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战争百科全书中的中国抗战述评
2016-05-14梁占军
梁占军
百科全书是传承和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一般而言,百科全书多由各个领域的专家集体编写,其内容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据统计,目前世界上2/3的国家都有自己的百科全书。一些大国编纂的多卷本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极具影响力,甚至堪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象征。事实上,各国编写的百科全书,无论是多卷本综合型,还是单卷本专题型,大多都侧重于本国的知识积累,因而基本上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包括其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知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部得到社会认可的百科全书,其条目和释义中体现出的观点无疑是带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意义的,特别是其中有关历史的叙述,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主流的历史认识。
战争史百科全书
战争史专题百科全书中首推美国的《哈帕-柯林斯世界军事历史百科全书》(1970?1993年共出四版,1998年我国译成中文出版)。该书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从公元前3500年人类最早的军事行为一直到海湾战争期间5000多年的世界军事历史,全书约307万字,结构严谨、规模庞大,是世界军事史上首屈一指的权威著作。其中有关中国战争的历史比较全面,对于抗日战争的叙述主要围绕在“中国”和“中国事变”两大条目下,前者按时间顺序涵盖了自1925年五卅运动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者则从七七事变开始至1945年战争结束,内容包括平型关战斗、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皖南事变、仁安羌战役等,分年度以大事记的方式记录了中国战场的战斗历程,对于中国战场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大史实均有所涉及。但中文版有关中国的条目内容都是经过核对和修订的,并非英文版原貌。
2012年英国出版的单卷本《战争百科全书:从古代埃及到伊拉克》,虽名为百科全书,实际上是一本主要面向非专业读者的图文并茂的军事史著作。该书并非按字母顺序编写条目,而是按照时间次序将古今重要的战争依次介绍,分古代、中世纪、近代早期、革命年代、商业战争、世界大战、二战后冲突七个阶段。其中中国部分包括“日本侵华”、“满洲征服”、“国民党与共产党”、“战争准备”和“南京大屠杀”等。对于南京大屠杀栏目突出,但文字保守,其表述为“日本军队四处横行,屠杀了至少四万平民并强奸了两万城市人口中的妇女”。
2012年英国出版的五卷本《战争百科全书》,规模庞大,共150多万字,涵盖从古代直到当前全球范围反恐战争的历史。条目按字母顺序排列,收录了与战争有关的最重要的人物和事件,词条释义详细,充满细致的分析和精辟的观点。其中有关中国的条目内容明显丰富,如“1931/1937?1945侵华战争”、“蒋介石”、“毛泽东”、“南京大屠杀”等词条的释文都长达2?3页。
1977年英国出版的《20世纪陆战百科全书》,篇幅不大, 只有249页,分1900?1918、1918?1939、二战、太平洋战争、和平中的世界等五章。其中第三章“二战”论述的只是欧洲战场,有关中国抗战的内容只是在第二章“1918?1939”中才有所涉及。此部分附有日军占领南京的多张照片,没有提及南京大屠杀,也没有提及慰安妇,更没有利用有关中国历史的参考资料。显然,1939年前发生在中日之间的战争是被当作二战爆发的背景来处理的。严格来讲,本书是一本欧洲视角下的二战图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1989年英国出版的《20世纪战争百科全书》。该书按字母顺序收录了有关20世纪战争的战役、战略、将领、武器等3000多条,分“现代化战争的前夜”、“二十世纪的陆地战争”、“海上战争”、“空军实力的展现”、“核时代的有限战争”、“核对峙”等七大主题。书中收录了“蒋介石”、“中日战争1931?1945”等少数几个条目,南京大屠杀没有专门词条,只是在“中日战争1931?1945”条目中,谈及日军攻占南京后进行了屠杀,估计有5万平民遇难。此外,还估计整个中日战争期间,中国军人战死133万,负伤188万,平民数字估计更高一些。相比而言,本书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从无到有,比前一本书提供的信息要多得多。这说明了十多年间欧美学界对于中国战场的了解有了一定的进步。
