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表演专业舞蹈课教学转型初探

2016-05-14高倩

艺海 2016年7期
关键词:戏曲表演舞蹈转型

高倩

〔摘 要〕本文从艺术高校戏曲表演专业舞蹈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总结从事非舞蹈艺术专业学生舞蹈课教学的成功经验,在舞蹈与戏曲形体表演教学互相渗透的前提下,初步探讨了舞蹈课教育理念、课程教学、教师角色转型的可行性。

〔关键词〕 舞蹈 戏曲表演 转型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表演是“以歌舞演故事”为基本特征的。也可以说从诞生的那天起,“载歌载舞”与“故事表演”就是中国戏曲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一对翅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戏曲衍变,戏曲与舞蹈逐渐分离开来,各自拥有了独立的发展体系,走向了自由而精彩的发展之路。但舞蹈,尤其是民族民间舞始终作为戏曲表演艺术手段重要组成部分,为戏曲形体变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而中国的舞蹈也在不断借鉴戏曲形体程式化、生活化特征的基础上得以彰显自己的民族特性。

正因为戏曲表演与舞蹈表演专业这种相生相长、相同相向的关系,近些年来,在我国艺术高校戏曲表演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舞蹈课程的设置已逐渐趋于常态,并呈现出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趋势。但不能回避的是,目前戏曲表演专业舞蹈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教学观念的误区:很多舞蹈老师认为学戏曲的学生学习舞蹈,与舞蹈专业学生学习舞蹈本质区别不大,只是在教学时间上相对较少,教学内容方面相对单一、简单,期末考核要求不会很高等方面体现不同。因而在面对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时,一些舞蹈老师会以传统舞蹈专业课的套路指导教学,既没有体现学生的专业针对性,也没有实现在戏曲表演专业开设舞蹈课的初衷。

笔者作为一名艺术高职院校舞蹈老师,针对以上情况,在多年非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课教学实践中,做过一些有益尝试,愿就戏曲表演专业舞蹈教学转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育理念的转型

首先要明确在戏曲表演专业学生中开设舞蹈课,是以提升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宗旨,以舞蹈与戏曲形体教学的碰撞来拓展学生舞台创新能力和表演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也就是说,舞蹈课的开设,是有助于学生戏曲表演学习的,不必每个学生都要达到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学生只需要在舞蹈课中,获得锻炼,体味成长,学习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反观重识戏曲形体表现的特点,为将来在舞台上更具灵性地塑造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因此,面对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舞蹈教师要重视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的养成。不强调“规范”,而侧重“思考参与”,即引导促进学生形体表演灵性的发展,将舞蹈的实践理论知识以寻美、探真、近善、求新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也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戏曲的学生在舞蹈课堂的自信心与创造力,不会将舞蹈技能简单看成“第二专业技能”或走向社会后“谋生”的一种手段工具。要做到这些,必须以舞蹈老师主动积极转换角色为核心,以戏曲表演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皈依,注重学生形体表现能力的拓展,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舞蹈进而提升对戏曲表演的理解,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各艺术高校,舞蹈课介入戏曲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在学生高年级甚至是毕业前的一两年。由于学生舞台综合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两年的舞蹈开课时间很难满足学生形体素质拓展的需要,所以笔者认为,新时期还应从教学顶层设计中实现舞蹈课教育理念的转型,也即将戏曲表演专业的舞蹈课放在与戏曲形体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舞蹈课教学全程性转变。可从学生入学第一年就开设舞蹈素质课程,与戏曲的“腿、毯、身、把”等形体课并行。这既是当前艺术人才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是戏曲专业适应新时代观众审美需求的一种转型。

二、课程教学的转型

教学理念的转型最终要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转型中。从本质上来说,舞蹈、戏曲教育都是一种美育教育,它们应跳出具体的职业技能培养的框架,向学生自我开放。尤其对于非舞蹈专业的艺术生来说,舞蹈只是一门选修辅助课程,没有主修专业那么严格的毕业、就业要求,那么这样的舞蹈教学就更应该凸显学生个人的体验和审美品位,助力完成学生的自我认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实现学生的自我创造。具体来说,戏曲表演专业的舞蹈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抑或是考核方法都应该向“动态生成”的状态转型。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教授的内容应具备一个大致明确的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予以调整,绝不是不可更改的。一般情况下,戏曲表演专业的舞蹈课教学主要包括民族民间舞蹈和成品舞蹈剧目。这些内容通过各民族民间舞种的元素训练,可加强学生的舞感及身体语言的表现,以适应舞台表演的要求。但这种内容设定也有不足,那就是没有参考学生的个性需求及时代的变化,它以教育者角度来假设学生的需要,以教师以往的经验来框定不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达。因此可建立一个动态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将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爵士舞、芭蕾舞甚至体育舞蹈等多舞种设为内容模块,让舞蹈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共同选择教学内容,最终对接相应舞蹈剧目模块继续学习、登台展现。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出具有戏曲表演风格的舞蹈剧目,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多方位就业打下基础。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选择上,也应以动态、综合、弹性为特点。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引导为主,采取小组教学、竞争“主演”、师生互选及舞蹈和戏曲身段对比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独特的艺术见解和审美体验,强调舞蹈与戏曲表演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开放、系统、循序渐进的考核评价机制。在舞蹈课的考核中可以引入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分等方法。尤其要引入戏曲形体、表演教师以及文化教师作为舞蹈课的考核嘉宾,从舞蹈与戏曲结合、文化与专业结合、舞台表演综合提升等角度为学生打分,以期实现舞蹈课开设的目标与宗旨。

三、教师角色的转型

课堂是教师的舞台,课程教学成功与否,教师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戏曲表演专业舞蹈课教学转型中,舞蹈教师的角色转型是最重要的一环。

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戏曲表演鉴赏能力。舞蹈课既然要与戏曲形体互相借鉴,相辅相成,就必然要理解整合两项专业的异同,充分开发戏曲表演“程式化”的“唱、做、念、打”与舞蹈动作相结合的可能与实现途径。这决定了舞蹈教师应努力具备三方面的专业素养:一是较为全面的舞蹈专业表演能力与教学能力;二是较高的舞台表演审美修养;三是较系统的戏曲鉴赏及表演理论知识。而第三点是转型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通过不断观摩学习而掌握。

其次,要不断丰富舞台表演之外的能力素养结构,适应新形势下课程综合化的要求。这种提升要依靠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进而探求自身转型来完成。比如充分应用慕课、微课、微信视频等信息化技术把舞蹈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各舞蹈教师之间,舞蹈与戏曲教师之间,艺术老师与信息技术专家之间沟通、协调、互相学习并协调合作的过程。因而舞蹈教师不仅要虚心请教老一辈戏曲表演教师,善于学习戏曲表演教学的经验;还要跳出舞台表演的圈子,关注信息教育科技及社会最新热点,并大谈尝试,为我所用。惟其如此,才能实现舞蹈课堂由重技巧向重兴趣潜能开发的转型,教学评价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型,教师本身则由传统舞蹈专业老师向综合形体表演老师的转型。

(责任编辑:谭博薇)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北京)2005.5 .

[3]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康德.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5]温恒福.探索21世纪中国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引论.《教育探索》2002.

[6]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北京)·2003.9.

[7]沈贵鹏.超越传统:三种新型智力观及其教育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上海).2005.2.

[8]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戏曲表演舞蹈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转型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
浅谈戏曲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我和舞蹈
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