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16-05-14林贤源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主动性创造性师生

林贤源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本文就如何發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主动性;创造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及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充分发掘非智力心理因素,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旺盛的生命活力。

一、转变三观

一是转变教学观、二是转变学生观、三是转变师生观。叶圣陶说:“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要以是否帮助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要以学习者为本,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主人。教学设计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尤其要重视教学中设计和后设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期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发挥。第斯多德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一论断明确地指出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总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前提。

二、确立双主

双主,指两个主体,一是教的主体教师,二是学的主体学生。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两个方面看: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成为教学。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双主”调和,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课堂上应是“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又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融为一体,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一定成绩。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同时也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和确立其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三、营造和谐氛围,发挥学生潜能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指出,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密不可分的。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在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相应的提高,课堂教学便会呈现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独立进行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投以信任的目光,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每位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

四、培养自主能力,养成质疑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主动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培养质疑精神。所谓独立思考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自主寻求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阅读、品味、思考、想象,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遨翔。其次,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激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

总之,只有改革课堂教学,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猜你喜欢

主动性创造性师生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