二战史百科全书
二战结束后,欧美各国编辑出版的有关二战专题的百科全书数量并不多,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比较典型的代表。
据笔者掌握的材料,冷战期间问世的二战专题百科全书最早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下半期,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英国1977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全书》,这是冷战缓和时期西方学术界编写的一部大型的二战专题百科全书,全书22.5万字,涉及战役、武器、人物以及政治事件等,配有300多幅地图和照片。书中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内容收录于“中国事变”词条内,其中概括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直至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夕的历史,期间提及日军攻占南京期间的大屠杀,称“80000日本兵在南京肆意妄为,有组织地强奸了至少20000名妇女,并屠杀了至少20万人。”这是西方较早提到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著作,不过没有用“南京大屠杀”这个概念。
同一年欧洲出版的另一部重要的二战百科全书是法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百科全书》,这由法、英、德、比、美等六国的36名历史和军事科学的学者、教授按百科全书的形式编写的一部学术性著作,原书为法文,后被译为英文分别在美国和英国出版。本书收录词条960多条,涉及著名战役、人物、武器、条约、事件等各个方面,所用资料均取自战后各国陆续公布的档案材料和官方文献。书中关于欧洲各国、特别是法国和德国的内容十分详细,是一部典型的以欧洲为主的百科全书,1989年再版。该书有关中国的叙述总体上还是比较客观全面的,例如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军人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成了杀人狂。他们的圣战伪装蜕化为类似匪类、流氓、海盗的卑鄙的掠夺、纵火、暴行和屠杀……据外国人估计或战后搜集的战争罪行材料,估计有20000妇女被强奸,30000至50000万男性平民和10万至15万男性‘战俘被屠杀。被杀人数的最高估计是40万。而日军坚持说他们的目的只在于捕获中国士兵和逃兵,惩治违法的中国人员和搜集劳工。……从长远看,日本陆军在南京的暴行是日本军事荣誉中洗刷不掉的污点。”
1989年美国出版的由布莱恩·佩雷特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全书》,特点是侧重于突出这场战争的全球性。该百科全书按字母编排,图文并茂。其中有关中国的内容都放在“1937?1945年的中国”、“蒋介石”、“中缅印战场”词条,但其中没有提到“毛泽东”、“周恩来”、“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内容。这是与前述多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百科全书一样,是受限于时代的局限的产物。
1990年由伊丽莎白-安妮·威尔等人共同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全书》,前身是1989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词典》。其中涉及中国的条目也只有“中国抗战”、“蒋介石”、“国民党”、“毛泽东”、“满洲国”和“南京”等少数几个。该书尽管没有单列“南京大屠杀”词条,但在“南京”条目中指出的被日军杀害的受难者人数为25万。
