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时期卷云纹视觉语言解析

2016-05-14廖琼

艺海 2016年7期

廖琼

〔摘 要〕秦汉时期卷云纹的符号三大特征就是云头的数理特征、线性的构成特征和云尾的嫁接特征;对构成卷云纹的三要素云头、云躯和云尾进行了分析,指出卷云纹的骨骼模式C形、S形、△形三种形态的不同的符号意义,展示了秦汉时期卷云纹强大的装饰能力和灵活的装饰手法。

〔关键词〕秦汉卷云纹 数理云头 线性云躯 嫁接云尾

一、秦汉时期卷云纹概述

秦汉时期的卷云纹是其发展史上最自由随意的一个阶段,卷云纹在形态上也出现了多个样式的变化。除了形态上的变化,还在意蕴涵义上面有所深化。那勾卷的云头、伸展的云躯、飘逸的云尾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场装饰纹样上的视觉盛宴,它们由内向外散发的奔腾之势、内蕴之力,向我们诉说了生命主体强大的创造力。汉代的云纹样式由于动感十足、气势逎劲而被学术界称为“云气纹”。(见图1、2)

二、秦汉时期卷云纹的符号特征

从卷云纹的视觉装饰语言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图形语言是建立在一定的平面构成基础之上的,对每一个卷云纹的单体来说,我们除了有必要对组成单体的元素分析,还有必要对元素之间的构成方式和构成特点进行探讨。这时我们必须面对的是元素与元素之间的衔接问题,这当中涉及到衔接角度和旋转角度,还涉及到单体间的连续排列的方式,在整体上还涉及到元素的简化和打散。很明显,形式构成方式是我们在分析视觉装饰语言元素时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

1、数理特征—云头

从商周时期的云雷纹来看,云头是有卷曲的线条组成,在环绕的圈数上一般不少于两圈,有的甚至环绕到四圈。而春秋至秦汉时期出现的勾云纹和卷云纹在云头部分的圈数就大大简化了。从形态上讲,单旋的云头是自成一团,螺旋环绕呈一个“C”形结构;双旋的云头有“如意形”和“S”形两种形态。两个云头对接,形成了一个两头向内弯曲的“如意形”结构;两个云头反接,则形成一个优美的倒“S”形。因此C形是卷云纹中最简单也是最稳定的骨骼结构,它是由最初的多层环绕的云雷纹简化而来的,C形特定的形状组成了一个个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卷云纹样式,它所具有的卷曲盘旋、运动不息的生动形态造就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它将一种普遍的旋转感、流动感用简洁的线条表现,勾画出了生动的云头形象。

从大量的汉代云气纹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单旋云头多数为环绕一圈或一圈半,角度为360°~ 540°;双旋如意型云头在当时的瓦当上出现过两圈至两圈半的形式,角度为720°~ 810°,而应用在漆器、织锦等工艺品上时,角度略有减少;双旋“S”型云头为环绕一圈或一圈半,角度为360°~ 540°。可以说,“C”形、“S”形和“如意形”是云气纹中最简单也是最稳定的云头结构,它是由最初的多层环绕的云雷纹简化而来的,“C”形、“S”形特定的形状组成了一个个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云气纹样式(如汉代瓦当、玉器上的装饰图案就是直接以云头来组合而成的),它所具有的卷曲盘旋、运动不息的生动形态造就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它将一种云气的旋转感、流动感用简洁的线条表现出来,勾画出了生动的云纹形象(见图3)。

2、线性特征—云躯

云躯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的金银错工艺的使用而出现的。因为金银错工艺的特殊性,需要有大量的线条来突出金银材料的材质特色,所以在线条上加长正好可以很好地体现金银错的装饰效果。汉代云气纹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其云躯的线性化,而线状、带状云气纹给云躯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没有云躯的过渡,不可能出现汉代云气纹中的线性流动形态(见图4)。

从装饰符号上看,线运用在卷云纹上分直、曲两类,综合其用线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

①以线条的粗细和间距把握流畅感;

②以线条的曲折、起伏和回转,营造运动感、律动感和节奏感;

③以对称、平排、相交、均齐等灵活搭配的方式,形成协调、生动的整体C形、S形、△形纹样。

④以线条间留白或平涂的方式,形成强烈的虚实空间,造成生动、空灵感。

这一时期的卷云纹装饰在总体上注意通过线条营造一种情绪与气氛,产生一种均匀有序、起伏流动、和谐而统一的感觉。在这里,云躯这一线的符号所起的作用就是将云头顺利过渡到云尾。从符号的意义来说,云躯的作用就是将云头所定下的气韵风格延续下去,成为这一风格的延伸。

3、嫁接特征—云尾

秦汉时期卷云纹的云尾具有一种特殊的气势,它将卷云纹的气质和形态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使其结构模式衍变到了一种更加散漫自由的格局。汉代云气纹由于具备线性特点,又结合了大量的植物和鸟兽进行云尾嫁接,因此成为嫁接式卷云纹的典型代表。这种嫁接是与当时人们崇鬼神、求长生的思想观念相联系的,云气纹与动植物的嫁接装饰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①鸟形嫁接(有学者认为这种纹样是由古代蟠螭纹和鸟纹的演变而来的,以鸟形和云头以及部分云躯结合所形成的,鸟形云气纹多是线性构成,是由两个云头反转相接组成的“S”形云气纹,整个云气纹看上去就像是一条舞动的丝带,造型清秀明朗(见图5);

