语为主要交流工具的听障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听障者的舞蹈训练及排演也是人们很少触及到的研究范畴,本文共分四部分,以听障大学生舞蹈训练与排演为研究目标,分别从舞蹈的创作、舞律的运用、舞蹈指挥的把握、舞蹈理论的普及等方面初步探索一些适合并有效的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 舞蹈训练及排演 舞情 节奏 方式 方法
听障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大学生的一个分支,是特殊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在语言文字文化逐渐发展并主导世界的今天,他们有着更加贴近非语言文字文化的优势。在形式上,他们的手语同以视觉艺术为主的舞蹈艺术“手舞足蹈”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内容上同样起着传情达意的情感功效。舞蹈在诗歌、乐器、绘画等其它艺术之前,便率先使用人体动作的优势作为渲情叙事的手段而被称为“艺术之母”,到今天,舞蹈仍旧在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精神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同样,舞蹈也丰富着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特别是对于听障大学生而言更有着“取长补短”、调节身心、健康向上、团结合作、排除孤僻的功能。听障大学生虽有着先天接近舞蹈的优势,但舞蹈毕竟是一种视听艺术,跨越时空两界的四维空间。明代科学家、舞蹈理论家曾强调过音乐对于舞蹈的意义,由此可见,除了舞蹈本体之外,音乐与舞蹈之间关系的密切性与重要性。从这一点来看,舞蹈音乐是听障大学生在舞蹈训练和排演过程中的最大阻碍。如何解决阻碍以及阻碍所带来的各种训练上的困难与问题,是当前残疾人舞蹈艺术需要探究和思索的问题。
《千手观音》从2005年春晚开始便家喻户晓,遍地开花,该作品的编导张继刚充分发挥了聋人手部灵活的特点,并结合了多数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量身打造的敦煌舞经典之作。这一“讨巧”之创提升了整个中国残疾人舞蹈艺术水平,拓宽了残疾人舞蹈的表演领域,同时也使舞蹈编导、舞蹈教师开始思索听障者科学的舞蹈训练及排演方式与方法。
一、舞蹈作品创作的背景——内心情感的高度契合
很多舞蹈教师在给听障学生编创或教授舞蹈时,直接将动作一一地教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对这个作品的理解。没有对作品的理解,学生就很难做到对这个作品贴切的表达,进而就形成了机械的运动,舞蹈变得中性而冷漠。舞蹈根据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表现内容有着不同的情感类型,例如,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作品往往是以单一的直线型的情感呈现给观众,而现代舞的情感往往比较复杂多变,并且与现代的很多精神甚至社会情况相结合,故不同的舞蹈体现着不同的思想内涵与感情色彩。吴晓邦先生曾提出过舞蹈的三要素:舞情、舞律和构图,其中,他把舞情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且让舞情替代了力量,他认为舞情是由舞蹈动作的强弱、急缓变化的高度体现,由此可以看出舞情对于整个舞蹈作品动作质感的展现以及对舞蹈整体把握的重要性。《毛诗序》中言:“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舞蹈是情感最淋漓尽致的表达方式和最直接的体现。皮娜·包希曾经也说过:“我关注的是人为何而舞,而不是如何舞”。学生们想表演的使观众感动,那么,首先要使自己动情,若非动情便是过往云烟。故舞蹈教师在开始教授听障学生舞蹈时务必要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尽可能的为学生讲授舞蹈创作的背景、舞蹈内容、舞蹈情感的转变以及适度的舞蹈表达。《心中的歌》是由北京舞蹈学院张伟为北京联合大学残疾人艺术团而编创的现代舞蹈作品,现代舞蹈不同于民间、古典的特殊舞蹈的肢体语言使学生极不适应其含义。开始,编导以动作先行性对学生进行训练,即使学生所做动作与教师再相似,但是面部表情却是一脸茫然或者表达错误。学生与编导进一步沟通以后,编导将舞蹈的整体构思,每一组动作背后的舞动意义向学生们表述之后,对同学们的动作做到了画龙点睛,使舞蹈作品顿然有了“魂”。
二、水之于植物——节奏之于特殊舞者的特殊意义
舞蹈节奏是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节奏就不成其为舞蹈。宇宙万物始终存在无比丰富的自然节奏,舞蹈节奏最早来源于社会劳动生活的自然节奏,一个舞蹈可以没有旋律,但是不能没有节奏,即使在舞蹈音乐伴奏的舞蹈中,节奏、节拍也是他们的基础,是舞蹈存在的基本要素。
节奏对于听不到任何旋律的听障者更是可以进行舞蹈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们只有在不同的节奏、节拍中表现不同的动感,体现不同的情感。《千手观音》节奏主要是以ABA的形式体现的,舞蹈第一部分的节奏以缓和、稳重为主,这无疑契合了这个舞蹈作品的仁爱、和善的主题。舞者的手臂就像盛开的莲花,领舞者邰丽华那面色祥和、心若止水,千手观音的安详端庄、纯净肃穆,以及关爱天下苍生的宗教情怀,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神圣感与崇高感。几声鼓点把舞蹈带入第二部分,节奏由慢渐快,动感而富于变化,音舞形象均鲜明动人,演员们敏捷的动作、炯炯的目光、飞扬的神采,与适才柔和安详的动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展现出了中华民族进取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舞蹈进入第三部分,随着男女合唱声响起,舞蹈动态及节奏再次转为平和,相比于第一段,却于安详之外增添了一份大气,舞者排成纵向的三行,变换出各种造型,最后在纵贯舞台一列的由低及高的千手观音的造型中结束,更加突显了辉煌的气势和神韵。整个舞蹈的节奏体现了“静——动——静”的动态变化,突出了节奏对于听障舞者的重要意义。