美国1996年出版的《二战百科全书:1941?1945战争年代》是冷战结束后的一部二战专题百科全书。该书完全以美国人的视角编写,把战争的起点放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该书收录词条2400多个,包括战役、人物、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根据其时间断限,中国抗日战争被列入战前阶段。正文条目中内容也不多,根据编者列出的18大战役,其中有关中国的只是“日本在远东的战役1937?1943”和“盟军中缅印战役1941?1945”等两节。其他条目有“中国”、“中国军队”、“蒋介石”、“周恩来”、“毛泽东”、其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只是在“南京”词条内只有一句话:“日本人对南京的占领——在西方被称为‘南京大屠杀——震惊了文明世界。超过50000平民被屠杀和20000例强奸后来被记录在案。”虽然只是简单一句话,却肯定了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本书于1999年和2012年两次再版,可以说这部百科全书反映了典型的美国观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有关二战百科全书的编写开始升温,出现了几部有特点的著作。首先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出版的《二战百科全书:政治、社会、军事历史》。该书在二战胜利60周年问世,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部多卷本百科全书,共5卷约100万字,有270余名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编著,编辑词条1400条,配有300余幅图片和89幅地图,内容含盖了政治、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
该书中涉及中国的词条有“中国”、“中国海军”、“中国空军”、“中国内战”、“中国东部战役”、“中国战时地位”、“蒋介石”、“毛泽东”、“1937中国事件”、“南京大屠杀”等。叙述比较具体客观,史料来源比较丰富。比如南京大屠杀,该书运用了很多新的英文成果,包括张纯如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行文也很细致:“12月13日,日军进入城市后向街道上挤满的难民,受伤的士兵和平民开枪射击。他们还向数千难民企图游泳逃过江去的难民开枪射击。日本占领军用机枪扫射、刀砍、剑刺、火烧、活埋、毒气等方式大规模屠杀被俘的中国士兵和任何被怀疑的年轻人。随处可见的暴行和极为血腥的谋杀,伴随着疯狂的掠夺在整个城市持续了六周。关于到底有多少士兵和平民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存在比较大的分歧,对死亡人数的估计从42000?300000不等,在这一时期,据估计,有大约20000妇女被日本兵强奸,而且事后大多数被杀死。……这是二战初期通过有组织的暴行恐吓平民的典型案例……日本的官员几十年一直来否认事件曾经发生,或至少试图减少其数字,这是日本官方回避历史的表现。”根据其所引资料显示,张纯如著作是其主要的资料来源,这反映了西方学者对该书的关注。同年,编著者还编辑了专供学生使用的五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学生百科全书》。
2007年的单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全书:事实与文件》专门论及南京大屠杀,并将之与欧洲犹太大屠杀相提并论:“12月13日,日军进入南京,在其后至少六周内制造了包括强奸、抢劫、纵火和对非战斗平民和战俘肆意屠杀的暴行。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估计,有300000多名平民丧生在南京。有些受害者可能实际上是伪装成平民的中国国民党士兵,但不容置疑的是,大量的妇女和儿童被杀害。在战争后举行的东京审判期间,日本政府官员声称南京的全部死亡都是军事性质的,并且否认屠杀和暴行的发生。法庭通过宣判驻南京日本军最高指挥官松井石根,确定了平民死亡人数在大约10万人。即使在今天,日本和中国当局双方就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和的性质仍有争议,尽管没人否认那些可怕的事发生。”作者注意追踪和利用最新问世的材料,特别是20世纪末的新论著,可见编者的严肃治学态度和扎实的研究功力。
本世纪初相对最新的百科全书是2010年美国出版的两卷本《简明二战百科全书》。其中有关中国的条目相对较多,如“中国事变”、“战争中的角色”、“中缅印战场”、“中国军队”、“中国共产党军队”、“中国国民党军队”、“蒋介石”、“毛泽东”、“南京大屠杀”等等。后者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叙述如下:“在接下来的七周里,日军横行无忌,进行残酷甚至残忍屠杀,包括对妇女儿童……很多日本士兵在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内终日酗酒,所有的权威都已崩溃。当他们最后试图恢复军纪时,军官甚至无法约束自己的人。喝醉了的士兵成群结队地强奸和杀戮,横行街道。当孩子的母亲被轮奸时,孩子常常由于啼哭而被杀害。抗拒的妇女要么被刺死,要么被枪杀。强奸后杀人灭口很普遍……死亡人数一直存在争议,但被谋杀的可能有10万人,30万人是中国官方的数字,而盟军的战争罪行调查人员把数量在确定在20万人。在日本占领亚洲的未来八年里,小规模的南京的暴行不断在各地上演。”
