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教学如何准确把握作品风格

2016-05-14解伟

艺海 2016年7期
关键词:小调技术内涵

解伟

〔摘 要〕本文通过对湖南民歌和东北民歌的汉族小调从音乐技法、旋律、声音特征、风格、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并通过技法与文化之间的比较,使学生能从多维角度去理解声乐作品,以此促进学生整体声乐艺术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汉族民歌 小调 技术 内涵

笔者在声乐教学中,看到学生对歌曲背后的文化缺乏了解,因此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导致演唱不出歌曲的精神内涵,针对这种情况,在声乐教学中则需要对地域文化、民族特色进行细致比较与区别,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民歌,民歌与当地人民的风俗、文化、语言、生活息息相关,从各地民歌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各地人文,各地的人文又影响着各地民歌的演变。把湖南民歌和东北民歌的汉族小调从音乐技法、旋律、声音特征、风格、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能够使学生从多维角度去理解声乐作品,从人文层面与技巧层面促进学生整体声乐艺术水平的提高。

一、民歌的定义与风格

民歌是指由民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并长期流传在民间的歌曲。“民歌”是20世纪初才在汉语字典中出现的一个名词。先秦时“民歌”被称为“风”,《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当时各诸侯国流行的民歌。今天我们还把搜集民歌叫“采风”,即保持着先秦的称谓。在《诗经》“国风”一书中,除了周南、召南之外其他分别是卫风、王风、郑风、曹风、鄘风、邺风、豳风等。可见,“风”即是一个地区或族群的生产生活与精神文化通过民歌而表达的统称,也是一个地区民歌风格的具体体现。

二、《丢戒指》与《洗菜心》之比较研究

本文重点侧重于汉族小调,并选择东北小调中的《丢戒指》和湖南小调中的《洗菜心》进行比较,统称为东北民歌而不是辽宁民歌的原因是东北各地流行的小调传承有序,风格相近,同时在曲式和旋律结构等方面也基本趋同,所以归并分析。《丢戒指》是一首广泛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汉族小调。歌中描写了一位年轻姑娘不慎丢失了情人所赠的戒指,急得她顾不得害羞,而不惜许诺重金酬谢,急盼拾者送还给她时的心情。全曲音乐舒展、幽默、风趣、气质淳厚朴实。《洗菜心》是流行在湖南醴陵一带的汉族小调。和《丢戒指》一样,借一个年轻女子丢了金戒指的情节,表现她爽朗的性格和与人逗趣的世俗生活场景。两者由于共同的内容情节和诸多可比性,所以进行对比研究合理性高。

1、相同之处:《丢戒指》和《洗菜心》体裁皆为汉族生活小调,内容都是借一个年轻女子丢了金戒指的情节,表现她爽朗的性格和与人逗趣的世俗生活场景。

2.不同之处:

⑴文化背景:

湖南在先秦时期为楚国,楚地历来有着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楚人的杰出代表屈原就是根据故乡的民间乐舞文化,整理并创作了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大胆的想象、追求,并寄托了诗人无限情怀的千古绝唱《楚辞》。而包括号子、山歌和小调在内的湖南民歌继承了其悠久的文化风格,延续着其神秘而浪漫的艺术传统,多数民歌形象鲜明生动,风格独特。

东北各地流行的小调则基本趋同,不仅风格相近,而且在曲式结构和旋律特征等方面也十分相近。诸如其代表性民歌《月牙五更》、《对花》、《上茨山》、《放风筝》、《丢戒指》、《小看戏》等小调,在东三省到处可闻。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可在诺大的东北地区,汉族小调的风格如此相近与雷同,这在全国比较少见的。造成这种音乐文化现象的原因和历史上延续了几百年的“闯关东”现象有直接关系。19世纪初,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政府依旧关闭山海关,成千上万的山东农民不顾禁令,跨过山海关和柳条边墙“闯”入东北,这就是著名的“闯关东”现象。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活动,而移民的主要流出地为山东、河北一带的汉族民众。敬畏祖宗和族权是山东河北汉族文化的重要特点,在告别了祖权、族规、祖训后,齐鲁、燕赵文化和当地的满、蒙、朝鲜等少数民族文化在不断地碰撞、变异、交汇与融合中,逐步创造出了既有中原文化母体特征,又兼容东北当地民族文化艺术特征的混合文化艺术风格。

⑵音乐风格特点:

主要表现为装饰音的运用,《洗菜心》颤音是演唱时主音与上方的助音快速交替的装饰音,如“绣房”中的“中”,“洗菜心哪”的“哪”,颤音的运用强调了这个音,使音乐听起来更具风格性,在唱时要特别注意,小的细节能够体现歌曲风格。《洗菜心》中有很丰富的倚音,主要有两种,前、后倚音,前倚音是在每个音前加上一个装饰音,后倚音是在一句收尾的时候加上后装饰音,一般只有半拍或者一拍,能够丰富音乐的感情,前倚音可以让旋律起伏更大 ,能够体现小女孩的泼辣、活泼的性格,后倚音是旋律向下,又表现了女孩泼辣中的害羞,演唱中要把这两种矛盾冲突表现出来。而《丢戒指》的装饰音较之《洗菜心》要少很多,在曲中出现比较多的是滑音和短倚音,短倚音和滑音全部都是下滑音,短倚音都是出现在句尾衬词“呀”上,体现了我国戏曲、说唱音乐的特点,表现了欢乐喜悦的情绪,而滑音很好地体现了东北语言尾音下滑的特点,显得亲切、热情。