不同节奏的特殊训练贯穿舞蹈教师舞蹈训练及编排的始终,教师要始终把握住学生节奏的准确性,注重处理不同节奏变化与连接,由此才可以为表现动作背后最深层的情感服务。
三、强弱徐疾的准确把握——与舞蹈指挥的默契配合
舞蹈指挥对于听障舞者跳舞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是学生舞蹈的第一指挥者,从宏观角度看,教师的指挥对于舞蹈训练及排练的进度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微观角度看,教师的指挥直接关乎到学生的每一动作细节的把握以及对于情感的处理和掌控。娴熟的手语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做最直接的交流,舞蹈作为非语言文字文化,与语言文字文化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舞蹈教师必须要亲自示范,更要直接用身体语言与学生沟通与对话。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会观察到教师的每一个细节,因为教师的手指甚至姿态表达是学生舞蹈的一切,从这一点来看,舞蹈指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舞蹈指挥教师必须要有指挥一切的“霸气”体现,先知般的引领学生,而不是反被学生引领;
(二)舞蹈指挥教师必须要对舞蹈的音乐有着准确的理解,指挥要依据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快速传递给听障同学;
(三)舞蹈指挥教师指挥的幅度、力度、速度、面部表情、身体全态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作幅度、调度位置、队形变化,故默契的配合必须要在日常训练时就体现出来,而不是简单附加于作品之上。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舞蹈指挥教师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数节奏、合节奏,更重要的是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以最积极的状态,最激动的表情、最昂扬的霸气来引领与调动听障舞者。
四、舞蹈基础理论的了解——从理论的高度更好为实践服务
听障大学生学习舞蹈,并不能仅仅在舞蹈肢体层面搁浅,作为大学生群体应更好的从理论深度来了解舞蹈从而更好地表现舞蹈。舞蹈基础理论包括中外舞蹈史、舞蹈学导论、舞蹈艺术概论、舞蹈评论、舞蹈欣赏、舞蹈心理学、舞蹈人体科学等多个学科各个层面。也许有些人会想这样是否过于夸张,其实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两张皮这样的问题是当下中国的舞蹈届普遍存在的现象。试问如果演员不懂汉代舞蹈的基本发展状况以及汉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就去跳所谓的“汉代舞蹈”,那么演员是否会以情带动?试问如果不懂藏族舞蹈的文化发展以及藏族人民的宗教观念,那么是否藏族人民会对这样的舞蹈买单?各种各样的问题冲击着现在那些只追求“外在美”而缺乏“内在真”的舞者。
介于以上情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从舞蹈理论的角度,让听障舞者去真正的认识舞蹈,她们与健全人又着同样的能力与权力去了解自己所热爱的舞蹈的本质是什么。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出版的《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中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到了听障者与舞蹈的关系,总结了舞蹈语言如果从动物体语发展而来、舞蹈空间与舞台空间如何划分、不同的肢体部分(头、躯干、四肢)的表达与表现以及道具的运用等多个方面给予听障舞者以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从事听障舞者训练的教师应从舞蹈理论方面让学生去了解舞蹈史、舞蹈文化、舞蹈构图与调度、舞蹈赏析、舞蹈身体语言、舞蹈运动规律……
当代的残疾人大学生更需要以艺术来调节身心平衡,从艺术的真善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以及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舞蹈对于他们来说是最能展现听障者心声的艺术,与他们有着最天然的联系。他们渴望舞蹈,渴望表现,渴望成功,渴望被人赞扬……这篇文章作为对于听障大学生舞蹈训练及排演方式与方法的初探,有着很多需要补充的和继续探讨的地方,文章在此呼吁更多的教师一起多关注残疾人的舞蹈事业,在残疾人舞蹈的编创、舞蹈训练、舞蹈排演、舞蹈理论上做更深层次的探讨,更好的发展中国残疾人的舞蹈事业。
(责任编辑:文键)
参考文献:
[1]刘建. 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民族出版社
[2]袁禾.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
[3]吕艺生. 舞蹈学导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
[4]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5]吴晓邦. 新舞蹈艺术概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
[6]刘青弋. 现代舞的身体语言[M]. 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