太平洋战争百科全书
在欧美编辑的战争专题百科全书中,涉及中国抗战内容最为详细的当数有关太平洋战争的百科全书。
美国学者詹姆斯·F.邓尼根和阿尔伯塔·A.诺菲共同主编的两卷本《太平洋战争:百科全书》,1998年出版,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考察太平洋战争的历史。因此,词条中有关中国的数量比较多而且比较具体,如“中国长沙”、“蒋介石”、“蒋介石夫人”、“中国”、“中国空军”、“中国军队德建制”、(包括“八路军”、“新22师”、“38军”、“新38军”、“57师”、“88师”、“93师”、“200师”、“中国驻印军”、“中国军队中的日本兵”、“中国海军”等十多个名词)、“中国抗日”、“中国与日本单独媾和”、“中国事变”。南京大屠杀只是被纳入日本暴行的词条,作为与美军“战俘行军”等并列中的一个分支,行文非常简单。此外,该书条目中还提及“慰安妇”,并明确指出截止到1945年日本一共征召13万慰安妇,其中从日本征招了55000人,以减少军队的强奸事件。
美国学者斯坦利·桑德勒主编的《太平洋上的二战:百科全书》,2001年出版,是另一本比较有特点的太平洋战争专题百科全书,其中包括“蒋介石”、“中缅印战场”、“大东亚共荣圈”、“南京大屠杀”等词条,有关南京大屠杀词条的解释要详细的多。本书并明确提到“慰安妇”,用两页的篇幅详加叙述。
全面反映中国抗战并非遥不可及
通过对以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三种类型的15部专题百科全书的梳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貌似杂乱无章的百科全书编辑工作中,时刻体现着一些共性的东西。其中反映在有关中国抗战的行文叙述上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欧美战争专题百科全书大多从欧美的视角出发,侧重欧洲和太平洋的战事,对于中国战场的历史叙事总体上偏少,其条目的取舍大多以是否与英美战时作战有关为标准。即便像“九一八事件”、“卢沟桥事变”等条目,也大多是作为战争起源部分一带而过,对于中国战场在二战期间的作用和贡献等基本没有涉及。相反,类似“中缅印战场”等与盟军合作有关的条目几乎每本必录。究其原因,既有主观上西方大国对中国战场的轻视,也有客观上西方学界缺乏对中国抗战进行深入研究的局限。事实上,二战结束后西方学者专注于中国战场研究的人寥寥无几,而且几乎没有涉及中国抗战贡献的著作出现。
第二,西方百科全书的编写多数是由著名的军事历史专家担纲,由多国或各有专长的专家集体合作完成的,其词条释义的撰写是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多数百科全书都会附有主要参考书目以供读者进一步阅读。但事实上其所利用的史料来源基本上都是英文著作。这导致了他们对于中国学界研究成果的忽视。南京大屠杀条目的引入主要是在1997年张纯如的英文著作出版以后。
第三,西方百科全书不断修订完善的制度,为编者在材料运用上随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条件。不少百科全书都是不断地在通过吸收新的材料来更新条目和释义。一般来说,出版后市场反响大、不断修订再版的百科全书是得到社会认可的,其中蕴含的编者的思想和观点已经被读者所接受。纵向地考察一部百科全书在特定条目中的行文变化能够体察出编者思想的变化。
第四,纵几十年百科全书的编纂经历可以清楚地看到,冷战前后呈现出明显的分界:上世纪70?80年代的百科全书总体上缺乏对中国战场的深入了解,且数量稀少。冷战结束后,随着各国高调纪念二战,有关二战专题的百科全书的编写日益受到重视,百科全书类型也日益多样,不同类型的百科全书的行文记述也不一样。但总体的发展趋势是有关中国的词条数量上越来越多,内容上越来越细,观点上越来越趋于客观。这反映出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对于与中国战场有关的历史认识也在逐步加强。就中国抗战来说,百科全书的专题越具体,其内容就越丰富。
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今天欧美社会对于中国抗战的历史认识还不如人意,但这些百科全书演进的历史轨迹已经表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兴趣和关注会进一步升温,全面公允地反映中国抗战的历史功绩并非遥不可及。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