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促进人文素养提升初探
2016-05-14童琳
童琳
【摘 要】童谣是指那些思想健康、琅琅上口而又益心益智的童谣。关注这些童谣在本地区的发展现状,以及通过观察研究这种现状与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之间的关系。通过整理分析一定量的客观详实数据,我们发现学生对童谣比较感兴趣,但了解不多,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游唱、创编以及评比等一系列途径,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切实有效地开展活动,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童谣;人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没有童谣就没有快乐的童年。时代呼唤着“绿色童谣”,孩子渴求“绿色童谣”。
一、巧用资源,征集“绿色童谣”
开展健康童谣征集、推荐活动。教师和孩子均可以通过调查访问、翻阅书籍以及网络共享等途径征集优秀的传统童谣、当地童谣,把它们记下来。为了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对这些既益心又益智的童谣,我们大力推荐,并通过游戏、班队活动让孩子牢记于心,使它们能在校园里广为传唱。
1.征集现有的优秀童谣
这里主要以传统童谣的征集为主。传统童谣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群众的创造。古代童谣的研究者形容童谣是“天籁自鸣”,形容童谣之美“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这都恰切地说出了它的淳朴自然、发自字胸臆、不假雕饰的特色,因此历来受到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青睐。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童谣成为孩子们最初的快乐体验。它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乃至孩子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起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将这些传统的、经典的童谣让现在的孩子诵读,不但让他们增长了各种知识,而且还丰富情感,积淀了人文底蕴,提升人的素养。
2.创编“绿色童谣”
“用心生活”意味着儿童对生活有浓厚的兴趣,“心向往之”对草丛中潜行的昆虫,天空中漂浮的白云,都以极大的热情予以关注。没有对生活极大的兴趣,就没有类似于发现,心随景牵,随情起,随思飞扬。这种感悟,不仅仅是生活在心灵的投影,更是心灵与世界的对话与共建。这就需要儿童在感悟生活中动真情,因为“情动”才能“辞发”,有积累了很多生活,灵感来时才能喷涌而出,也就是厚积薄发。有了真切的感情,才能找到贴切的诗句。因此只有引导学生找到感动过自己的内容,以童谣的形式、童谣的形象、童谣的语言去表现它,那样的童谣才能充满真实的感情。
在创编之前,我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认真学习了一首童谣:
“你拍一,我拍一,八荣八耻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为了祖国要出劲;你拍三,我拍三,铺张浪费要揭穿;你拍四,我拍四,做人不能自顾自。你拍五,我拍五,好逸恶劳是耻辱;你拍六,我拍六,我们尊老也爱幼;你拍七,我拍七,崇尚科学属第一;你拍八,我拍八,诚实守信人人夸;你拍九,我拍九,法律法规要遵守;你拍十,我拍十,争做文明小卫士!”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诵唱着自编的“八荣八耻”“童谣”。
3.营造“绿色童谣”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应该成为让孩子感受到趣味与美的地方,成为让孩子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乐园。教师可引导孩子充分利用童谣形象性、情感性以及节奏性强等特点优化教育环境。
为了营造浓厚的传唱童谣的氛围,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学童谣、编童谣、用童谣、唱童谣及演童谣等方式的活动。一是组织广泛收集有教育意义的适合小学生吟唱的“绿色童谣”;二是鼓励广大学生自己创编童谣;三是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举行唱响“绿色童谣”主题中队会,让学生自编、自演“绿色童谣”;四是利用家长会要求学生家长帮助孩子收集、编写、学唱“绿色童谣”。
二、开展活动,传唱绿色童谣
孩子思维的发展、智慧的萌发,是通过孩子的认知结构从各种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而实现的,孩子通过活动可以不断地感受到外界对他的各种要求,一旦这些要求被内化,新的需求就会产生,随着活动的继续深化,孩子潜能就会逐渐被开掘,并转化为现实。“绿色童谣”教育只有重视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的自发性活动,孩子才会在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才能使实践活动真正成为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才能最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在孩子中间传唱“绿色童谣”,并伴随着他们健康地成长。
童谣教育活动应注重诵读,把读贯穿始终。我们在班级的黑板或墙报中开辟一角为班级童谣专栏,每周更换童谣,一些优秀作品还要求孩子熟记或背诵,也可以用来展示班级孩子的优秀童谣。学校也可以适时开展童谣诵读活动,在活动中向孩子展示一些自编自创的优秀作品,让孩子在诵读过程中领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藉此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以此来自觉抵制校园里一些“灰色童谣”的影响,也起到了传唱“绿色童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爱民编著.中华儿童启蒙诵读经典[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
[2]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
[3]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