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因有“味”而精彩
2016-05-14王小娟
王小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经历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认为应该在数学教学中要调出“三味”,即:儿童味、数学味、生活味。
一、儿童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营造一个充满童真童趣,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乐园。
1.故事激发兴趣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统计与猜测”中的例3――“抛硬币”一课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阿凡提的故事”动画:阿凡提在财主巴依老爷家做长工,按约定年底阿凡提向巴依老爷讨要工钱,阿凡提得到了一袋硬币。巴依老爷心疼硬币,生出一个歹计,说:“阿凡提你必须把这一袋硬币往上一抛,如果落下都是正面朝上,那么你才能拿走这袋硬币。”阿凡提想了想,说:“你先把硬币给我。”只见阿凡提把袋子里的硬币倒出来,捣鼓了一会儿,向上抛了硬币……
师:这些硬币落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现在我们来研究(边说边板书课题):抛硬币。
教师精心创设的是一个富含数学问题的童话故事问题情境,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又点燃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游戏激发潜能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它能愉悦身心、启发心智、激发兴趣,是教学良好的辅助手段,如果能经常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到各种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教学逆向求和应用题)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具有一定难度。有位老师就设计了“捉迷藏”的游戏来突破重难点。课堂上,老师提出,“谁在游戏中有新发现的,老师就奖给他一个红苹果。”学生们一听,个个跃跃欲试。游戏开始了,我捉他们藏。在欢快的乐曲中,他们有的爬上桌子,有的则钻到讲台下却都掩饰不住一脸的兴奋。老师捉到8个学生后,神秘地问:“你能猜出今天玩捉迷藏的同学有多少人吗?”许多孩子迫不及待地报出数来,“33人。”“你们是怎么想的?”孩子们理直气壮地说“只要把捉到的人数和没捉到的人数合起来就可以了。”在大家的掌声中,许多孩子得到了红苹果。游戏做完了,过去认为的说不清、难理解的逆向求和问题,在游戏中,被学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这样趣味化的教学,使学生真正进入“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境界,从而体验了数学的儿童味。
二、数学味
数学味就是数学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它就是数学美的所在。数学课该如何来上出“数学味”呢?
1.捕捉认知冲突,经历数学的思考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节缺少思考含量的数学课,一节缺乏智力挑战的数学课。所以,教师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一课中。教师从517-348引入,然后把被减数的1改为0,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去尝试,而是先设计了两个问题:“0与1有什么不同?”“在计算上可能会有什么不同?”就是这样两个能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把学生带入活跃的思维状态。在解决完这个问题后,教师又趁热打铁把被减数各位上的数再换成零,问学生: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独立解决吗?
这堂课中,教师仅仅以几个问题就引领了整堂课的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之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来解说算理,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好的效果,这和认知冲突引领探究活动是分不开的。
2.有效组织探究,经历数学的探索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中,例如:老师将本课创设成“蚂蚁叮叮”和“当当”多次爬行比赛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比赛双方中的一方,为自己支持的选手说话。第一次比赛,要求他们绕各自的树叶场地爬行一周,出现的情形是,叮叮沿树叶的边线爬但未到回到起点,当当回到树叶的起点但没沿边线爬。在这一情境中,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深刻地认识了周长的两个本质属性(沿边线、回到起点)缺一不可,实现了对周长的认识。第二次比赛,两只蚂蚁仍在各自原来的场地爬行,这次他们既有沿边线爬,亦有回到起点,并且是同时回到起点。此番辩论更激烈,不仅有叮叮当当各自忠实拥护者的声音,更有“公道人”认为比赛平局了。在这三种声音的唇枪舌剑中学生又一次达成了共识:两片树叶的形状不同,周长也就不同,只凭同时爬完各自的路程这一条件无法判断谁是胜者,只有比较出两片树叶谁的周长大,才可宣布谁获胜,从而进入了对测量计算周长的探究。第三次比赛,让学生帮助叮叮和当当选择路线并说出理由,将学生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出:第四次比赛,第五次比赛又可能出现什么情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数学王国里翱翔。
通过四个阶段的教学,学生感受到了周长,触摸到了周长,对周长实现了建模、应用的过程。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实实在在地完成了数学化的过程。
3.发展学生素养,经历数学的创新味
圆柱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它的思路比较简单——就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的和”,但是遇到稍复杂的题目,会难倒一大片学生。能否找到更简便的数学方法呢?带着这个疑问,一位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一步动手探究。通过操作,他们推导出了圆柱表面积的新公式,进而又推导出了无盖水桶表面积的新公式:
通过对圆柱表面积的再探索,使学生形象地感感受到S侧=C(h+r)和S无盖=C(h+r)学生提高了转化的意识,提升了转化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层发展,为几何的学习及数学的学习迈向了更高更远的一步。
三、生活味
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面向这个现代社会,必须把课本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感受到强烈的生活味。
1.捕捉生活素材,引发探究需要
生活是数学的源頭,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好的数学问题原型,从现实世界的各方面寻找出数学知识的“影子”,将它呈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圆的认识》这课,一位教师从学生熟知的套圆圈游戏入手。入课伊始,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示意图,并抛出了问题:“四个同学同时玩套圆圈的游戏,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由于触及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他们的生活经验一一被激活。因此,在这课中,学生很轻松自如地解决了老师提出的以上三个问题,并自主、愉快地掌握了圆的有关知识。
2.借助生活经验,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中遇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这是就要寻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进而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小超市”的情境。让学生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学生的购买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在买东西、付钱、找钱的过程中,学生将人民币的换算知识,以及计算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中调出数学的“三味”,将使数学课堂更粳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