②龙凤嫁接,是借用龙凤身的蜿蜒曲折与云纹衔接而形成的,古人有借凤以引魂,借龙以升天的装饰寓意,通过龙凤纹的嫁接,争强了云气纹流动的气势,衬托出其载体的高贵和威严;

③蔓草嫁接,蔓草即蔓生的草,由于它滋长繁茂、连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昌盛、长久的吉祥寓意;

④茱萸嫁接,茱萸是一种可入药的植物,叶片有香气且叶脉清晰流畅,汉代十分流行用此植物作为装饰纹样,这和当时的民俗有关,人们认为茱萸可以免灾辟邪,延年益寿。

从这些嫁接形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汉代云气纹自由浪漫的风格,这种自由的取向和浪漫的格调促成了汉代云气纹走向巅峰的发展。正是这种嫁接使得“云尾”元素在汉代的流行和成熟,“云尾”这种新的元素在纹样构成中起着加强力量感、运动感的作用。从而将云气纹的气势由“带状”的线型流动上升到了“尾状”的面型飘逸,而这正是汉代云气纹有别于其他历史时期云纹特色的精髓所在。

4、秦汉时期卷云纹的符号意义

正如前文所说,如果没有云头的定势基础,云躯、云尾又将如何发挥优势,将风格延续,形成整体的卷云纹气势呢?云头、云躯、云尾三者是骨骼模式的构成元素,也是风格气势形成的必须部分。

从整体形态来看,秦汉时期卷云纹有C形、S形、△形三种形态模式,这三种形态模式在它的符号意义上各有不同。

C形,是卷云纹最初的结构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C形组成的如意头式,相对双旋的组合使云头更加丰润饱满,这也贴合了如意之意,也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

S形,是卷云纹的衍变结构模式,具有很强的流动感和节律感。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因此可以融入其它更多的构成元素,与动植物的嫁接也显得十分自然。而S形的形象将人们对生死、动静、阴阳的主观感受隐隐散发,让人们在体验纹样的流畅感时略加感受一下它若隐若现的生命哲理。

△形,是卷云纹组合的衍变结构模式。这种形式多出现于适形图案。△形是宇宙中最稳定的形象。在彩陶的装饰上出现过很多以三角为基准点的装饰纹样,也存在着很多以“三”为构形原则的装饰纹样。△形正是印证了道家“三生万物”之说,使得装饰纹样的组合及构成更加稳健与丰富。

结语

秦汉时期是卷云纹发展史上最巅峰的时期。而汉代云气纹是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卷云纹,这种云气纹广泛地运用于各个不同领域的装饰之中,无论是砖瓦、陶瓷、玉器、铜器、漆器,还是印染、织锦中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云气主题。汉代云气纹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神仙的崇拜,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最具有艺术气质的云纹样式,它强调的是整体的美,突出的是气韵生动。其表现形式随意而自由,率性而灵动,奔放中不失韵律,散漫中不失秩序。这些多变的样式,蕴含着无限的发展空间,也为云气纹适应当时不同的装饰载体提供了灵活的骨骼架构。汉代人们对自然浮云的向往、对神仙思想的崇拜促成了动植物图案与云气纹的嫁接,也直接促成了“云尾”这一关键元素的形成。人文理念的融入没有限制卷云纹的发展,汉代的云气纹依然浪漫而灵动,活泼中亦不失优雅。当时的“云尾”不仅是完善云纹骨骼架构体系的重要元素,还是一个可以容纳任何其他吉祥辟邪图案的“容器”,并成为一个可以表达象征之意的吉祥“符号”。于是汉代云纹从一个描绘自然具象的实在之物发展成为一个抽象的反映民族审美内涵的概念之物,进而以艺术形态的符号流传了下来。汉代那些勾卷的云头、伸展的云躯、飘逸的云尾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场装饰纹样上的视觉盛宴,一股由内向外散发的内蕴之力、奔腾之势。

总之,秦汉时期的卷云纹向我们演绎了其多变的形态、随意的线条和不拘一格的布局。强大的装饰能力和灵活的装饰手法,使秦汉时期的卷云纹富有极大的魅力,也让作为观赏者的人们从主观内心体验到了先人对自然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感悟,深化了对自然哲学和运动美感的审视角度。从这点来看,道家思想的运动世界观和生命道德观将中国美学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宇宙的运动、自然的力量、和普遍法则的美学思想。因此,卷云纹不仅仅是一个装饰纹样,它所涵盖的更多的是当时的人文信仰和思想观念,其动感、浪漫的装饰纹样值得我们继续去探索和研究。 (责任编辑:翁婷皓)

注释:

适形图案也称适合纹样,可由一个或多个纹样构成,其形象必须安置在特定的外形中。摘自:关尚卿.《基础图案》,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参考文献:

[1]刘玉凤.秦汉时期陶瓷饰纹艺术特质及文化功能探究[J].中国陶瓷工业,2008年第1期,第21页

[2]田自秉、吴淑生、田青等.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45页、第147页

[3]徐雯:云纹的演绎和发展——中国传统装饰研究片段[J].《饰》,2000年第15期,第13页

[4]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16,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