⑶调式调性、曲式特点:

《丢戒指》曲调俗称“剪剪花”或“剪靛花”,是明清时代流行于北方大部的俗曲,变体很多。该曲调对我国戏曲、说唱音乐的影响也很大,许多戏曲和民间音乐中都有该曲调的影子。如单弦、聊城八角鼓、兰州鼓子等都采用它为基本曲牌,采用这个曲调的民歌也相当多,大多表现欢乐喜悦的情绪和富有生活情趣的风俗性场面,如《放风筝》《小看戏》等。该曲为宫调式,全曲有四个乐段,每段由四句组成,第一段主体是“剪花花”的曲调,后面都是主体的变体,第一乐句音乐舒展欢快,第二乐句活泼跳跃,很好地展开了乐思,第三乐句节奏紧密,跟前二句相比转了一种情绪,表现了姑娘焦急的心情和当时的状态,第四乐句旋律下行,与前三个乐句形成情绪的对比。《洗菜心》该曲为特殊的羽调式,全曲以“羽调”调式为基础,围绕“角”音的旋律构成,由四个不等长的乐句再加上一个衬句构成,首句篇幅较大,展衍得很充分,以下各句几乎都是它的某种变化再现。从音调的整体风格而言,“羽”调式的色彩是贯穿到底的,是建立在“小—大”三度结构基础上的“羽调”旋律。

⑷歌唱语言特点

《丢戒指》是典型的东北小调,并且这个曲调在明清时代就是流行在北方的俗曲,因此,《丢戒指》的语言具备了华北和东北的语言特点。歌曲中有很多的儿化音,并且乐句的尾音都有东北语言下滑的特点,表现了东北人诙谐、幽默、亲切的性格特点。《洗菜心》的语言具备典型的湖南方言特点,大体上,湖南方言的尾音都是往上翘,音调也比较高,声音上比较尖、亮,表现了湖南人泼辣、热情、俏皮的性格特点,同时,《洗菜心》的方言具有很强的旋律性。

学习民歌,可以先将歌词用方言进行有节奏的朗读,以求抓住歌词本身带给我们的方言的行腔与韵味特点,再按照方言的声调、咬字吐字的规则,对每一个音的读音要做到精确,再把这种咬字与声乐的发声技巧进行揉合,之后,便是按音乐的节奏行腔,把字、词组、句子揉合在一起。

⑸衬字、衬词

《丢戒指》和《洗菜心》中都频繁出现了各种生动、诙谐的衬词、衬字。比如《丢戒指》中的衬字有“呀”“啊”、“呦”“哇”“那”等,并且出现得非常频繁,一字一衬、一词一衬、一句一衬,这要求演唱者用说话的感觉去演唱这首歌曲,尽量做到字正腔圆,韵味纯正。衬词《洗菜心》中则有“啊、哪”,还有“索得咦兹郎当”这一类的润腔技巧打花舌的衬词。这种花舌有别于其它地区民歌的打花舌,湖南民歌来得的更加风趣、更加活泼、也更加动人。而打花舌需要技巧,需要舌头放松,让气息送上来从而发出这个音,否则是出不来这个效果的,这里的打花舌舌位一般是上扬的,更加需要气息的支持。

⑹演唱特点

《丢戒指》是四小节为一乐句,四个乐句为一乐段,因此一个乐句要求气息比较悠长,同时,《丢戒指》的旋律、音高起伏较大,音符较多,所以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长的气息保持,同时要求保证整乐句的连贯度同时做到每个音的发音清晰。《洗菜心》同样属于旋律起伏比较大的歌曲,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则更加强调气息的稳定性与旋律的流畅性,注重气息稳定的同时还要注意气息的流动,保持每个音的清晰和整乐句的连贯度。

四、声乐教学中如何准确把握作品风格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应当在课下准备好所教授歌曲的背景、内涵、声音技术分析、音乐技法分析、语言、风格等,引导学生更多地分析歌曲,了解歌曲的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多看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了解自己所演唱歌曲的历史背景,并且深入当地,去感受生活和风土人情;最后要提倡向本地民间艺术家们学习请教。只有教师做好了课堂的准备和组织,才能使学生无论从感性方面还是理性方面对演唱的歌曲有整体的判断与认识,学生才会做好演唱背后的细致工作,实现演唱时声情并茂、胸有成竹的演唱效果。

(责任编辑 谭博薇)

参考文献:

[1] 杜亚雄.中国民歌地图北方卷[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25-26

[2] 杜亚雄.中国民歌地图南方卷[M]. 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154-155

[3] 刘毓庆. 李蹊译注.诗经 [M]. 北京. 中华书局,2011.

[4] 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 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小调技术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四 季 相 思
挖掘习题的内涵
思 夫
五河小调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